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記承天寺夜遊》閱讀練習答案及原文翻譯

《記承天寺夜遊》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散文,選自《東坡志林》卷一,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正因“烏台詩案”被貶謫到黃州任職。對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文章表達蘇軾壯志難酬的苦悶,自解、zi6*慰、自我排遣,同時表現蘇軾的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橫(héng),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翻譯: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透過窗戶灑入屋內,(於是我)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可以與我)共同遊樂的人,於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滿著月光,像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橫錯雜,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松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不汲汲於名利而又能從容流連光景)清閒的人罷了。
[注釋]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黃岡縣城南。 
  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趙頊年號。當時作者因烏台 案被貶黃州已經四年。 解:把繫著的東西解開。 
  欲:想要。 
  戶:一說指堂屋的門,又一說指窗戶,這裡指門。 
  欣然:高興、愉快的樣子。欣,高興,愉快。然,……的樣子。 
  行:散步。 
  念無與為樂者:想到沒有可以共同遊樂的人。念,考慮,想到。 無與樂者,沒有可以共同遊樂的人。者:……的人。 
  遂:於是,就。
  至:到。 
  尋:尋找。
  張懷民:作者的朋友。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豐六年也被貶到黃州,寓居承
  天寺。 
  寢:睡,臥。 
  相與步於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與,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裡。 
  庭下如積水空明:意思是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這裡形容月色如水般澄淨明亮的樣子。
  藻、荇(xìng):均為水生植物,這裡是水草。藻,水草的總稱。荇,一種多年生水草,葉子像心臟形,面綠背紫,夏季開黃花。 
  交橫:交錯縱橫。 
  蓋:句首語氣詞,這裡可以譯為“原來是”。
  也:是。
  但少閒人:只是缺少清閒的人。但,只。
  閒:清閒。
  閒人:這裡是指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裡是一個有職無權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閒,自稱“閒人”。
  耳:語氣詞, 相當於“而已”意思是“罷了”。
蘇軾《記承天寺夜遊》閱讀練習答案及原文翻譯
[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首句點明夜遊的起因與時間,為美好的月色而心動,遂起夜遊之意。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運用比喻的方法描繪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兩個反問句令人深思。作者抒發麵對月光發生的感觸
閱讀練習題及參考答案
[《記承天寺夜遊》閱讀]
1、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表現作作者感嘆知音稀少的心裡話的句子是
(2)顯示與好心有靈犀的喜悅的句子是
(3)描寫月色的句子是
(4)文章中最能表現作者自豪zi6*慰又惆悵悲涼心境的句子是
(5)與《小石潭記》中以魚寫水,側面烘托,凸現了所寫之物的特點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2、“月色入戶”運用了擬人手法,寫得很有人情味,請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3、“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八個字,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4、“藻荇交橫”比喻的是什麼?給人的感覺是什麼?
5、對於月色的描寫,含蓄地抒發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6、文章結尾惋惜無人賞月,暗示了什麼?
7、作者說:“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你如何理解句中“閒人”一詞的含義工
8、文章結尾以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作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9、作者在本文中所流露出的胸襟,在他的詩詞中也有所表達,請你寫出能表達此意的詩句,並標出處。
10、作者出找張懷民,“懷民亦未寢”句中的“亦”可否去掉,說說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
1、(1)念無與為樂者 (2)懷民亦未寑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4)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5)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月光似乎懂得作者寂寥無聊的心境,悄悄地走進門來與他作伴。
3、高度地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難得的喜悅與興奮
4、“藻荇交橫”比喻月光下搖曳的竹柏影子,給人感覺是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
5、庭中上下一片皎潔,透明,正像作者光明磊落的胸懷。作者處在其中擺脫了被貶謫的沉重,忘記了人世的得失,進入了一個透明清澈的世界。
6、時時有月,處處有竹柏,但是很少有人能有此閒適之情來欣賞,暗示世人熱衷於名利,為世俗所累。只有我們兩個清閒無事之人有此雅興,既有偷得閒情來消遣的竊喜,也透露出作者因貶職而有一絲淡淡的失落。
7、“閒人”本指閒情雅致的人。作者把自己列為“閒人”,表達了作者雖在政治上有遠大抱負卻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因是閒人而可賞月,又表達了作者的zi6*慰。
8、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悠閒的zi6*慰等多種感情交織在一起。
9、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10、不可去掉。懷民與作者同被貶到黃州,“亦”表現了二人同樣的境遇。否則就不會有下文二人共同的感受與情趣。
二: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
(1)欣然起行 ( )(2)水中藻荇交橫( )
(3)如吾兩人者耳( )(4)月色入戶( )
答案:(1)愉快的樣子,高興的樣子(2)互動錯雜(3)語氣詞,相當於“而已,罷了”(4)單扇的門,一說指堂屋的門
2.翻譯下列句子。
(1)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積水空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懷民也還沒有睡覺,就和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
3.下列語句中朗讀節奏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
A.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
B.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C.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解析】選D。A項停頓應在“遂”後;B項“步”後無停頓;C項停頓應在“人”後。
4.作者筆下月景的特點是________,本文三段各運用的表達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澄澈透明記敘描寫抒情
閱讀全文,回答5~8題。
5.對下面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念無與樂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於是,就)
C.懷民亦未寢(睡覺)
D.蓋竹柏影也(表推測)
【解析】選A。“念”的意思是“想”。
6.文中描寫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描繪了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妙境界
答案:庭下……竹柏影也空靈澄澈、宛似仙境
7.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文言語句的大意。
(1)念無與樂者。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語句的翻譯能力。解題思路如下:
答案:(1)(我)想到沒有(可以)共同遊樂的人。
(2)只是缺少像我兩個這樣的閒人罷了。
8.此文是蘇軾在遭遇文字獄被貶到黃州,近於流放的境況下所寫。請你認真品讀,說說作者在文中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主旨的理解。要聯繫當時的背景、作者的處境作答。應抓住題目提示和文章中的“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來談。
答案:透露出作者在貶謫中感慨頗深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延伸提能力】
9.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相與步於中庭______________
(2)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______________
(3)明年春,水落______________
(4)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______________
答案:(1)一同,共同(2)只(3)第二年(4)早晨
10.翻譯下列句子。
(1)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水中水藻、荇菜互動錯雜,原來這些都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2)(遇到)颳風、下雨,天色或陰或明的時候,俯視仰望山間的景象,更是瞬息萬變。
11.對文段內容的理解和欣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中“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及“懷民亦未寢”兩句,體現了作者在貶官黃州期間朋友甚少,惟張懷民與自己心境相同,可以同樂。
B.【甲】文“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一句,作者以豐富的想像,虛寫夏夜月光,於平常事物中味常人不能味之情趣。
C.【乙】文交待了放鶴亭名稱的由來,並具體描寫了放鶴亭的特點。
D.從【乙】文的描寫中,可以看到張君盡享自然之趣的人生態度。
【解析】選C。【乙】文主要交待了放鶴亭名稱的由來,並未具體描寫其特點。
12.你如何理解【甲】文中“閒人”的含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有閒情雅趣的人(表現了作者醉心自然之趣,自我排遣的曠達情懷);②懷才不用的人(仕途失意的落寞)。
三:
1.本文中心(作者心情)是:月夜閒遊的情調和寧靜脫俗的心境。點睛之筆是:閒人。
2.本文所用的表達方式有哪些?請給本文劃分結構並寫出層意。
[答]本文所用的表達方式有敘述‖景物描寫‖抒情。
一層:庭院漫步,交待夜遊原因、時間、地點、人物。二層:描寫月光清澈。三層:嘆息賞月人少,暗示世人為俗務所累,表明自己的高潔。
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發李太白思鄉之苦;“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似鉤彎月,觸動李後主亡國之痛;此文中,蘇東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達了怎樣的心情呢?
[答]文中蘇東坡將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積水,又將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達了作者複雜微妙的心情:既有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又有讚賞自己與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閒人”的含義?
[答]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種種微妙複雜的感情盡在其中。(或表現作者雖遭貶謫仍強作輕鬆愉快的複雜心情。既有由賞月詠月而發的自豪zi6*慰,又有為“閒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悵和苦悶。
5.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作者的複雜感情。
[答](曠達胸懷)(1)貶謫悲涼。(2)人生感慨。(3)賞月喜悅;(4)漫步悠閒。
6.“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一段寫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麼特點?點染出一個怎么樣美妙的境界?
[答]此句用比喻手法寫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說說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閒”?
[答]入夜即“解衣欲睡”;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與張懷民“步於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細。
四:
閱讀《記承天寺夜遊》一文,完成6—10題(15分)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3分)
⑴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⑵何()夜無月
7、下列各組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2分)
解衣欲睡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積水空明
A BC D
通俗易懂行萬里路私心雜念深明大義
8、翻譯句子(4分)
⑴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⑵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9、請從文中摘錄描寫“庭院月色”的語句,細細品味,簡要說明景物特點(4分)
句子:
景物特點: 
10、借月抒情的古詩文句比比皆是,請辨析下列內容,選出有誤的一項( )(2分)
A、“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作者由月下美景觸發遭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種種微妙複雜的情感
B、“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壁……”,作者借對月色的描繪來抒寫遷客騷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懷
C、“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詞人借月來表達對親人的思念,同時抒發對自然、對人生的感悟
D、“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詞人用如鉤的殘月,渲染一種悽慘暗淡的意境,以表達亡國哀思
參考答案
6、於是找哪(什麼)
7、B
8、懷民也還沒睡,我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閒人罷了
9、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特點:月色空靈皎潔(空明澄澈等)
10、B
[賞析]
蘇軾是有宋一代文學大家,宋文、宋詩、宋詞都在他的手中達到了高峰,其中蘇軾的敘事記游之文更是在文學史上為後人樹立了典範。他的遊記中,敘事、抒情、議論三種功能常常是結合得水ru6*交融。這方面的例子很多,這裡,我要向大家介紹是蘇軾的著名小品文《記承天寺夜遊》。
全文分三層,第一層敘事。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史已經四年了。這天夜裡,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沒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張懷民和蘇軾一樣,亦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他和蘇軾的友誼相當篤厚。當晚,張懷民也還未睡,於是二人一起來到院子中間散步。這一層敘事,樸素、淡泊而有自然流暢。
第二層寫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可以發揮想像: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遊蕩,於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處在於,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氣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
第三層便轉入議論。作者感慨到,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可是有此閒情雅致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閒人”二字,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簽書公事”,所擔任的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閒人”之表層意義,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略,豈非快事!蘇軾的思想橫跨儒釋道三家,這便使他的處世態度有極大的包容性,可以說是寵辱不驚,進退自如。當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中學生在學習這篇文章時,關鍵點有二。其一,初步領略蘇軾的人生觀。俗話說:“知人論世”,讀文章又何嘗不是?只有大致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和背景,才更能深入地去把握他的作品。蘇軾的人生觀,正如前所言。 其二,寫文章貴在精煉。這不是說要盲目地刪減字數,而是要注重文字的內涵。福樓拜說過,寫文章時,能恰當表現一種意思的只有一個詞,作家的任務就是要把那個詞找出來。我們看蘇軾的文章,都是以“辭達”為準則,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很少有蕪詞累句。這些都是同學們應當加以學習的。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蘇軾《記承天寺夜遊》閱讀練習答案及原文翻譯0
蘇軾《記承天寺夜遊》閱讀練習答案及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