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之秋教學設計

課文《三峽之秋》出自國小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三峽已經是秋天了。三峽的秋天,從大江兩岸的橘樹和柚樹開始。這些樹,生長在陡峭的山岩上,葉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堅硬、挺直。越到秋天,它們越顯出綠得發黑的顏色;而那累累的果實,正在由青變黃,漸漸從葉子中間顯露出來。就在這時候,它們開始散發出一種清香,使三峽充滿了成熟的秋的氣息。
早晨,透明的露水閃耀著,峽風有些涼意,仿佛滿山的橘樹和柚樹上撒下一層潔白的霜,清新而明淨;太陽出來,露水消逝了,橘樹柚樹閃爍著陽光,綠葉金實;三峽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麗。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陽光在水面上跳躍,長江也變得熱烈了,像一條金鱗巨蟒,翻滾著,呼嘯著,奔騰流去;而一面又把那激盪、跳躍的光輝,投向兩岸陡立的峭壁。於是,整個峽谷,波光蕩漾,三峽又充滿了秋天的熱烈的氣息。
下午,太陽還沒有落,峽里早起了一層青色的霧。這使得峽里的黃昏來得特別早,而去得特別遲。於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黃昏中,兩岸峭壁的倒影,一齊擁向江心,使江面上剩下一線發光的天空,長江平靜而輕緩地流淌,變得有如一條明亮的小溪。
夜,終於來了。岸邊的漁火,江心的燈標,接連地亮起;連同它們在水面映出的紅色光暈,使長江像是眨著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爾駛過的趕路的駁船,響著汽笛,在江面劃開一條發光的路;於是漁火和燈標,都像驚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輕輕地搖曳。
也許由於這裡的山太高,峽谷太深,天空太狹小,連月亮也來得很遲很遲。起初,峽里只能感覺到它朦朧的青光,和黃昏連在一起;而不知在什麼時候,它忽然出現在山上。就像從山上生長出來,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塊巨大的,磨平、發亮的雲母石。這時月亮和山的陰影,對比得異常明顯—一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著,傾向江心,仿佛就要撲跌下來;而月亮,從山頂上,順著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輝,一直瀉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飛降;又像一匹匹素錦,從山上掛起。
這一天,正是中秋。
【前言】
《三峽之秋》課文描寫的是中秋這一天從早晨到夜晚三峽景色的變化。描寫同一景物的變化,可以用許多方法,課文是按時間順序寫的。
選編本課的意圖:一是讓學生受到三峽美景的薰陶,培養審美情趣;二是讓學生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目標
1.認識本課2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領略三峽秋天的美景,使學生受到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大自然的教育。
4.體會按時間順序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建議】
1.準備三峽風光的圖片、資料、錄像帶或多媒體課件。
2.可先播放三峽風光的錄像帶、多媒體課件,或請一兩位去過三峽的學生談談看到的三峽景色,或引導全班學生背一兩首與三峽有關的古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入學習情境。課文的時間線索非常明顯。分別用“早晨”“中午”“下午”“夜”這些詞語交待時間,並且用這些詞語作為段落的開頭。明確地顯示文章的層次。教師應引導學生讀讀、想想、畫畫,對文章的線索有一個總體的印象。可以設計以下問題:
(1)想想作者是按什麼順序來描寫三峽景物的?
(2)畫出體現順序的詞語。
(3)讀一讀開頭和結尾的話,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接下來,教師進一步提示:課文描寫了三峽在中秋這一天的景物變化,讀一讀,說說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別重點寫了什麼景物,寫出了三峽的什麼特點?劃出重點詞語。學生分組合作學習,全班討論,得出結論:
(1)早晨重點寫橘柚樹,寫樹上露水的變化(由像潔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陽照耀下的色彩(綠葉金實),顯示了三峽之晨的特點:明麗。
(2)中午重點寫長江,寫長江在陽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勢(翻滾、呼嘯、奔騰),輝映峭壁,峽谷波光蕩漾,顯示了三峽中午的特點:熱烈。
(3)下午重點寫霧,寫青色的霧使峽里黃昏來得特別早,峭壁的倒影使長江變成小溪,顯示了三峽黃昏的特點:青色而透明。
(4)夜先寫長江,寫長江的寧靜(沉沉欲睡),寫長江的偶然驚動(駁船駛過時,漁火和燈標輕輕地搖曳),顯示了三峽夜間的特點:寧靜。重點寫峽谷,寫三峽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峽谷特點,寫月亮的出現、色彩和形態。寫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錦”,突出三峽特點:寧靜而神秘
本文語言流暢、優美,適合學生反覆朗讀體會。朗讀的時候還應想像文中描述的情景,帶著喜愛、欣賞的感情來讀。在讀不同的段落時注意語調、語速的變化。例如讀早晨的三峽,語調應是輕快的,這樣才能把三峽明麗的特點展現出來。讀中午的三峽,語速應快一些,語氣是熱烈的。讀夜晚的三峽,語速應慢下來,體現三峽的寧靜之感。教學中,我們還可以通過配樂朗讀,慢速默讀,自由吟讀等手段,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感悟,把優美的畫面,真摯的情感讀出來。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三峽之秋教學設計0
三峽之秋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