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八
◎良吏一
自古國家上有寬厚之君,然後為政者得以盡其愛民之術,而良吏興焉。班固
有曰:“漢興,與民休息,凡事簡易,禁罔疏闊,以寬厚清靜為天下先,故文、
景以後,循吏輩出。”其言蓋識當時之治體矣。
元初風氣質實,與漢初相似。世祖始立各道勸農使,又用五事課守令,以勸
農系其銜。故當是時,良吏班班可見,亦寬厚之效也。然自中世以後,循良之政,
史氏缺於紀載。今據其事跡之可取者,作《良吏傳》。
譚澄,字彥清,德興懷來人。父資榮,金末為交城令。國兵下河朔,乃以縣
來附,賜金符,為元帥左都監,仍兼交城令。未幾,賜虎符,行元帥府事,從攻
汴有功。年四十,移病,舉弟資用自代。資用卒,澄襲職。澄幼穎敏,為交城令
時年十九。有文谷水,分溉交城田,文陽郭帥專其利而堰之,訟者累歲,莫能直,
澄折以理,令決水,均其利於民。豪民有持吏短長為奸者,察得其主名,皆以法
治之。歲乙未,籍民戶,有司多以浮客占籍,及征賦,逃竄殆盡,官為稱貸,積
息數倍,民無以償。澄入覲,因中書耶律楚材,面陳其害,太宗惻然,為免其逋,
其私負者,年雖多,息取倍而止;亡民能歸者,復三年。詔下,公私便之。壬子,
復大籍其民,澄盡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賦以時集。
甲寅,世祖還自大理,澄進見,留藩府,凡遣使,必以澄偕,而以其弟山阜
為交城令。時世祖以皇弟開藩京兆,總天下兵。歲丁巳,有間之者,憲宗疑之,
遂解兵柄。遣阿藍答兒往京兆,大集官吏,置計局百四十二條以考核之,罪者甚
眾,世祖每遣左丞闊闊與澄周旋其間,以彌縫其缺,及親入朝,事乃釋。中統元
年,世祖即位,擢懷孟路總管,俄賜金符,換金虎符。歲旱,令民鑿唐溫渠,引
沁水以溉田,民用不飢。教之種植,地無遺利。至元二年,遷河南路總管,改平
灤路總管。七年,入為司農少卿,俄出為京兆總管。居一年,改陝西四川道提刑
按察使,建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宜令民年四十無子聽取妾,以為宗祀計。”
朝廷從之,遂著為令。
四川僉省嚴忠范守成都,為宋將昝萬壽所敗,退保子城,世祖命澄代之。至
則葬暴骸,修焚室,賑饑貧,集逋亡,民心稍安。會西南夷羅羅斯內附,帝以撫
新國宜擇文武全才,遂以澄為副都元帥,同知宣慰使司事。比至,以疾卒,年五
十八。
世祖嘗與太保劉秉忠論一時牧守,秉忠曰:“若邢之張耕,懷之譚澄,何憂
不治哉!”游顯宣撫大名,嘗為諸路總管求虎符宣麻,澄至中書辭曰:“皇上不
識譚澄耶?乃為顯所舉!”中書特為去之。其介如此。
子克修,歷湖北、河南、陝西三道提刑按察使。
許維禎,字周卿,遂州人。至元十五年,為淮安總管府判官。屬縣鹽城及丁
溪場,有二虎為害,維禎默禱於神祠,一虎去,一虎死祠前。境內旱蝗,維禎禱
而雨,蝗亦息。是年冬,無雪,父老言於維禎曰:“冬無雪,民多疾,奈何!”
維禎曰;“吾當為爾禱。”已而雪深三尺。朝廷聞其事,方欲用之而卒,年四十
四。子殷。
許楫,字公度,太原忻州人。幼從元裕學,年十五,以儒生中詞賦選,河東
宣撫司又舉楫賢良方正孝廉。楫至京師,平章王文統命為中書省掾,以不任簿書
辭,改知印。丞相安童、左丞許衡深器重之。一日,從省臣立殿下,世祖見其美
髯魁偉,問曰:“汝秀才耶?”楫頓首曰:“臣學秀才耳,未敢自謂秀才也。”
帝善其對,授中書省架閣庫管勾,兼承發司事。未幾,立大司農司,以楫為勸農
副使。時商挺為安西王相,遇於途,楫因言:“京兆之西,荒野數千頃,宋、金
皆嘗置屯,如募民立屯田,歲可得谷,給王府之需。”挺以其言入奏,從之。三
年,屯成,果獲其利。尋佩金符,為陝西道勸農使。
至元十三年,宋平,帝命平章廉希憲行中書於荊南府,以楫為左右司員外郎。
荊南父老輿金帛求見,楫曰:“汝等已為大元民矣,今置吏以撫字汝輩,奚用金
帛以求見!”明年,擢嶺北湖南提刑按察副使。武岡富民有毆死出征軍人者,陰
以家財之半誘其佃者,代己款伏。楫審得其情,釋佃者,系富民,人服其明。改
江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行省命招討郭昂討叛賊董旗,兵士俘掠甚眾,楫詢究得良
民六百口,遣還鄉里。
二十三年,授中議大夫、徽州總管。桑哥立尚書,會計天下錢糧,參知政事
忻都、戶部尚書王巨濟,倚勢刻剝,遣吏征徽州民鈔,多輸二千錠,巨濟怒其少,
欲更益千錠,楫詣巨濟曰:“公欲百姓死耶、生耶?如欲其死,雖萬錠可征也。”
巨濟怒解,徽州賴以免。楫考滿去。徽之績溪、歙縣民柯三八、汪千十等,因歲
飢阻險為寇。行省右丞教化以兵捕之,相拒七月,乃使人諭之。三八等曰:“但
得許總管來,我等皆降矣。”行省為驛召楫至,命往招之。楫單騎趨賊壘,眾見
楫來,皆拜曰:“我公既來,請署榜以付我。”楫白教化,請退軍一舍,聽其來
降。不聽。會以參政高興代教化,楫復以前言告之,興從其計,賊果降。
二十四年,授太中大夫、東平總管,謝事二年卒,壽七十。十一子:餘慶,
重慶,崇慶,余失其名。
田滋,字榮甫,開封人。至元二年,由汴梁路總管府知事入為御史台掾。十
二年,拜監察御史。十三年,宋平,滋建言:“江南新附,民情未安,加以官吏
侵漁,宜立行御史台以鎮之。”詔從其言。遂超拜行御史台侍御史。歷兩淮鹽運
使、河南路總管。大德二年,遷浙西廉訪使。有縣尹張彧者,被誣以贓,獄成,
滋審之,但俯首泣而不語。滋以為疑,明日齋沐,詣城隍祠禱曰:“張彧坐事有
冤狀,願神相滋,明其誣。”守廟道士進曰:“曩有王成等五人,同持誓狀到祠
焚禱,火未盡而去之,燼中得其遺稿,今藏於壁間,豈其人耶?”視之,果然。
明日,詣憲司詰成等,不服。因出所得火中誓狀示之,皆驚愕伏辜,張彧得釋。
十年,改濟南路總管,尋拜陝西行省參知政事。時陝西不雨三年,道過西嶽,因
禱曰:“滋奉命來參省事,而安西不雨者三年,民飢而死,滋將何歸!願神降甘
澤,以福黎庶。”到官,果大雨。滋即開倉,以麥五千餘石給小民之無種者,俾
來歲收成以償官,民大悅。未幾,以疾卒於位。贈通奉大夫、河南行省參知政事,
追封開封郡公,謚莊肅。
卜天璋,字君璋,洛陽人。父世昌,仕金為河南孔目官。憲宗南征,率眾款
附,授鎮撫,統民兵二千戶,升真定路管民萬戶。憲宗六年,籍河北民徙河南者
三千餘人,俾專領之,遂家汴。天璋幼穎悟,長負直氣,讀書史,識成敗大體。
至元中,為南京府史。時河北饑民數萬人,集河上欲南徙,有詔令民復業,勿渡,
眾洶洶不肯還。天璋慮其生變,勸總管張國寶聽其渡,國寶從之,遂以無事。河
南按察副使程思廉察其賢,闢為憲史,聲聞益著。後為中台掾,有侍御史倚勢貪
財,御史發其贓,天璋主文牘,未及奏,顧為所譖,俱拘內廷,御史對食悲哽,
天璋問故,御史曰:“吾老,唯一女,心憐之,聞吾系,不食數日矣,是以悲耳。”
天璋曰:“死職,義也,奈何為兒女子泣耶!”御史慚謝。俄見原免。丞相順德
王當國,擢掾中書,為提控,事有可否,必力辯,他相怒,天璋言不置,王竟從
其議,且曰:“掾能如是,吾復何憂!”
大德四年,為工部主事。蔚州有劉帥者,豪奪民產,吏不敢決,省檄天璋往
訊之,帥服,田竟歸民。大德五年,以樞密大臣暗伯薦,授都事,贊其府。引見,
賜錦衣、鞍轡、弓刀。後以扈從勞,加奉訓大夫,賜侍燕服二襲。秩滿當代,樞
密臣奏留之,特以其代為增員。武宗時,遷宗zheng6*府郎中。尚書省立,遷刑部郎中。
適盜賊充斥,時議犯者並家屬鹹服青衣巾,以別民伍。天璋曰:“赭衣塞路,秦
弊也,尚足法耶!”相悟而止。有告諸侯王謀不軌者,敕天璋訊正之,賞賚優渥。
尚書省臣得罪,仁宗召天璋入見,時興聖太后在座,帝指曰:“此不貪賄卜天璋
也。”因問今何官,天璋對曰:“臣待罪刑部郎中。”復問誰所薦者,對曰:
“臣不才,誤蒙擢用。”帝曰:“先朝以謝仲和為尚書,卿為郎中,皆朕親薦也。
汝宜奉職勿怠!”即以中書刑部印章付之。既視事,入覲,賜酒隆福宮,及錦衣
三襲。後被命治反獄,帝顧左右曰:“君璋,廉慎人也,必得其情。”天璋承命,
獄賴不冤。
皇慶初,天璋為歸德知府,劭農興學,復河渠,河患遂弭。時群盜據要津,
商旅不通,天璋擒百數人,悉磔以徇,盜為止息。升浙西道廉訪副使,到任閱月,
以更田制,改授饒州路總管。天璋既至,聽民自實,事無苛擾,民大悅,版籍為
清。時省臣董田事,妄作威福,郡縣爭賂之,覬免譴,饒獨無有。省臣銜之,將
中以危法,求其罪無所得。縣以飢告,天璋即發廩賑之,僚佐持不可,天璋曰:
“民飢如是,必俟得請而後賑,民且死矣。失申之責,吾獨任之,不以累諸君也。”
竟發藏以賑之,民賴全活。其臨事無所顧慮若此。火延饒之東門,天璋具衣冠,
向火拜,勢遂熄。鳴山有虎為暴,天璋移文山神,立捕獲之。以治行第一聞。升
廣東廉訪使。先是,豪民瀕海堰,專商舶以射利,累政以賂置不問,天璋至,發
卒決去之。嶺南地素無冰,天璋至,始有冰,人謂天璋政化所致雲。尋乞致事。
天曆二年,蜀兵起,荊楚大震,復拜山南廉訪使。人謂公老,必不行矣。天
璋曰:“國步方艱,吾年八十,恆懼弗獲死所耳,敢避難乎!”遂行。至則厲風
紀,清吏治,州郡肅然。是時,谷價翔踴,乃下令勿損谷價,聽民自便,於是舟
車爭集,米價頓減。復止憲司贓罰庫緡錢不輸於台,留用賑饑,御史至,民遮道
稱頌。會詔三品官言時政得失,因列上二十事,凡萬餘言,目之曰《中興濟治策》,
皆中時病。因自引去。既歸汴,以余祿施其族黨,家無甔儲,天璋處之,晏如也。
至順二年卒。贈通議大夫、禮部尚書、上輕車都尉、河南郡侯,謚正獻。
自古國家上有寬厚之君,然後為政者得以盡其愛民之術,而良吏興焉。班固
有曰:“漢興,與民休息,凡事簡易,禁罔疏闊,以寬厚清靜為天下先,故文、
景以後,循吏輩出。”其言蓋識當時之治體矣。
元初風氣質實,與漢初相似。世祖始立各道勸農使,又用五事課守令,以勸
農系其銜。故當是時,良吏班班可見,亦寬厚之效也。然自中世以後,循良之政,
史氏缺於紀載。今據其事跡之可取者,作《良吏傳》。
譚澄,字彥清,德興懷來人。父資榮,金末為交城令。國兵下河朔,乃以縣
來附,賜金符,為元帥左都監,仍兼交城令。未幾,賜虎符,行元帥府事,從攻
汴有功。年四十,移病,舉弟資用自代。資用卒,澄襲職。澄幼穎敏,為交城令
時年十九。有文谷水,分溉交城田,文陽郭帥專其利而堰之,訟者累歲,莫能直,
澄折以理,令決水,均其利於民。豪民有持吏短長為奸者,察得其主名,皆以法
治之。歲乙未,籍民戶,有司多以浮客占籍,及征賦,逃竄殆盡,官為稱貸,積
息數倍,民無以償。澄入覲,因中書耶律楚材,面陳其害,太宗惻然,為免其逋,
其私負者,年雖多,息取倍而止;亡民能歸者,復三年。詔下,公私便之。壬子,
復大籍其民,澄盡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賦以時集。
甲寅,世祖還自大理,澄進見,留藩府,凡遣使,必以澄偕,而以其弟山阜
為交城令。時世祖以皇弟開藩京兆,總天下兵。歲丁巳,有間之者,憲宗疑之,
遂解兵柄。遣阿藍答兒往京兆,大集官吏,置計局百四十二條以考核之,罪者甚
眾,世祖每遣左丞闊闊與澄周旋其間,以彌縫其缺,及親入朝,事乃釋。中統元
年,世祖即位,擢懷孟路總管,俄賜金符,換金虎符。歲旱,令民鑿唐溫渠,引
沁水以溉田,民用不飢。教之種植,地無遺利。至元二年,遷河南路總管,改平
灤路總管。七年,入為司農少卿,俄出為京兆總管。居一年,改陝西四川道提刑
按察使,建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宜令民年四十無子聽取妾,以為宗祀計。”
朝廷從之,遂著為令。
四川僉省嚴忠范守成都,為宋將昝萬壽所敗,退保子城,世祖命澄代之。至
則葬暴骸,修焚室,賑饑貧,集逋亡,民心稍安。會西南夷羅羅斯內附,帝以撫
新國宜擇文武全才,遂以澄為副都元帥,同知宣慰使司事。比至,以疾卒,年五
十八。
世祖嘗與太保劉秉忠論一時牧守,秉忠曰:“若邢之張耕,懷之譚澄,何憂
不治哉!”游顯宣撫大名,嘗為諸路總管求虎符宣麻,澄至中書辭曰:“皇上不
識譚澄耶?乃為顯所舉!”中書特為去之。其介如此。
子克修,歷湖北、河南、陝西三道提刑按察使。
許維禎,字周卿,遂州人。至元十五年,為淮安總管府判官。屬縣鹽城及丁
溪場,有二虎為害,維禎默禱於神祠,一虎去,一虎死祠前。境內旱蝗,維禎禱
而雨,蝗亦息。是年冬,無雪,父老言於維禎曰:“冬無雪,民多疾,奈何!”
維禎曰;“吾當為爾禱。”已而雪深三尺。朝廷聞其事,方欲用之而卒,年四十
四。子殷。
許楫,字公度,太原忻州人。幼從元裕學,年十五,以儒生中詞賦選,河東
宣撫司又舉楫賢良方正孝廉。楫至京師,平章王文統命為中書省掾,以不任簿書
辭,改知印。丞相安童、左丞許衡深器重之。一日,從省臣立殿下,世祖見其美
髯魁偉,問曰:“汝秀才耶?”楫頓首曰:“臣學秀才耳,未敢自謂秀才也。”
帝善其對,授中書省架閣庫管勾,兼承發司事。未幾,立大司農司,以楫為勸農
副使。時商挺為安西王相,遇於途,楫因言:“京兆之西,荒野數千頃,宋、金
皆嘗置屯,如募民立屯田,歲可得谷,給王府之需。”挺以其言入奏,從之。三
年,屯成,果獲其利。尋佩金符,為陝西道勸農使。
至元十三年,宋平,帝命平章廉希憲行中書於荊南府,以楫為左右司員外郎。
荊南父老輿金帛求見,楫曰:“汝等已為大元民矣,今置吏以撫字汝輩,奚用金
帛以求見!”明年,擢嶺北湖南提刑按察副使。武岡富民有毆死出征軍人者,陰
以家財之半誘其佃者,代己款伏。楫審得其情,釋佃者,系富民,人服其明。改
江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行省命招討郭昂討叛賊董旗,兵士俘掠甚眾,楫詢究得良
民六百口,遣還鄉里。
二十三年,授中議大夫、徽州總管。桑哥立尚書,會計天下錢糧,參知政事
忻都、戶部尚書王巨濟,倚勢刻剝,遣吏征徽州民鈔,多輸二千錠,巨濟怒其少,
欲更益千錠,楫詣巨濟曰:“公欲百姓死耶、生耶?如欲其死,雖萬錠可征也。”
巨濟怒解,徽州賴以免。楫考滿去。徽之績溪、歙縣民柯三八、汪千十等,因歲
飢阻險為寇。行省右丞教化以兵捕之,相拒七月,乃使人諭之。三八等曰:“但
得許總管來,我等皆降矣。”行省為驛召楫至,命往招之。楫單騎趨賊壘,眾見
楫來,皆拜曰:“我公既來,請署榜以付我。”楫白教化,請退軍一舍,聽其來
降。不聽。會以參政高興代教化,楫復以前言告之,興從其計,賊果降。
二十四年,授太中大夫、東平總管,謝事二年卒,壽七十。十一子:餘慶,
重慶,崇慶,余失其名。
田滋,字榮甫,開封人。至元二年,由汴梁路總管府知事入為御史台掾。十
二年,拜監察御史。十三年,宋平,滋建言:“江南新附,民情未安,加以官吏
侵漁,宜立行御史台以鎮之。”詔從其言。遂超拜行御史台侍御史。歷兩淮鹽運
使、河南路總管。大德二年,遷浙西廉訪使。有縣尹張彧者,被誣以贓,獄成,
滋審之,但俯首泣而不語。滋以為疑,明日齋沐,詣城隍祠禱曰:“張彧坐事有
冤狀,願神相滋,明其誣。”守廟道士進曰:“曩有王成等五人,同持誓狀到祠
焚禱,火未盡而去之,燼中得其遺稿,今藏於壁間,豈其人耶?”視之,果然。
明日,詣憲司詰成等,不服。因出所得火中誓狀示之,皆驚愕伏辜,張彧得釋。
十年,改濟南路總管,尋拜陝西行省參知政事。時陝西不雨三年,道過西嶽,因
禱曰:“滋奉命來參省事,而安西不雨者三年,民飢而死,滋將何歸!願神降甘
澤,以福黎庶。”到官,果大雨。滋即開倉,以麥五千餘石給小民之無種者,俾
來歲收成以償官,民大悅。未幾,以疾卒於位。贈通奉大夫、河南行省參知政事,
追封開封郡公,謚莊肅。
卜天璋,字君璋,洛陽人。父世昌,仕金為河南孔目官。憲宗南征,率眾款
附,授鎮撫,統民兵二千戶,升真定路管民萬戶。憲宗六年,籍河北民徙河南者
三千餘人,俾專領之,遂家汴。天璋幼穎悟,長負直氣,讀書史,識成敗大體。
至元中,為南京府史。時河北饑民數萬人,集河上欲南徙,有詔令民復業,勿渡,
眾洶洶不肯還。天璋慮其生變,勸總管張國寶聽其渡,國寶從之,遂以無事。河
南按察副使程思廉察其賢,闢為憲史,聲聞益著。後為中台掾,有侍御史倚勢貪
財,御史發其贓,天璋主文牘,未及奏,顧為所譖,俱拘內廷,御史對食悲哽,
天璋問故,御史曰:“吾老,唯一女,心憐之,聞吾系,不食數日矣,是以悲耳。”
天璋曰:“死職,義也,奈何為兒女子泣耶!”御史慚謝。俄見原免。丞相順德
王當國,擢掾中書,為提控,事有可否,必力辯,他相怒,天璋言不置,王竟從
其議,且曰:“掾能如是,吾復何憂!”
大德四年,為工部主事。蔚州有劉帥者,豪奪民產,吏不敢決,省檄天璋往
訊之,帥服,田竟歸民。大德五年,以樞密大臣暗伯薦,授都事,贊其府。引見,
賜錦衣、鞍轡、弓刀。後以扈從勞,加奉訓大夫,賜侍燕服二襲。秩滿當代,樞
密臣奏留之,特以其代為增員。武宗時,遷宗zheng6*府郎中。尚書省立,遷刑部郎中。
適盜賊充斥,時議犯者並家屬鹹服青衣巾,以別民伍。天璋曰:“赭衣塞路,秦
弊也,尚足法耶!”相悟而止。有告諸侯王謀不軌者,敕天璋訊正之,賞賚優渥。
尚書省臣得罪,仁宗召天璋入見,時興聖太后在座,帝指曰:“此不貪賄卜天璋
也。”因問今何官,天璋對曰:“臣待罪刑部郎中。”復問誰所薦者,對曰:
“臣不才,誤蒙擢用。”帝曰:“先朝以謝仲和為尚書,卿為郎中,皆朕親薦也。
汝宜奉職勿怠!”即以中書刑部印章付之。既視事,入覲,賜酒隆福宮,及錦衣
三襲。後被命治反獄,帝顧左右曰:“君璋,廉慎人也,必得其情。”天璋承命,
獄賴不冤。
皇慶初,天璋為歸德知府,劭農興學,復河渠,河患遂弭。時群盜據要津,
商旅不通,天璋擒百數人,悉磔以徇,盜為止息。升浙西道廉訪副使,到任閱月,
以更田制,改授饒州路總管。天璋既至,聽民自實,事無苛擾,民大悅,版籍為
清。時省臣董田事,妄作威福,郡縣爭賂之,覬免譴,饒獨無有。省臣銜之,將
中以危法,求其罪無所得。縣以飢告,天璋即發廩賑之,僚佐持不可,天璋曰:
“民飢如是,必俟得請而後賑,民且死矣。失申之責,吾獨任之,不以累諸君也。”
竟發藏以賑之,民賴全活。其臨事無所顧慮若此。火延饒之東門,天璋具衣冠,
向火拜,勢遂熄。鳴山有虎為暴,天璋移文山神,立捕獲之。以治行第一聞。升
廣東廉訪使。先是,豪民瀕海堰,專商舶以射利,累政以賂置不問,天璋至,發
卒決去之。嶺南地素無冰,天璋至,始有冰,人謂天璋政化所致雲。尋乞致事。
天曆二年,蜀兵起,荊楚大震,復拜山南廉訪使。人謂公老,必不行矣。天
璋曰:“國步方艱,吾年八十,恆懼弗獲死所耳,敢避難乎!”遂行。至則厲風
紀,清吏治,州郡肅然。是時,谷價翔踴,乃下令勿損谷價,聽民自便,於是舟
車爭集,米價頓減。復止憲司贓罰庫緡錢不輸於台,留用賑饑,御史至,民遮道
稱頌。會詔三品官言時政得失,因列上二十事,凡萬餘言,目之曰《中興濟治策》,
皆中時病。因自引去。既歸汴,以余祿施其族黨,家無甔儲,天璋處之,晏如也。
至順二年卒。贈通議大夫、禮部尚書、上輕車都尉、河南郡侯,謚正獻。
0
猜你喜歡
卷五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晉書》 ◎陸機(孫拯 弟雲 雲弟耽寶島-15-島上的人
《寶島》 從陡峭而多石的這一側的小丘上頭,撲籟內篇 雜述第三十四
《史通》 在昔三墳、五典、春秋、檮杌,即上通有第三
《鹽鐵論》◎通有第三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二百五十一
《清史稿》 ○李端棻 徐致靖(子仁鑄)說唐三傳-第74回-武后下旨捉丁山-三百餘口盡遭災
《說唐全傳》 再言薛猛驚倒,半晌方醒.夫人說:&q卷五十九(唐書) 列傳十一
《舊五代史》 丁會,字道隱,壽州壽春人。父季。卷六十四 列傳第二十九
《隋書》 ○李圓通 李圓通,京兆涇陽卷三
《黃帝內經素問》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黃帝問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第二百三十五
《宋史》 ◎叛臣中 ○李全上卷七十四 四夷附錄第三
《新五代史》 奚,本匈奴之別種。當唐之末,居陰03章 卷下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太宗曰:“太公云:‘以步兵與車騎戰者,必卷三十三 居士集卷三十三
《歐陽修集》 ◎墓誌五首 【尚書戶部侍郎巴黎聖母院(上)-第02卷-河灘廣場
《巴黎聖母院》 往卷二十九 志第十九
《晉書》 ◎五行下 《傳》曰:“聽之第一百十六回 鍾會分兵漢中道 武侯顯聖定軍山
《三國演義》 卻說司馬昭謂西曹掾邵悌曰:“朝臣紅與黑(下)-卷下-38
《紅與黑》 但白鯨(中)-第56章-錯誤較少的大鯨圖像和捕鯨寫生
《白鯨》 關卷三十四 志九
《清史稿》 (表略)心公不昧,外賊無蹤
《菜根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