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緣品第七
師自黃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無知者。
時,有儒士劉志略,禮遇甚厚。志略有姑為尼,名無盡藏,常誦大涅盤經。
師暫聽,即知妙義,遂為解說;尼乃執卷問字。
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
尼曰:‘字尚不識,曷能會義?’
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尼驚異之,遍告裡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請供養。’
有魏武侯玄孫曹叔良及居民,競來瞻禮。時,寶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廢,
遂於故基,重建梵宇,延師居之。俄成寶坊,師住九月餘日,又為e6*黨尋逐。師
乃遁於前山,被其縱火焚草木,師隱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師趺坐膝痕及衣布
之紋,因名避難石。師憶五祖懷會止藏之囑,遂行隱於二邑焉。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參祖師,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
師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吾若
具說,窮劫不盡,聽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
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贊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僧法達,洪洲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
祖訶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
曰:‘念法華經,己及三千部。’
祖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
都不知過。聽吾偈曰:
‘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無比。”’
師又曰:‘汝名什麽?’
曰:‘名法達。’
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復說偈曰:
‘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
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但信佛無言,蓮花從口發。’
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
有疑,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
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
何為宗?’
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
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之一遍,吾當為汝解說。’
法達即高聲念經,至譬喻品,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
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何者因緣?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
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
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佛,猶覺也;
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
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
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
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
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
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
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
貪嗔嫉妒諂佞我慢,侵入害物,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
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
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嫠牛愛尾?’
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
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
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聽吾偈曰: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
乃被法華轉。’再啟曰:‘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
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經說三車,
羊鹿之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利?願和尚再垂開示。’
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鐃
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此理若不肯者,從他退席,
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餘乘。
若二若二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
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真,歸真之後,真亦無
名。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
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
達蒙啟發,踴躍歡喜,以偈贊曰: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國中後善揚,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
師曰:‘汝今後才可名念經僧也。’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師求解其
義。
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
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
菩提。聽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凡聞緣,超然登佛地;
吾今為汝說,謗信永無迷,莫學駛求者,終日說菩提。”’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
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
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復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淨,千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如上轉識為智也。教中云:“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
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雖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但
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
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
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污名。’
僧志常,信州貴溪人,髫年出家,志求凡性;一日參禮。
師問曰:‘汝從何來?欲求何事?’
曰:‘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遠
來投禮,伏望和尚指示。’
師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
曰:‘智常到彼,凡經三月,未蒙示誨。為法切故,一夕,獨入丈室,請問
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
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
對曰:“見”。
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
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
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
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知
見。”
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開示。’
師曰:‘彼師所說,猶存見知,故今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常聞偈己,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
自性覺源體,隨服枉遷流,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
智常一日問師曰:‘佛說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願為教授。’
師曰:‘汝觀自未心,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凡聞轉誦,
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
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
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
常禮謝執侍,終師之世。
僧志道,廣州南海人也,請益曰:‘學人自出家,覽涅盤經,十載有餘,未
明大意,願和尚垂誨。’
師曰:‘汝何處未明?’
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於此疑惑。’
師曰:‘汝作麽生疑?’
曰:‘一切眾生,當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
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
經云:“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者,
不審何身寂滅?何身受樂?
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樂。
若法身寂滅,印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
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
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
若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
若不聽更生,則永歸寂滅,同於無情之物。
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盤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
師曰:‘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說,即色身
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又推涅盤常樂,言有身受用,斯乃執吝生死,耽
著世樂。
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好
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以常樂涅盤,翻為苦相,終日馳
求;佛愍此故,乃示涅盤真樂。
‘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當現前時,
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樂。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何
況更言涅盤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聽吾偈曰:“
無上大涅盤,圓明常寂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
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何為真實義?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捨。
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外現眾色像,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不作涅盤解,二邊三際斷。
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盤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令汝舍邪見,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
志道聞偈大悟,踴躍作禮而退。
行思禪師,生吉州安城劉氏,聞曹溪法席盛化,徑來參禮,遂問曰:‘當何
所務,即不落階級?’
師曰:‘汝曾作什麽來?’
曰:‘聖諦亦不為。’
師曰:‘落何階級?’
曰:‘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
師深器之,令師首眾。
一日,師謂曰:‘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
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紹化,諡號弘濟禪師。
懷讓禪師,金州杜氏子也。初謁嵩山安國師,安發之曹溪參扣。讓至,禮拜,
師曰:‘甚處來?’
曰:‘嵩山。’
師曰:‘什麽物,怎麽來?’
曰:‘說似一物即不中。’
師曰:‘還可修證否?’
曰:‘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
師曰:‘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讓豁然契會,遂執侍左右一十五載,日臻玄奧;後往南嶽,大闡禪宗,敕謚
大慧禪師。
永嘉玄覺禪師,溫州戴氏子。少習經論,精天台止觀法門,因看維摩經,發
明心地。偶師弟子玄策相訪,與其劇談,出言暗合諸祖。
策云:‘仁者得法師誰?’
曰:‘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後於維摩經,悟佛心宗,未有證明者。’
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儘是天然外道。’
云:‘願仁者為我證據。’
策云:‘我言輕,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雲集,並是受法者,若去,則與偕
行。’
覺遂同策來參,繞師三匝,振錫而立。
師曰:‘夫沙門者,具二千成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
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
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師曰:‘如是,如是!’
玄覺方具威儀禮拜。
須臾告辭,師曰:‘返大速乎?’
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
師曰:‘誰知非動?’
曰:‘仁者自生分別。’
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
曰:‘無生豈有意耶?’
師曰:‘無意誰當分別?’
曰:‘分別亦非意。’
師曰:‘善哉!少留一宿。’
時謂一宿覺,後著證道歌,盛行於世;謚曰無相大師,時稱為其覺焉。
禪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庵居長坐,積二十年。師弟子玄策游
方至河朔,聞隍之名,造庵問云:‘汝在此作什麽?’
隍曰:‘入定。’
策云:‘汝雲入定,為有心人耶?無心人耶?若無心人者,一切無情草木瓦
石,應合得定;若有心人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
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
策云:‘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隍無對,良久,問曰:‘師嗣誰耶?’
策云:‘我師曹溪六祖。’
隍云:‘六祖以何為禪定?’
策云:‘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
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
量。’
隍聞是說,徑來謁師。
師問云:‘仁者何來?’
隍具述前緣。
師云:‘誠如所言。’
師憫其遠來,遂垂開決。隍於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無影響。其夜、河北
士庶,聞空中有聲云:‘隍禪師今日得道。’
隍後禮辭,復歸河北,開化四眾。
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年十二,白玉泉來參禮。
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
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
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
會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
師以柱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
對曰:‘亦痛,亦不痛。’
師曰:‘吾亦見,亦不見。’
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
師云:‘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
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
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
神會禮拜悔謝。
師又曰:‘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
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豈待汝迷?汝若自見,亦不待
吾迷,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
神會再禮百餘拜,求謝過愆,服勤給侍,不離左右。
一日,師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
否?’
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
師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蓋頭,也只成
個知解宗徒。’
祖師滅後,會入京洛,大弘曹溪頓教,著顯宗記,盛行於世;是謂荷澤禪師。
一僧問師曰:‘黃梅意旨,甚麽人得?’師云:‘會佛法人得。’僧云:‘
和尚還得否?’師云:‘我不會佛法。’
師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無美泉;因至寺後五里許,見山林郁茂,瑞氣盤旋;
師振錫卓地,泉應手而山,積以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
有蜀僧才辯謁師,師曰:‘上人攻何事業?’
曰:‘善塑。’
師正色曰:‘汝試塑看。’
辯罔措。過數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盡其妙。
師笑曰:‘汝善塑性,不解佛性。’
即為摩頂授記,永與人天為福田,仍以衣酬之。
辯取衣分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裹痊地中。誓曰:‘後得此衣,
乃吾出世,住持於此,重建殿宇。’宋嘉佑八年,有僧惟先,修殿掘地,得衣如
新。像在高泉寺,祈禱輒應。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
‘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縛。’
因示一偈曰: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麽長。’
0
猜你喜歡
白痴(一)-第一部-04
《白痴》 葉卷二百二十五 表第十六
《宋史》 ○宗室世系十一 (表略)白痴(二)-第二部-08
《白痴》 &卷十四 唐家人傳第二
《新五代史》 ○太祖劉太妃 貞簡皇后曹氏自然真趣,閒靜可得
《菜根譚》父與子(上)-10
《父與子》 兩虛實篇
《孫子兵法》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說唐後傳-第46回-猩猩膽飛砧傷唐將-紅幔幔中戟失摩天
《說唐全傳》 詩曰:&nb上尉的女兒(上)-亡人伊凡_彼得洛維奇_別爾金小說集
《上尉的女兒》 普卷四十二 鄭世家第十二
《史記》 鄭桓公友者,周厲王少子而宣王庶弟卷五 本紀第五
《舊唐書》 ◎高宗下 麟德三年春正月戊卷二十二 志第十二
《新唐書》 ◎禮樂十二 自周、陳以上,沉船-第19章
《沉船》 &守正安分,遠禍之道
《菜根譚》安娜_卡列寧娜(上)-第1部-19
《安娜·卡列尼娜》 當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第二百一十七
《宋史》 ◎隱逸中 ○王樵 張愈卷一百四 志第五十二
《元史》 ◎刑法三 ○食貨 諸茶花女(上)-09
《茶花女》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新唐書》 ◎房杜 房玄齡,字喬,齊州祀義篇
《論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