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有光《寒花葬志》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寒花葬志》是明代文學家歸有光的一篇散文。當時,作者的妻子魏孺人已經離開人世,而魏氏的陪侍丫環寒花也過早去世。文中通過追憶寒花的生前經歷,表達了作者對妻子深切的思念之情。
原文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虛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時,年十歲,垂雙鬟,曳深綠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薺熟,婢削之盈甌,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與。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飯,即飯,目眶冉冉動,孺人又指予以為笑。回思是時,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譯文
寒花是魏孺人的陪嫁的丫鬟。在嘉靖的丁酉年的五月四日死的,葬在虛丘。侍奉我而不能到最後,這是命運啊!
寒花剛嫁過來的時候,才十歲,低垂著著兩個環形髮髻,拖著深綠色的裙子。有一天,天很寒冷,她點火煮熟了荸薺,削了滿滿瓦盆。我從外面回來,要取荸薺來吃,她端著荸薺離開,不給我吃。妻子魏孺人見了便笑這件事。妻子常常讓她靠在桌子旁邊吃飯,她吃飯時,眼睛慢慢地轉動。妻子又指著她那樣子對著我笑。
回想當時的情景,轉眼已經十年了。唉,真可悲呀!
注釋
(1)寒花:婢女的名字。
(2)魏孺人:作者的妻子魏氏。孺人,明清七品官的母親或妻子的封號。媵(yìng):古代隨嫁的男女都稱為媵。這裡指隨嫁的女子,古代貴族。
(3)嘉靖丁酉:公元1537年(嘉慶十六年)。嘉靖,明世宗朱厚熜年號(1522—1566)。
(4)虛丘:古虛丘邑在今山東省境內。這裡的“虛丘”可能應為“丘虛”,指荒地。
(5)媵:陪嫁的人。
(6)鬟:婦女梳的環形的髮髻。
(7)曳:拖著,這裡是拉的意思。
(7)爇 (ruò):點火,點燃。
(8)荸薺: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以吃。
(9)盈甌:裝滿一盤,。
(10)飯:吃飯。
(11)冉冉:形容緩慢移動或飄忽迷離。
(12)奄忽(yǎn hū):忽然,很快的。
閱讀練習
1、文學常識填空:本文是明朝後期古文家歸有光的一篇散文。歸有光,字又字開甫,世稱又號項脊生,是“唐宋八大家”與清代“桐城派”之間的橋樑,被稱為“唐宋派”。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魏孺人媵也(),
(2)事我而不卒()
(3)年十歲,垂雙鬟()
(4)曳深綠布裳()
(5)爇火煮荸薺熟()
(6)婢削之盈甌()
(7)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飯()
(8)目眶冉冉動()
(9)奄忽便已十年
(10)魏孺人笑之()
3、用原文語句填空:
⑴文章明寫寒花,字裡行間,流露的儘是對自己妻子的無限懷念之情的句子是:
①②
⑵文中從寒花的外貌方面活現出一個稚氣未脫的小姑娘形象的句子是:
⑶文中表現主僕之間的感情十分融洽,沒有半點隔閡的句子是:
⑷文中明寫寒花,暗寫魏孺人,表達作者深痛悼念之情的句子是:
⑸文中抒發作者對生命脆弱,時光快逝,人生際遇不可捉摸的句子是:
4、用自己的話概括出文中描寫寒花日常生活的兩件小事。從這些描寫中可以看出寒花在作者印象中是個怎樣的人?
5、文中兩次寫到魏孺人的笑有何作用?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附:參考答案
1、熙甫、震川先生
2、(1)媵:古代隨嫁的男女都稱為媵。這裡指隨嫁的女子。(2)事:侍奉。(3)鬟:婦女梳的環形的髮髻。(4)曳:拖著,這裡是穿的意思(5)爇:點火,焚燒。(6)甌:小瓦盆。(7)飯:吃飯。(8)冉冉:形容眼睛緩慢轉動的樣子。(9)奄忽:很快的。(10)孺人:明清七品官的母親或妻子的封號。
3、1)①魏孺人笑之②孺人又指予以為笑(2)年十歲,垂雙鬟,曳深綠布裳
(3)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與(4)吁,可悲也已!(5)回思是時,奄忽便已十年
4、寒花拿走熟荸薺不給作者吃;寒花倚在小桌旁吃飯。天真質樸、稚氣調皮、活潑好動。
5、兩次寫到魏孺人的笑是為了表現魏孺人性情溫厚,善良,慈愛,是個賢妻良主。說明作者生活在夫妻感情真摯深篤,主僕關係和諧融洽的家庭環境中。表現作者對亡妻一顰一笑無盡的懷念和時過境遷的傷感。 
二:
18.本文作者歸有光是代散文家,字,號,我們高中階段學過他的文章《 》。(2分)
19.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2分)
(1) 事我而不卒()(2) 爇火煮荸薺熟()
20.上述文字主要寫了幾件事?表達了作者什麼感情?(4分)
參考答案
18、明熙甫(開甫)震川先生《項脊軒志》(共2分)
19、(1)奉事,服侍(1分) (2)點火,點燃(1分)
20、這篇文章寫寒花只用了三件小事:初來時垂鬟著綠布裳;不讓歸有光吃她削的荸薺;吃飯的時候目眶冉冉動。(2分)以寫婢女寒花之名,實則字里行 間,流露的儘是對自己妻子的無限懷念。作者借寫婢女稚氣地不讓自己吃荸薺,妻子笑之,又寫寒花目眶冉冉動,妻子指與己看,又是相笑一番,兩人脈脈溫情、鶼 鰈情深盡顯其中,這也表明,作者記著亡妻的一顰一笑,記著兩人之間值得玩味的一件件小事,真真紓徐平淡,誠切感人。(2分)
賞析:
1537年(嘉慶十六年)五月四日,歸有光家中的陪嫁丫頭寒花死了,歸有光為她寫下了這篇葬志。
為地位低下的普通侍女寫墓志銘,歸有光首開先例。然而,才一百多字的一篇葬志,卻一連三次提到了自己妻子魏孺人。結合歸有光的生平可知,這篇葬志更深刻的創作動因是懷念魏孺人。
寒花是魏孺人的陪嫁丫頭,剛到歸家時年僅十歲,魏孺人是歸有光的第一位妻子,據歸有光《請敕命事略》,其父為光祿寺典簿,伯父是“當世名儒”莊渠先生。魏孺人“少長寶貴家”,而歸氏家道中落,物質生活比較清貧,但魏孺人從未有怨言,而是“甘淡薄,親自操作”,就連回娘家看望父母時,也從不向娘家提起自己的困難,直到生了病,娘家派人來探視,才驚訝地發現歸家“基貧之如此也”。魏孺人生性賢惠,對下人十分和藹,從不擺主人的架子,從她對寒花的態度就可以知道。寒花不給歸有光吃荸薺,可以說是對主人不敬,但魏孺人知道這是因為寒花自小隨侍,心目中只把自己當成主人,而不懂得要敬重自己的丈夫,她更覺得寒花稚氣可愛,於是指以為笑。而吃飯的時候,她又特意把寒花留在身邊的小几旁,可以說是對小寒花的的額外照顧。從寒花對魏孺人的衷心回護,以及魏孺人對寒花的態度看來,主僕之間的感情十分融洽,沒有半點隔閡。因此歸有光盛讚她是“閨門內外大小之人,無不得其歡”。
這篇短短的葬志表現出歸有光與魏孺人夫妻之間的感情是十分真摯深篤的。魏儒人除了十分賢惠,更因為家學淵源,頗通文字,也十分好學。據《項脊軒志》所載,魏孺人“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回娘家時,跟家中姐妹時時談起的,也不是生活的困窘,而是丈夫讀書的“閣子”項脊軒。她自己不以生活的艱辛為苦,還時時勉勵歸有光:“吾日觀君,殆非今世人。丈夫當自立,何憂目前貧困乎?”(《請敕命事略》)在封建社會中,婚姻都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決定的,娶一個三從四德,相敬如賓的妻子並不難,難的卻是心靈相通的知已。魏孺人不但德才兼備,更有良好的文學素質,與歸有光珠聯璧合,相得益彰。他們之間不止舉案齊眉,更是琴瑟如鳴。所以每當寒花做出稚氣可笑的舉動時,魏孺人就會趕忙指給歸有光看,這正是一幕少年夫妻情深意篤的畫面。
歸有光少年喪母,兩次喪妻,兒女或早夭,或長成之際猝然離世,使他在人生中體味到了太多的無奈與悲涼,所以他有時候會對千百年來為人們深信不疑的“天命”產生懷疑,對天發出痛切悲愴的呼號。但更多時候,作為深受儒家傳統思想影響的正統文人,他把這種種對人世的不公的憤恨與無奈化為了一種哀而不傷的淡淡筆觸,向人們娓娓道來。如《寒花葬志》,便是明寫寒花,暗寫魏孺人。這種看似一帶而過的閒筆與淡筆,正是歸有光散文突出的特點。這種寫法,表面上容易被人忽略,但在這種刻意的淡化與壓抑之中,包含了作者深摯沉痛的情感和細膩豐富的心靈。
作者簡介
歸有光 (1507~1571年 )。明代散文家。明朝後期古文家。字熙甫,又字開甫,世稱震川先生,又號項脊生,是“唐宋八大家”與清代“桐城派”之間的橋樑,被稱為“唐宋派”。江蘇崑山人。9歲能文,但仕途不利,35歲才中舉人。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歸有光《寒花葬志》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
歸有光《寒花葬志》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