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奎,字長文,濰州北海人”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吳奎,字長文,濰州北海人。性強記,於書無所不讀。舉《五經》,至大理丞,監京東排岸。慶曆宿衛之變,奎上疏曰:“涉春以來,連陰不解。今衛士之變,起於肘腋,流傳四方,驚駭群聽。聞皇城司官六人,其五已受責,獨楊懷敏尚留。人謂陛下私近幸而屈公法,且獲賊之際,傳令勿殺,而左右輒屠之。此必其黨欲以滅口,不然,何以不奉詔?”遂乞召對面論,仁宗深器之。
入為右司諫,改起居舍人,同知諫院。每進言,惟勸帝禁束左右奸幸。奎劾開封府尹魏瓘,出瓘越州。彭思永論事,詔詰所從受。奎言:“御史法許風聞,若窮核主名,則後誰敢來告以事?是自塗其耳目也。”上為罷不問。
至和三年,大水,詔中外言得失。奎上疏曰:“陛下在位三十四年,而儲嗣未立。陛下勿聽奸人邪謀,以誤大事。若倉卒之際,柄有所歸,書之史冊,為萬世嘆憤。臣不願以聖明之資,當危亡之比。此事不宜優遊,願蚤裁定。”帝感其言,拜翰林學士,權開封府。
奎達於從政,應事敏捷,吏不敢欺。富人孫氏辜榷①財利,負其息者,至評取②物產及婦女。奎發孫宿惡,徙其兄弟於淮、閩,豪猾畏斂。治平中,丁父憂,居喪毀瘠,廬於墓側,歲時潔嚴祭祀,不為浮屠事③。
神宗初立,奎適終制,以故職還朝。逾月,參知政事。時已召王安石,辭不至。奎曰:“臣嘗與安石同領群牧,見其護短自用,所為迂闊。萬一用之,必紊亂綱紀。”乃命知江寧。
御史中丞王陶,以論文德不押班事④詆韓琦,奎狀其過。詔除陶翰林學士,奎執不可。陶又疏奎阿附。陶既出,奎亦以資政殿大學士知青州。司馬光諫曰:“奎名望清重,今為陶絀奎,恐大臣皆不自安,各求引去。陛下新即位,於四方觀聽非宜。”帝乃召奎歸中書。及琦罷相,竟出知青州。明年薨,年五十八。贈兵部尚書,謚曰文肅。
(節選自《宋史·列傳第七十五》)
【注】 ①辜榷,壟斷。②評取:評,憑,仗勢;取,拿走,搶走。③浮屠事,佛教禮儀。④文德不押班事:文德殿,皇帝主要政務活動場所;押班,百官朝會時領班,管理百官朝會位次。唐制,以監察御史二人任其事。宋制,由參知政事、宰相分日押班。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陛下私近幸而屈公法私:偏愛
B.此事不宜優遊 優遊:猶豫。
C.奎適終制適:剛好。
D.今為陶絀奎 絀:通“黜”,揭發……短處。
5、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表現吳奎“忠君而諫”的一組是2分
①陛下私近幸而屈公法②惟勸帝禁束左右奸幸③歲時潔嚴祭祀,不為浮屠事④萬一用之,必紊亂綱紀⑤詔除陶翰林學士,奎執不可⑥恐人臣皆不自安,各求引去
A.①④⑥B.①③⑥ C.②③⑤D.②④⑤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吳奎博覽群書,通過科考擔任了大理寺丞,並在慶曆年間御前侍衛兵變時,向仁宗皇帝上書解讀了引起兵變的天氣徵兆,皇帝對此深信不疑,因此非常器重他。
B.開封府尹被吳奎彈劾後就被外調到越州,皇帝也想知道有關舉報信息的來源,卻被吳奎拒絕了,理由就是如果查到報信人的名字恐怕再沒有人敢提供舉報信息了。
C.至和三年的時候,皇帝想了解朝廷內外的意見,此時吳奎提出不能因為確定皇太子的事而影響到君主的聖明資質。
D.雖然經過司馬光的勸諫,吳奎沒有立刻被皇帝外調到青州,可最終還是因韓琦被免去相位而出任青州。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若倉卒之際,柄有所歸,書之史冊,為萬世嘆憤。
(2)臣嘗與安石同領群牧,見其護短自用,所為迂闊。
參考答案
4、答案D解析絀,通“黜”,貶謫。
5、答案D解析①不是吳奎的話;③是守孝時候的事情;⑥司馬光的話。
6、答案A解析A項“對此深信不疑”不當,因為仁宗還為此召集面議了。
7、答案(1)如果在匆忙急促(倉猝)的時候,大權旁落,記錄在史冊上,被萬代後人嘆惜憤恨。
(2)我曾與王安石一起兼任州郡長官(領管州郡,或是:同時擔任牧守),看到他常為自己的錯誤辯護,而且自以為是,所做的事情迂腐而不切合實際
【參考譯文】
吳奎,字長文,濰州北海人。記憶力強,博覽群書。通過《五經》科貢舉考試,官至大理寺丞,監管京東排岸司的工作。仁宗慶曆年間御前侍衛政變後,吳奎上書說:“開春以來,陰雨連綿,氣候反常。如今的兵變,發生在重要部門,流傳到四面八方,讓所有人驚駭不已。聽說皇城司官六人中已處罰五人,只有楊懷敏還留用。人們說皇上任人唯親,以情枉法。活捉反賊後,您下令留活口,可有人擅zi6*殺掉了他們。這些人必然是反賊的同黨想要滅口,否則,為什麼不聽從皇命?”於是請求仁宗召見面議,深受仁宗器重。
後調回京城任右司諫,又改任起居舍人、同知諫院(專給皇上提建議)。每次極言進諫,都是勸仁宗約束近侍佞媚拍馬之輩。吳奎於是上書彈劾開封府尹魏瓘,結果魏瓘被調到越州。彭思永論事時,仁宗追問其中一些訊息來源,吳奎代答說:“按照法律,御史有權保護其訊息的來源,如果追問告密之人,那以後還有誰敢為我們提供情況?這豈不是自己遮掩自己的耳目嗎?”仁宗於是不再追問了。
至和三年,天下大鬧水災,詔令朝野議論朝政得失。吳奎上書說:“皇上在位三十四年了,還未確定皇位繼承人。皇上不要聽小人的鬼話,誤了大事。如果在匆忙急促的時候,大權旁落,記錄在史冊上,也為萬代後人所嘆惜憤恨。我不願意皇上以如此賢明的資質而抵擋危險存亡的較量(遇到不測)。這件事不能猶豫,希望您早日決定。”皇帝被他的話感動了,授他翰林學士一職,管理開封府。
吳奎通曉從政之道,遇事靈敏迅速,下吏不敢欺瞞。富人孫氏壟斷了財務,有虧欠他利息的人,直至被奪家產、妻女。吳奎收集了孫氏的歷年罪惡,發配孫氏兄弟到淮、閩,有聲勢的不法之徒從此害怕、收斂了。英宗治平年間,趕上父親離世,悲痛傷身,在墓旁搭棚守墓,逢年過節時以潔淨、莊嚴地祭奠,不舉行佛教禮儀。
神宗剛即位時,吳奎剛守滿孝,官復原職。一月後,升任參知政事。當時神宗已經召見王安石,王安石推辭不來。吳奎說:“我曾與王安石一起兼任州郡長官(領管州郡,或是:同時擔任牧守),看到他常為自己的錯誤辯護,而且自以為是,所做之事迂腐不切合實際。萬一重用他,必然擾亂朝綱。”於是命王安石任江寧知府。
御史中丞王陶,因為韓琦不去文德殿押班而詆毀韓琦,吳奎陳述王陶的過失。皇上下令改任王陶為翰林學士,吳奎仍堅決說不可以,王陶又上奏吳奎迎合依附韓琦。王陶被調出京城後,吳奎也以資政殿大學士的身份任青州知州。司馬光勸皇帝說:“吳奎名望清正顯重,現在因為王陶而貶謫吳奎,恐怕大臣們會感到不安,都要求辭官。皇上剛即位,這樣做對於天下的議論不合適。”神宗於是召回吳奎去中書省任職。等到韓琦罷相後,吳奎最終出任青州知州。第二年逝世,享年五十八歲。被追認為兵部尚書,諡號文肅。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吳奎,字長文,濰州北海人”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
“吳奎,字長文,濰州北海人”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