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爾斯泰-17(2)


不應該互相迎合,而應當全體去皈依上帝......你說:團結了,將更易為力............什麼?......為工作,刈割,是的.但是接近上帝,人們卻只有孤獨才能達到......我眼中的世界,仿如一座巨大的廟堂,光明從高處射到正中.為互相聯合起見,大家都應當走向光明.那裡,我們全體,從各方面來,我們和並未期待的許多人相遇:歡樂便在於此.一ba6*九二年六月與一九○一年十一月致一個朋友書.
在穹窿中射下的光明之下,他們究竟有多少人聚集在一處呢?......沒有關係,只要和上帝在一起有一個也夠了.
惟有在燃燒的物質方能燃著別的物質,同樣,惟有一個人的真正的信仰與真正的生活方能感染他人而宣揚真理.《戰爭與革命》.
這也許是的;但這孤獨的信仰究竟能為托爾斯泰的幸福保證到如何程度?......在他最後幾年中,他真和歌德苦心孤詣所達到的清明寧靜,相差得多少遠?可說他是逃避清明寧靜,他對於它滿懷反感.
能夠對自己不滿是應當感謝上帝的.希望永遠能如此!生命和它的理想的不調和正是生的標識,是從小到偉大,從惡到善的向上的動作.而這不調和是成為善的必要條件.當一個人平安而自滿的時候,便是一種惡了.致一個友人書.
而他幻想著這小說的題材,這小說證明列文或皮埃爾.別祖霍夫的煩悶在心中還未熄滅:
我時常想像著一個在革命團體中教養長大的人,最初是革命黨,繼而平民主義者,社會主義者,正教徒,阿多山上的僧侶,以後又成為無神論者,家庭中的好父親,終於變成高加索的杜霍博爾人.他什麼都嘗試,樣樣都放棄,人們嘲笑他,他什麼也沒有做,在一座收留所中默默無聞地死了.在死的時候,他想他糟蹋了他的人生.可是,這是一個聖者啊.也許這裡是在涉及《一個杜霍博爾人的故事》.
那么,他,信心那么豐滿的他,心中還有懷疑么?......誰知道?對於一個到老身體與精神依然壯健的人,生命是決不能停留在某一點思想的上的.生命還須前進.
動,便是生.想像一切人類完全懂得真理而集合在一起住在島上.這是不是生活?(一九○一年三月致一個友人書)
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中,他多少事情都改變了.他對於革命黨人的意見轉變了沒有呢?誰又能說他對於無抵抗主義的信心絲毫沒有動搖?......在《復活》中,涅赫留多夫和政治犯們的交往證明他對於俄國革命黨的意見已經變易了.
至此為止,他所一向反對他們的,是他們的殘忍,罪惡的隱蔽,行兇,自滿,虛榮.但當他更迫近地看他們時,當他看到當局如何對待他們時,他懂得他們是不得不如此的.
他佩服他們對於義務具有高卓的觀念,整個的犧牲都包括在這觀念中了.
但自一九○○年起,革命的潮流開始傳布擴大了,從知識分子出發,它侵入民眾階級,它暗中震撼著整千整萬的不幸者.他們軍隊中的前鋒,在亞斯納亞.波利亞納托爾斯泰住所窗下列隊而過.《法蘭西水星》雜誌所發表的三短篇,一九一○年十二月一日.為托爾斯泰暮年最後的作品的一部分,令人窺見這種情景在他精神上引起多少痛苦多少悽惶.在圖拉田野,走過一隊隊質樸虔敬的巡禮者的時間,如今在哪裡.此刻是無數的饑荒者在彷徨流浪.他們每天都有得來.托爾斯泰和他們談過話,發現他們胸中的憤恨為之駭然;他們不復如從前般把富人當為以施捨作為修煉靈魂的人,而是視為強盜,喝著勞動民眾的鮮血的暴徒.其中不少是受過教育的,破產了,鋌而走險地出此一途.
列夫托爾斯泰-17(2)_列夫托爾斯泰原文_文學 世界名著0
列夫托爾斯泰-17(2)_列夫托爾斯泰原文_文學 世界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