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朱熹
張栻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喬年。熹幼穎悟,甫能言,父指天 示之曰:“天也。”熹問曰:“天之上何物?”松異之。就傅,授以《孝經》,一閱,題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嘗從群兒戲沙上,獨端坐以指畫沙,視之,八卦也。年十八貢於鄉,中紹興十八年進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選邑秀民充弟子員,日與講說聖賢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婦之為僧道者。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軍。至郡,興利除害,值歲不雨,講求荒政,多所全活。訖事,奏乞依格推賞納粟人。間詣郡學,引進士子與之講論。訪白鹿洞書院遺址,奏復其舊,為《學規》俾守之。
會浙東大飢,宰相王淮奏改熹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即日腳踏車就道。復以納粟人未推賞,評職名。納粟賞行,遂受職名。即移書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則客舟之米已輻湊。熹日鉤訪民隱,按行境內,腳踏車屏徒從,所至人不及知。郡縣官吏憚其風采,至自引去,所部肅然。凡 丁錢、和買、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於民者,悉厘而革之。於救荒之餘,隨事處畫,必為經久之計。有短熹者,謂其疏於為政,上謂王淮曰:“朱熹政事卻有可觀。”
慶元二年,沈繼祖為監察御史,誣熹十罪,詔落職罷祠,門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編管。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請。明年卒,年七十一。
(有刪節)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訖事,奏乞 依格推賞納粟人 訖:終了,完畢
B.為《學規》俾守之俾:並且
C.腳踏車屏徒從屏:使……退避
D.有短熹者,謂其疏於為政短:詆毀,指摘
解析:B項,俾:使。
答案:B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獨端坐以指畫沙
王好戰,請以戰喻
B.日與講說聖賢修己治人之道
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
C.禁女婦之為僧道者
古人之觀於天地……往往有得
D.五年,依所請
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解析:B項,介詞,對,向/介詞,跟,同;A項均為“介詞,用”;C項均為“之,助詞,取消主謂結構獨立性”;D項均為助詞,附在動詞前,構成“所”字結構。
答案:B
3.以下六句話中全都表現朱熹“善於處理政務”的一項是
①值歲不雨,講求荒政,多所全活②間詣郡學,引進士子與之講論③宰相王淮奏改熹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④復以納粟人未推賞,評職名⑤移書他郡,募米商,蠲其征⑥隨事處畫,必為經久之計
A.①③④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解析:②表朱熹重視教育,③為王淮奏請讓朱熹改任他職,④表朱熹的耿直、倔強性格。
答案:C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朱熹從小就聰慧過人,剛能講話時所提出的問題就讓父親覺得驚奇。後來跟從老師學習《孝經》,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這句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
B.朱熹對教育非常重視。在同安縣任職時,他挑選本縣德才優異的人作為自己的學生加以教育。在南康軍任知軍時經常到郡學裡去與學生講論學問,他還重修了白鹿洞書院。
C.朱熹政績顯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採取靈活合理的措施應對災荒,幫助百姓渡過難關。他還能做到隻身一人深入民間,察訪百姓疾苦。
D.朱熹在慶元年間被監察御史沈繼祖上書誣告十罪,結果皇帝卻免掉了沈繼祖的職務,取消了他的俸祿,連沈繼祖的學生蔡元定也遭到流放。
解析:D項,被免職的應是朱熹,蔡元定應是朱熹的學生。
答案:D
5.將文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間詣郡學,引進士子與之講論。
答案:C他每有時間便到州郡的學校里去,找一些學生來,和他們講論學問。
(2)會浙東大飢,宰相王淮奏改熹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即日腳踏車就道。
答案:C適逢浙東地區發生大饑荒,宰相王淮上書請求改任朱熹為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並要他馬上單人赴任。
(3)郡縣官吏憚其風采,至自引去,所部肅然。
答案:C州縣的官吏們害怕他的嚴峻作風,一聽說他到來,有些人甚至自動棄職逃走;於是,他所管轄的境內,風紀肅然。
參考譯文: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親朱松,字喬年。他從小就聰慧過人,剛能夠講話時,父親指著天告訴他說:“這就是天。”朱熹問道:“天的上面是什麼?”父親覺得十分驚奇。到他入學跟從老師讀書時,老師教他讀《孝經》,他看過一遍,就在書上寫道:“不能這樣,就不能算作一個人!”他曾經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獨自一人端端正正坐著用手指在沙地上畫,別人一看,原來是一幅八卦圖形。十八歲那年,他參加鄉貢考試合格,後來考中了紹興十八年的進士。在出任泉州同安縣的主簿期間,他挑選本縣德才優異的人當自己的學生,每天給他們講授古聖先賢講求自身修養和治理人民的學問,他還下令禁止婦女出家當尼姑道士。
淳熙五年,朱熹被任命為南康軍知軍。朱熹到任後,為百姓興利除害。正逢那一年很久沒有下雨,出現旱災,朱熹非常重視救濟饑荒的處置措施,救活的百姓很多。事情結束後,朱熹奏請朝廷按照規矩獎賞主動獻納糧食救荒的人。他一有時間便到州郡的學校里去,找一些學生來,和他們講論學問。還找到了白鹿洞書院的遺址,奏請朝廷重新修復,並親自製訂《白鹿洞書院學規》,讓學生們遵守。
適逢浙東地區發生大饑荒,宰相王淮上書請求改任朱熹為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並要他馬上赴任。朱熹以朝廷對南康軍主動獻納糧食救荒的人沒有給予獎賞,辭謝了這一職務,等到朝廷的獎賞頒發後,他才受職赴任。他接受任命後,隨即寫信到其他州郡,招募米商,蠲免他們的商稅,要他們運糧食到浙東救災。等他到任時,外地舟船運來的米已經堆積如山。朱熹每天出外調查訪問人民的疾苦,走遍浙東全境,都是單人獨車,不帶隨從,所到之地,人們都不知他是什麼人。州縣的官吏們害怕他的嚴峻作風,一聽說他到來,有些人甚至自動棄職逃走;於是,他所管轄的境內,風紀肅然。凡是丁錢、和買、役法、榷酤這一類政事,只要有對百姓不方便的地方,朱熹全部予以改正、革除。每次在救濟災荒之後,他都要按照實際情況規劃處置,必定作長久之計。有人攻擊朱熹,說朱熹不好好處理政務,皇帝對王淮說:“朱熹處理政務的成績卻大有可觀。”
慶元二年,沈繼祖任監察御史,上書誣告朱熹,羅列了朱熹十大罪狀,皇帝下詔免掉了朱熹的職務,也取消了朱熹的祠官俸祿,朱熹的學生蔡元定也被流放到道州,在地方官吏監管下居住。慶元四年,朱熹以自己快滿七十歲為理由,申請退休。慶元五年,皇上同意了他的請求。慶元六年,朱熹逝世,享年七十一歲。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