《季氏將伐顓臾》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1.下列各句中對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無乃爾是過與過:過錯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舍:捨棄,迴避
C.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相:相信
D.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傾:傾訴
2.下列選項中,誦讀停頓有誤的一項是()
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B.丘也/聞有國有家者
C.固/而近於費
D.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駁論文,圍繞“季氏將伐顓臾”這一觀點展開反駁,通過孔子與他的學生冉有、季路之間的對話,批駁了季氏兼併顓臾的企圖,闡明了“治國以理”“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
B.第1段孔子對弟子的批駁,語勢跌宕起伏,說理層層深入,表達非常豐富,令人嘆為觀止。
C.第3段語言的主要特點是形式整齊,音調和諧,氣勢貫通,層次性極強,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通過對心態、表情、動作的刻畫,使人物的形貌和個性心理如在眼前。
4.翻譯下列句子。
(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2)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答案】
1.B2.A3.D
4.(1)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勻,不怕貧困而怕不安定。
(2)外國不肯歸附我國而又不能通過施行教化德政使他們歸附;國內四分五裂,而又不能守住。
【解析】
1.A.過:責備。C.相:輔佐。D.傾:傾覆。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3.文中並無“心態、表情、動作”的刻畫。
翻譯:
季孫氏將要討伐顓臾。冉有、季路拜見孔子說:“季孫氏要對顓臾用兵。”
孔子說:“冉有!恐怕應該責備你們吧。那顓臾,先王曾把顓臾的國君當作主管東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處魯國境內,是魯國的藩屬國,為什麼要討伐它呢?”
冉有說:“季孫要這么乾,我們兩個做臣下的都不願意。”
孔子說:“冉有!周任有句話說:‘能施展才能就擔任那職位,不能勝任就該辭去。’如果盲人搖晃著要倒下卻不去扶持,顫顫巍巍將要跌倒卻不去攙扶,那么何必要用那個攙扶的人呢?況且你的話錯了,老虎和犀牛從籠子裡跑出,(占卜用的)龜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裡被毀壞,這是誰的過錯呢?”
冉有說:“如今顓臾城牆堅固而且靠近季孫氏的封地,現在不奪取,後世一定會成為子孫們的憂慮。”
孔子說:“冉有!君子厭惡那些不肯說(自己)想要那樣而偏要找藉口的人。我聽說擁有邦國封邑的諸侯和擁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們不擔憂貧困而擔憂分配不均勻,不擔憂人少而擔憂不安定。財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沒有貧窮;上下和睦,就不必擔心人少;社會安定,國家就沒有傾覆的危險。像這樣,遠方的人仍然不歸服,就修治文教德政來使他歸服;已經使他們歸服後,就要使他安定下來。如今由與求兩人輔佐季孫氏,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使他們來歸順;國家四分五裂卻不能保持它的穩定統一;反而策劃在境內興起干戈。我恐怕季孫氏的憂慮,不在顓臾,而是在魯國內部。”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季氏將伐顓臾》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0
《季氏將伐顓臾》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