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金石錄)後序》 閱讀答案及翻譯
《金石錄》後序
李清照
《金石錄》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見於金石刻者二千卷。
余建中辛巳,始歸趙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學作學生。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歸。後二年,出仕宦,日就月將,漸益堆積。後或見古今名人書畫,一代奇器,亦復脫衣市易。嘗記崇寧間,有人持徐熙《牡丹圖》求錢二十萬。當時雖貴家子弟,求二十萬錢豈易得鄂?留信宿,計無所出而還之。夫婦相向惋悵者數日。
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①。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簽題。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收書既成,歸來堂起書庫,大櫥簿甲乙,置書冊。如要講讀,即請鑰上簿,關出卷帙。
至靖康丙午歲,侯守淄川。聞金人犯京師。既長物不能盡載,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青州故第,尚鎖書冊什物,金人陷青州,己皆為煨燼矣。建炎己酉夏五月,被旨知湖州,過闕上殿。途中賓士,冒大暑,感疾。八月十八曰,遂不起,取筆作詩,絕筆而終。葬畢,余無所之。念侯有妹婿任兵部侍郎,從衛在洪州,遂遣二故吏先部送行李往投之。冬十二月,金人陷洪州,遂盡委棄。余搬在臥內者,巋然獨存。時駐蹕章安,從御舟海道之溫,復赴越,又赴杭。盡將家中所有銅器等物,欲赴外廷投進。到越,己移幸四明。不敢留家中,並寫本書寄剡。後官軍收叛卒,取去。所謂巋然獨存者,無慮十去五六矣。惟有書畫硯墨可五七簏②,常在臥榻下。在會稽,卜居土民鍾氏舍,忽一夕,穴壁負五簏去。余悲慟不已,重立賞收贖。所謂巋然獨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殘零不成卷部書冊,三數種平平書帖,猶復愛惜如護頭目,何愚也邪!
何得之艱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區區記其終始者,亦欲為後世好古博雅者之戒雲。
(選自《〈金石錄〉後序》,有刪節)
註:①槧(qiàn)書的刻本。②簏(lù):竹箱。
4.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凡見於金石刻者二千卷 凡:總共
B.始歸趙氏 歸:出嫁
C.以中否角勝負角:較量
D.遂盡委棄 委:委託
5.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A.夫婦相向惋悵者數日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己少
B.竭其俸入以事鉛槧 臣以供養無主
C.葬畢,余無所之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D.亦欲為後世好古博雅者之戒雲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文既小中見大,由家庭而見國家,又因物及人,由書籍的得失聚散而見人世的悲歡離合,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和認識意義。
B.燈下校書賞畫,已是興會淋漓,飯後指述典故,比賽勝負,以至於茶傾懷中,更見夫唱婦隨融洽雅趣,一時歡愉氣氛,躍然紙上。
C.丈夫遺物遇亂喪失殆盡,給作者沉重打擊,但“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一句表明她已最終想通,不再為外物所累。
D.本文的語言疏秀淡雅,任憑胸中的一腔真情勃涌流淌,達到了文由情生、情由文見酌“自然而工”的境地,極易撥動讀者的心弦。
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①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歸。(4分)
②在會稽,卜居土民鍾氏舍,忽一夕,穴壁負五簏去。(3分)
③何得之艱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3分)
參考答案:
4.D(“委”在這裡應解釋為“捨棄,拋棄”)
5.C(A項,助詞,句中停頓/代詞,的人;B項,連詞,表目的/介詞,因為;C項都是動詞,往,到;D項,介詞,給/動詞,凝結)
6.C(“最終想通,不再為外物所累”只是表層意思,深層含義是作者無可奈何,寬慰自己之語。)
7.(10分)
(1)每月初一、十五,(明誠)請假出去,典當衣服,得到五百銅錢,走進大相國寺,購買碑文回來。(得分點:“望”“質”“市”及句意各1分)
(2)在會稽時,我借住在當地居民姓鐘的人家裡,突然一天夜裡,有人在牆上挖洞背了五箱離開。(得分點:“穴”“負”及句意各1分。)
(3)為什麼得來非常艱難而失去又是如此容易啊!然而有有必定有無,有聚必定有散,這是人間的常理。(得分點:“何”“乃”及句意各1分)
【附】參考譯文:
《金石錄》三十卷上自三代,下至五代之末,這些見之於金石鏤刻的文字共二千卷。
我在建中辛巳年間,嫁到了趙家。明誠當年21歲,還在太學當學生。每月初一、十五,明誠都請假出去,典當衣服,得到五百銅錢,走進大相國寺,購買碑文回來。兩年以後,明誠出仕做官,日積月累,資料越積越多。後來偶爾看到古今名人的書畫和夏、商、周三代的奇器,也還是脫下衣服把它買下來。曾記得崇寧年間,有一個人拿來一幅南唐徐熙所畫的《牡丹圖》,要二十萬錢才肯賣。當時就是貴家子弟,要籌備二十萬銅錢,也很不容易啊!我們把它留了兩夜,終於因為想不出法子而還給了他。我們夫婦倆為此惋惜悵惘了好幾天。
明誠又接連做了萊州和淄川的太守,把他的全部薪俸拿出來,從事書籍的刻寫。每得一本,我們就一起校勘,整理成集,題上書名。我天性博聞強記,每次吃完飯,和明誠坐在歸來堂上烹茶,指著堆積的書史,說某一典故出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猜中與否較量勝負,作為飲茶的先後。猜中了,便舉杯大笑,以至把茶倒在懷中,起來時反而飲不到一口。甘心在這樣的環境中過一輩子!收書的任務既已完成,就在歸來堂中建起書庫,把大櫥編上了甲乙丙丁的號碼,中間放上書冊。如需講讀,就拿來鑰匙開櫥,在簿子上登記,然後取出所要的書籍。
到了欽宗靖康元年,明誠做了淄川太守,聽說金軍進犯京師汴粱,多餘的物品既不能全部載去,經多次削減,還裝了十五車書籍。這時青州老家,還鎖著書冊什物,金兵攻下青州,這十幾屋東西,一下子化為灰燼了。高宗建炎夏五月,皇帝有旨任命他知湖州,需上殿朝見。一路上不停地賓士,冒著炎署,感染成疾。八月十八日,他便不再起來,取筆做詩,絕筆而終。把他安葬完畢,我茫茫然不知到什麼地方是好。
想到明誠有個做兵部侍郎的妹婿,此刻正作後宮的護衛在南昌。我馬上派兩個老管家,先將行李分枇送到他那裡去。誰知到了冬十二月,金人又攻下南昌,於是這些東西便全數失去。我把它們搬在臥室之內的,可謂巋然獨存的了。這時高宗皇帝正駐蹕在台州的章安鎮。於是我跟隨御舟從海道往溫州,復赴越州,又到杭州。把家裡所有的青銅器等古物全部拿出來,準備向掌管國家符寶的外庭投進。我趕到越州,皇上已駕幸四明。我不敢把東西留在身邊,連寫本書一起寄放在剡縣。後來官軍搜捕叛逃的士兵時把它取去。所謂“巋然獨存”的東西,無疑又去掉十分之五六了。惟有書畫硯墨,還剩下五六筐,常常藏在床榻下。在會稽時,我借住在當地居民姓鐘的人家裡,突然一天夜裡,有人在牆上挖洞背了五箱離開。我傷心極了,決心重金懸賞收贖回來。所謂“巋然獨存”的東西,這時已去掉十分之七八。剩下的一二件殘餘零碎的,有不成部帙的書冊三五種。平平庸庸的書帖,我還象保護頭腦和眼珠一樣愛惜它,多么愚蠢呀!
為什麼得來非常艱難而失去又是如此容易啊!然而有有必定有無,有聚必定有散,這是人間的常理。因此我以區區之心記述這本書的始末,也想為後世好古博雅之士留下一點鑑戒。
二:
《(金石錄)後序》
李清照
余建中辛巳,始歸趙氏。時先君作禮部員外郎,丞相作禮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學作學生。趙、李族寒,素貧儉。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也。後二年,出仕宦,便有飯蔬衣練,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將,漸益堆積。丞相居政府,親舊或在館閣,多有亡詩逸史、魯壁汲冢所未見之書。遂盡力傳寫,浸覺宥味,不能自已。後或見古今名人書畫,三代奇器,亦復脫衣市易。嘗記崇寧間,有人持徐熙《牡丹圖》,求錢二十萬。當時雖貴家子弟,求二十萬錢,豈易得耶?留信宿,計無所出而還之。夫婦相向惋悵者數日。
後屏居鄉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餘。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簽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緻,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荼,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憂患志窮而不屈。余性不耐始謀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塗金刺繡之具。與書史百家,字不列(wan損失)缺,本不訛謬者,輒市之,儲作副本。自來家傳《周易》、《左氏傳》,故兩家者流,文字最備。於是几案羅列,枕席枕藉,意會心謀,目往神授,樂在聲色狗馬之上。…
嗚呼,余自少陸機作賦之二年,至過蘧瑗知非之兩歲,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區區記其終始者,亦欲為後世好古博雅者之戒雲。紹興二年、玄默歲壯月朔甲寅,易安室題。
一一選自呂無黨抄本《金石錄》,參校李文《漱玉集》(有刪節)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始歸趙氏 歸:嫁
B.亦復脫衣市易 市:購買
C.余性不耐 耐:忍耐
D.人亡弓,人得之 得:為…得意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自謂葛天氏之民也以為凡是州之志山水有異態者
B.計無所出而還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C.竭其俸入,以事韋槧 不賂者以賂者喪
D.憂患得失,何其多也 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因有親朋故友在收藏圖書,編修國史的部門任職,李清照和趙明誠夫婦能接觸到許多散軼的珍貴圖書。
B.李清照夫婦家庭雖寒貧,但是如果遇到名人的書畫或者古董,往往部會買下來,用衣服包裹拿回家賞玩。
C.李清照記憶力非常出眾,經常以此和丈夫比試來決定喝茶先後。
D.作者在三十四年中,經歷了無數打擊,其間悲痛可想而知,但作者卻能平常心看待,著實不易1
7.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後二年,出仕宦,便有飯蔬衣練,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5分)
(2)所以區區記其終始者,亦欲為後世好古博雅者之戒雲。(5分)
參考答案
4、D
5、A
6、B
7(1)後二年,明誠出仕做官,便立下即使節衣縮食,也要游遍遼遠的地方,把天下的古文奇字全部蒐集起來的志願。
(2)因此我以區區之心記述這本書的始末,也想為後世好古博雅之士留下一點鑑戒。
【解析】
4 試題分析:在文言文閱讀當中,辨析重要詞語的含義正確與否,有時就需要結合具體的語境,根據上下文猜測出詞義,即文言猜讀法。從原文上下句“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大意“然而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這是人間的常理·有人丟了弓,總有人得到弓,又何必計較”可知,得:得到。所以選 D。
5 試題分析:此類文言虛詞題,一般要結合具體語境,去判定某一虛詞的具體用法和意義。A 兩個“之”均為結構助詞,的/的;B 兩個“而”分別為表承接/錶轉折;C 兩個“以”分別為表目的/原因;D 兩個“其”分別為,多么/代詞。所以選 A。
6 試題分析: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著選項回到原文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B 項“用衣服包裹拿回家賞玩”與原文不符,在文中無依據。所以選 B。
7(1)後二年,明誠出仕做官,便立下即使節衣縮食,也要游遍遼遠的地方,把天下的古文奇字全部蒐集起來的志願。
(2)因此我以區區之心記述這本書的始末,也想為後世好古博雅之士留下一點鑑戒。
【解析】4 試題分析:在文言文閱讀當中,辨析重要詞語的含義正確與否,有時就需要結合具體的語境,根據上下文猜測出詞義,即文言猜讀法。從原文上下句“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大意“然而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這是人間的常理·有人丟了弓,總有人得到弓,又何必計較”可知,得:得到。所以選 D。
【參考譯文】
徽宗建中jing6*國元年,我才嫁給趙氏。當時先父在做禮部員外郎,丞相公公在做禮部侍郎,我夫明誠年方二十一歲,正在太學做學生。趙、李兩家本是寒族,向來清貧儉樸。每月初一、十五,明誠都請假出去,把衣服押在當鋪里,取五百銅錢,走進大相國寺,購買碑文和果實。回到家中,我們面對面地坐著,一邊展玩碑文,一邊咀嚼果實,自己覺得很像遠古時代葛天氏的臣民那樣自由和快樂。後二年,明誠出仕做官,便立下即使節衣縮食,也要游遍遼遠的地方,把天下的古文奇字全部蒐集起來的志願。日積月累,資料越積越多。丞相在政府工作,親戚故舊中也有人在秘書省的,常常有《詩經》以外的佚詩、正史以外的逸史,以及從魯國孔子舊壁中、汲郡魏安釐王墓中發掘出來的古文經傳和竹簡文字,於是就盡力抄寫,漸漸感到趣味無窮,以至欲罷不能。後來偶爾看到古今名人的書畫和夏、商、周三代的奇器,也還是脫下衣服把它買下來。曾記得崇寧年間,有一個人拿來一幅南唐徐熙所畫的《牡丹圖》,要二十萬錢才肯賣。當時就是貴家子弟,要籌備二十萬銅錢,談何容易啊!我們把它留了兩夜,終於因為想不出法子而還給了他。我們夫婦倆為此惋惜悵惘了好幾天。
後來我們回青州故鄉閒居了十年。仰有所取,俯有所入,衣食有了富裕。明誠又接連做了萊州和淄州的太守,把他的全部薪俸拿出來,從事書籍的刻寫。每得一本,我們就一起校勘,整理成集,題上書名。得到書畫和彝、鼎等古代酒器,也摩挲把玩或攤開來欣賞,指摘上面的毛病。每晚以燒完一枝蠟燭為準。因此所收藏的古籍,都能做到紙札精緻,字畫完整,超過許多收藏家。我天性博聞強記,每次吃完飯,和明誠坐在歸來堂上烹茶,指著堆積的書史,說某一典故出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猜中與否決定勝負,作為飲茶的先後。猜中了,便舉杯大笑,以至把茶倒在懷中,起來時反而飲不到一口。甘心在這個環境中過一輩子了!所以我們雖處於憂患貧窮之中,而胸中的志願從沒有屈服過。收書的任務既已完成,就在歸來堂中建起書庫,把大櫥編上了甲乙丙丁的號碼,中間放上書冊。如需講讀,就拿來鑰匙開櫥,在簿子上登記,然後取出所要的書籍。我有時把書籍損壞或弄髒了一點,他定要給以批評,並責令揩完塗改,不再象過去那樣平易和藹了。收藏書籍本為尋求適意,如今反而弄得一場不愉快。我性子實在忍耐不住,就想辦法不吃第二道葷菜,不穿第二件繡有文采的衣裳,頭上沒有明珠翡翠的首飾,室內沒有鍍金刺繡的家具。遇到諸子百家的書籍,只要字不殘缺、版本不假的,就馬上買下,儲存起來作為副本。向來家傳的《周易》和《左傳》,原有兩個版本源流,文字最為完備。於是羅列在几案上,堆積在枕席間,我們意會心謀,目往神授,這種樂趣遠遠超過聲色狗馬之上。
唉,陸機二十作《文賦》,我在比他小兩歲的時候娘到趙家; 蘧瑗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歲之非,現在我己比他大兩歲:在這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啊,然而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這是人間的常理·有人丟了弓,總有人得到弓,又何必計較。因此我以區區之心記述這本書的始末,也想為後世好古博雅之士留下一點鑑戒。紹興二年,太歲在壬,八月初一甲宙,易安室題。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