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三 志第二十九

◎禮七(嘉禮一)
登極儀 大朝儀 常朝儀 皇太子親王朝儀諸王來朝儀 諸司朝覲儀
中宮受朝儀 朝賀東宮儀 大宴儀 上尊號徽號儀
二曰嘉禮。行於朝廷者,曰朝會,曰宴饗,曰上尊號、徽號,曰冊命,曰經
筵,曰表箋。行於辟雍者,曰視學。自天子達於庶人者,曰冠,曰婚。行於天下
者,曰巡狩,曰詔赦,曰鄉飲酒。舉其大者書之。儀之同者,則各附於其類雲。
○登極儀
漢高帝即位氾水之陽,其時綿蕞之禮未備。魏、晉以降,多以受禪改號。元
世祖履尊既久,一統後,但舉朝賀。明興,太祖以吳元年十二月將即位,命左相
國李善長等具儀。善長率禮官奏。
即位日,先告祀天地。禮成,即帝位於南郊。丞相率百官以下及都民耆老,
拜賀舞蹈,呼萬歲者三。具鹵簿導從,詣太廟,上追尊四世冊寶,告祀社稷。還,
具袞冕,御奉天殿,百官上表賀。
先期,侍儀司設表案于丹墀內道之西北,設丞相以下拜位於內道東西,每等
異位,重行北面。捧表、展表、宣表官位於表案西,東向。糾儀御史二人於表案
南,東西向。宿衛鎮撫二人於東西陛下,護衛百戶二十四人於其南,稍後。知班
二人,於文武官拜位北,東西向。通贊、贊禮二人於知班北,通贊西,贊禮東。
引文武班四人於文武官拜位北,稍後,東西向。引殿前班二人於引文武班南。舉
表案二人於引文武班北。舉殿上表案二人於西陛下,東向。丹陛上設殿前班指揮
司官三人,東向。宣徽院官三人,西向。儀鸞司官於殿中門之左右,護衛千戶八
人於殿東西門,俱東西向。鳴鞭四人於殿前班之南,北向。將軍六人於殿門左右,
天武將軍四人於陛上四隅,俱東西向。殿上,尚寶司設寶案於正中,侍儀司設表
案於寶案南。文武侍從兩班於殿上東西,文起居注、給事中、殿中侍御史、尚寶
卿,武懸刀指揮,東西向。受表官於文侍從班南,西向。內贊二人於受表官之南,
捲簾將軍二人簾前,俱東西向。
是日,拱衛司陳鹵簿,列甲士於午門外,列旗仗,設五輅於奉天門外,侍儀
舍人二,舉表案入。鼓初嚴,百官朝服立午門外。通贊、贊禮、宿衛官、諸侍衛
及尚寶卿侍從官入。鼓三嚴,丞相以下入。皇帝袞冕升御座,大樂鼓吹振作。樂
止,將軍捲簾,尚寶卿置寶於案。拱衛司鳴鞭,引班導百官入丹墀拜位。初行樂
作,至位樂止。知班贊班,贊禮讚拜。樂作,四拜,興。樂止。捧表以下官由殿
西門入。內贊贊進表。捧表官跪捧。受表官搢笏,跪受,置於案。出笏,興,退
立,東向。內贊贊宣表。宣表官前,搢笏,跪,展表官搢笏,同跪。宣訖,展表
官出笏,以表復於案,俱退。宣表官俯伏興。俱出殿西門,復位。贊禮讚拜。樂
作,四拜,樂止。搢笏,鞠躬三,舞蹈。拱手加額,呼萬歲者三。出笏,俯伏興。
樂作,四拜,賀畢。遂遣官冊拜皇后,冊立皇太子,以即位詔告天下。
成祖即位倉猝,其議不詳。仁宗即位,先期,司設監陳御座於奉天門,欽天
監設定時鼓,尚寶司設寶案,教坊司設中和韶樂,設而不作。是日早,遣官告天
地宗社,皇帝具孝服告几筵。至時,鳴鐘鼓,設鹵簿。皇帝袞冕,御奉天門。百
官朝服,入午門。鴻臚寺導執事官行禮,請升御座。皇帝由中門出。升座,鳴鞭。
百官上表,行禮,頒詔,俱如儀。宣宗以後,儲宮嗣立者並同。正德十六年,世
宗入承大統。先期造行殿於宣武門外,南向。設帷幄御座,備翼善冠服及鹵簿大
駕以候。至期,百官郊迎。駕入行殿,行四拜禮。明日,由大明門入。省詔草,
改年號,素服詣大行几筵謁告。畢,設香案奉天殿丹陛上。皇帝袞冕,行告天地
禮。詣奉先殿、奉慈殿謁告,仍詣大行几筵、慈壽皇太后、莊肅皇后前各行禮,
遂御華蓋殿。百官朝服入。傳旨免賀,五拜三稽首。鴻臚寺官請升殿,帝由中門
出御奉天殿。鳴鞭,贊拜,頒詔,如制。
○大朝儀
漢正會禮,夜漏未盡七刻,鐘鳴受賀。公卿以下執贄來庭,二千石以上升殿,
稱萬歲,然後宴饗。晉《鹹寧注》,有晨賀晝會之分。唐制,正旦、冬至、五月
朔、千秋節,鹹受朝賀。宋因之。
明太祖洪武元年九月,定正旦朝會儀,與登極略相仿。其後屢詔更定,立為
中制。凡正旦冬至,先日,尚寶司設御座於奉天殿,及寶案於御座東,香案于丹
陛南。教坊司設中和韶樂於殿內東西,北向。翌明,錦衣衛陳鹵簿、儀仗于丹陛
及丹墀,設明扇於殿內,列車輅于丹墀。鳴鞭四人,左右北向。教坊司陳大樂於
丹陛東西,北向,儀禮司設同文、玉帛兩案于丹陛東。金吾衛設護衛官於殿內及
丹陛,陳甲士于丹墀至午門外,錦衣衛設將軍于丹陛至奉天門外,陳旗幟於奉天
門外,俱東西列。典牧所陳仗馬犀象於文、武樓南,東西向。司晨郎報時位於內
道東,近北。糾儀御史二,位於丹墀北,內贊二,位於殿內,外贊二,位於丹墀
北,傳制、宣表等官位於殿內,俱東西向。鼓初嚴,百官朝服,班午門外。次嚴,
由左、右掖門入,詣丹墀東西,北向立。三嚴,執事官詣華蓋殿,帝具袞冕升座,
鐘聲止。儀禮司奏執事官行禮,贊五拜,畢,奏請升殿。駕興,中和樂作。尚寶
司捧寶前行,導駕官前導,扇開簾卷,寶置於案,樂止。鳴鞭報時,對贊唱排班,
班齊。贊禮唱鞠躬,大樂作。贊四拜,興,樂上。典儀唱進表,樂作。給事中二
人,詣同文案前,導引序班舉案由東門入,置殿中,樂止。內贊唱宣表目。宣表
目官跪,宣訖,俯伏,興。唱宣表,展表官取表,宣表官至簾前,外贊唱,眾官
皆跪。宣表訖,內外皆唱,俯伏,興。序班舉表案於殿東,外贊唱眾官皆跪。代
致詞官跪丹陛中,致詞云:“具官臣某,茲遇正旦,三陽開泰,萬物鹹新。”冬
至則云:“律應黃種,日當長至。”“恭惟皇帝陛下,膺乾納祜,奉天永昌。”
賀畢,外贊唱,眾官皆俯伏,興。樂作,四拜,興。樂止。傳制官跪奏傳制,由
東門出,至丹陛,東向立,稱有制。贊禮唱,跪,宣制。正旦則云:“履端之慶,
與卿等同之。”冬至則云:“履長之慶,與卿等同之。”萬壽聖節則致詞曰:
“具官臣某,欽遇皇帝陛下聖誕之辰,謹率文武官僚敬祝萬歲壽。”不傳制。贊
禮唱俯伏,興。樂止。贊搢笏,鞠躬三,舞蹈。贊跪唱山呼,百官拱手加額曰
“萬歲”;唱山呼,曰“萬歲”;唱再山呼,曰“萬萬歲”。凡呼萬歲,樂工軍
校齊聲應之。贊出笏,俯伏,興,樂作。贊四拜,興,樂止。儀禮司奏禮畢,中
和樂作。鳴鞭,駕興。尚寶官捧寶,導駕官前導,至華蓋殿,樂止。百官以次出。
洪武三十年,更定同文、玉帛案俱進安殿中,宣表訖,舉置於寶案之南。嘉
靖十六年,更定蕃國貢方物案入于丹陛中道左右,設定時鼓於文樓上,大樂陳奉
天門內東西,北向。他儀亦略有增損。
立春日進春,都城府縣舉春案由東階升,跪置於丹陛中道,俯伏,興。贊拜,
樂作。四拜,興,樂止。文武官北向立,致詞官詣中道之東,跪奏云:“新春吉
辰,禮當慶賀。”贊拜,樂作。五拜三叩頭,興,樂止。儀禮司奏禮畢。正統十
一年,正旦立春,禮部議順天府官進春後,百官即詣班行賀正旦禮。舊制,冬至
日行賀禮。嘉靖九年,分祀二郊,以冬至大報,是日行慶成禮。次日,帝詣內殿,
行節祭禮。又詣母后前行賀禮訖,始御奉天殿受賀。
○常朝儀
古禮,天子有外朝、內朝、燕朝。漢宣帝五日一朝。唐制,天子日御紫宸殿
見群臣曰常參,朔望御宣政殿見群臣曰入閣。宋則侍從官日朝垂拱謂之常參,百
司五日一朝紫宸為六參,在京朝官朔望朝紫宸為朔參、望參。
明洪武三年定製,朔望日,帝皮弁服御奉天殿,百官朝服於丹墀東西,再拜。
班首詣前,同百官鞠躬,稱“聖躬萬福”。復位,皆再拜,分班對立。省府台部
官有奏,由西階升殿。奏畢降階,百官出。十七年,罷朔望起居禮。後更定,朔
望御奉天殿,常朝官序立丹墀,東西向,謝恩見辭官序立奉天門外,北向。升座
作樂。常朝官一拜三叩頭,樂止,復班。謝恩見辭官序立奉天門外,北向。升座
作樂。常朝官一拜三叩頭,樂止,復班。謝恩見辭官於奉天門外,五拜三叩頭畢,
駕興。
又凡早朝,御華蓋殿,文武官於鹿頂外東西立,鳴鞭,以次行禮訖。四品以
上官入侍殿內,五品以下仍前北向立。有事奏者出班,奏畢,鳴鞭以次出。如御
奉天殿,先於華蓋殿行禮。奏事畢,五品以下詣丹墀,北向立,五品以上及翰林
院、給事中、御史於中左、中右門候鳴鞭,詣殿內序立,朝退出。凡百官於御前
侍坐,有官奏事,必起立,奏畢復坐。後皇帝行丹墀,常北面,不南向,左右周
旋不背北。皇帝升奉天門及丹陛,隨從官不得徑由中道並王道。二十四年,定侍
班官:東則六部都察院堂上官、十三道掌印御史、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
仆寺、應天府、翰林院、春坊、光祿寺、欽天監、尚寶司、太醫院、五軍斷事及
京縣官,西則五軍都督、錦衣衛指揮、各衛掌印指揮、給事中、中書舍人。又令
禮部置百官朝牌,大書品級,列丹墀左右木柵上,依序立。二十六年,令凡入殿
必履鞋。
永樂初,令內閣官侍朝立金台東,錦衣衛在西,後移御道,東西對立。四年
諭六部及近侍官曰:“早朝多四方所奏事。午後事簡,君臣之間得從容陳論。自
今有事當商榷者,皆於晚朝。”四年,諭行在禮部曰:“北京冬氣嚴凝,群臣早
朝奏事,立久不勝。今後朝畢,於右順門內便殿奏事。”
景泰初,定午朝儀。凡午朝,御左順門,設寶案。執事奏事官候於左掖門外。
駕出,以次入。內閣、五府、六部奏事官,六科侍班官,案西序立;侍班御史二,
序班二,將軍四,案南面北立;鳴贊一,案東,西向立;錦衣衛、鴻臚寺東向立;
管將軍官、侍衛官立於將軍西。府部奏事畢,撤案,各官退。有密事,赴御前奏。
嘉靖九年,令常朝官禮畢,內閣官由東陛、錦衣衛官由西陛升,立於寶座東
西。有欽差官及外國人領敕,坊局官一人奉敕立內閣後,稍上,候領敕官辭,奉
敕官承旨由左陛下,循御道授之。隆慶六年,詔以三六九日視朝。萬曆三年,令
常朝日記注起居官四人,列於東班給事中上,稍前,以便觀聽。午朝,則列於御
座西,稍南。
凡入朝次第,洪武二十四年,令朝參將軍先入,近侍次之,公、侯、駙馬、
伯又次之,五府、六部又次之,應天府及在京雜職官員又次之。成化十四年令進
士照辦事衙門次第,立見任官後。
○皇太子親王朝儀
前史多不載。明洪武元年十月定製,凡正旦等大朝,皇帝御奉天殿,先設皇
太子、親王次於文樓,設拜位並拜褥于丹陛上正中。皇帝升座,殿前執事班起居
訖。引進引皇太子及親王由奉天東門入,百官齊入。樂作,皇太子、親王升自東
階,至丹陛拜位,樂止。贊四拜,樂作,興,樂止。引進導由殿東門入,樂作。
內贊引至御座前位,樂止。唱跪,皇太子跪稱賀云:“長子某,茲遇履端之節”,
冬至則雲“履長”,“謹率諸弟某等,欽詣父皇陛下稱賀”。傳制如前,贊俯伏,
興。皇太子、諸王由東門出,樂作。引進引復丹陛位,樂止。贊四拜,樂作,興,
樂止。降自東階,樂作。至文樓,樂止。百官隨入賀。其朝皇后則於坤寧宮,略
如朝皇帝儀。
二十六年,改定朝賀於乾清宮。其日,皇帝、皇后升座,侍從導引如儀,引
禮引皇太子及妃、親王及妃詣上位前,贊禮讚四拜,興。贊禮引皇太子詣前,贊
跪,引禮讚太了妃、諸王及妃皆跪。皇太子致詞,同前,不傳制。贊禮讚皇太子
俯伏,興,引禮讚諸王俯伏,興,太子妃、諸王妃皆興。贊禮引皇太子復位。贊
拜,皇太子以下皆四拜。禮畢,引禮引至皇后前,其前後贊拜,皆如朝皇帝儀。
致詞稱“母后殿下”。禮畢,出。七年更定,不致賀辭,止行八拜禮。朝賀皇太
後禮皆同。
○諸王來朝儀
古者,六年五服一朝。漢法有四見儀。魏制,藩王不得入覲。晉泰始中,令
王公以下入朝者,四方各為二番。唐以後,親藩多不就國。明代仿古封建,親王
之藩不常入朝,朝則賜賚甚厚。
明初,凡來朝,先期陳御座於奉天殿,如常儀。諸王次於奉天門外東耳房。
鼓三嚴,百官入就侍立位。引禮導王具袞冕,由東門入,升東陛,就位。王府從
官就丹墀位。贊拜,樂作,王與從官皆四拜。興,樂止。王從殿東門入,樂作。
內贊導至御前,樂止。王跪,王府官皆跪。王致辭曰:“第几子某王某,茲遇某
時入覲,欽詣父皇陛下朝拜。”贊俯伏,興。王由東門出。樂作,復拜位,樂止。
贊拜,王興。從官皆四拜,興。樂作,駕興,王及各官以次出。
洪武二十六年定,凡諸王大朝,行八拜禮。常朝,一拜。凡伯叔兄見天子,
在朝行君臣禮,便殿行家人禮。伯叔兄西向坐,受天子四拜。天子居中南面坐,
以尚親親之義,存君臣之禮。凡外戚朝見,皇后父母見帝行君臣禮,後見父母行
家人禮。皇太子見皇后父母,皇后父母西向立,皇太子東向行四拜禮,皇后父母
立受兩拜,答兩拜。
○諸司朝覲儀
明制,天下官三年一入朝。自十二月十六日始,鴻臚寺以次引見。二十五日
後,每日方面官隨常朝官入奉天門行禮,府州縣官及諸司首領官吏、土官吏俱午
門外行禮。正旦大朝以後,方面官於奉天殿前序立,知府以下,奉天門金水橋南
序立,如常朝儀。天順三年,令凡方面官入朝,遞降京官一等。萬曆五年,令凡
朝覲,南京府尹、行太僕寺苑馬寺卿、布按二司,俱於十二月十六日朝見,外班
行禮。由右掖門至御前,鴻臚寺官以次引見。其鹽運司及知府以下官吏,浙江、
江西十七日,山東、山西十八日,河南、陝西十九日,湖廣、南直隸二十日,福
建、四川二十一日,廣東、廣西二十二日,雲南、貴州二十三日,北直隸二十四
日,各外班行禮,至御前引見。免朝則止,仍候御朝日引見。正旦朝賀,俱入殿
前行禮。凡朝覲官見辭謝恩,具公服,正旦具朝服,不著朱履。常朝俱錦繡。
○中宮受朝儀
惟唐《開元禮》有朝皇太后及皇后受群臣賀,皇后會外命婦諸儀。明制無皇
後受群臣賀儀,而皇妃以下,正旦、冬至朝賀儀,則自洪武元年九月詔定。
凡中宮朝賀,內使監設皇后寶座於坤寧宮。丹陛儀仗,內使執之,殿上儀仗,
女使執之。陳女樂於宮門外。設皇貴妃幄次於宮門外之西,近北;設公主幄次於
宮門外之東,稍南;設外命婦幄次於門外之南,東西向。皇后服禕衣出閤,仗動,
樂作。升座,樂止。司賓導外命婦由東門入內道,東西班侍立,訖。導皇貴妃、
眾妃由東門入,至陛上拜位。贊拜,樂作,四拜興,樂止。導由殿東門入,樂作。
內贊接引至殿上拜位,樂止。贊跪,妃皆跪。皇貴妃致祠曰,“妾某氏等,遇茲
履端之節”,冬至則雲“履長”,“恭詣皇后殿下稱賀”。致詞畢,皆俯伏,興,
樂作,復位,樂止。贊拜,樂作,四拜興,樂止。降自東階出。司賓導公主由東
門入,至陛下拜位,以次立,行禮如皇妃儀。司賓導外命婦入殿前中道拜位。贊
拜如儀。班首由西陛升,入殿西門,樂作。內贊接引至殿上拜位,班首及諸命婦
皆跪。班首致詞曰:“某國夫人妾某氏等稱賀。”賀畢,出復位。司言跪承旨,
由殿中門出,立露台之東,南向,稱有旨。命婦皆跪,司言宣旨曰:“履端之慶,
與夫人等共之。”贊興。司言奏宣旨畢。皇后興,樂作。入內閤門,樂止。諸命
婦出。太皇太后、皇太后朝賀儀同。
洪武二十六年,重定中宮朝賀儀:先日,女官設御座香案。至日內官設儀仗、
陳女樂于丹陛東西,北向,設箋案於殿東門。命婦至宮門,司賓引入就拜位,女
官具服侍班。尚宮、尚儀等官詣內奉迎,皇后具服出,作樂,贊拜如前儀。女官
舉箋案由殿東門入,樂作。至殿中,樂止。贊跪,命婦皆跪。贊宣箋目,女官宣
訖,贊展箋,宣箋女官詣案前,展宣訖,舉案於殿東。命婦皆興,司賓引班首由
東階升入殿東門,樂作。內贊引至殿中,樂止。贊跪,班首及諸命婦皆跪。班首
致詞訖,皆興,由西門出。贊拜及司言宣旨,皆如儀,禮畢。千秋節致詞云:“
茲遇千秋令節,敬詣皇后殿下稱賀。”不傳旨。凡朔望命婦朝參,是日設御座於
宮中,陳儀仗女樂。皇后升座,引禮女官引命婦入班,文東武西,各以夫品。贊
拜,樂作,四拜。禮畢,出。陰雨、大寒暑則免。後命婦朝賀,俱於仁智殿。朝
東宮妃,儀如朝中宮,不傳令。
○朝賀東宮儀
漢以前無聞。隋文帝時,冬至百官朝太子,張樂受賀。唐制,宮臣參賀皇太
子,皆舞蹈。開元始罷其禮。故事,百官詣皇太子止稱名,惟宮臣稱臣。明洪武
十四年,給事中鄭相同請如古制,詔下群臣議。編修吳沈等議曰:“東宮國之大
本,所以繼聖體而承天位也。臣子尊敬之禮,不得有二。請凡啟事東宮者,稱臣
如故。”從之。
凡朝東宮,前期,典璽官設皇太子座於文華殿,錦衣衛設儀仗於殿外,教坊
司陳大樂於文華門內東西,北向,府軍衛列甲士旗幟於門外,錦衣衛設將軍十二
人於殿中門外及文華門外,東西向,儀禮司官設箋案於殿東門外,設百官拜位於
殿下東西,設傳令宣箋等官位於殿內東西。是日,百官詣文華門外。導引官啟外
備,皇太子具冕服出,樂作。升座,樂止。百官入贊拜,樂作。四拜興,樂止。
丞相升自西階,至殿內拜位,俱跪。丞相致詞曰:“某等茲遇三陽開泰,萬物維
新。敬惟皇太子殿下,茂膺景福。”畢,俯伏,興,復位。舍人舉箋案入殿中,
其捧箋、展箋、宣箋、傳令,略與皇后同。令曰:“履茲三陽,願同嘉慶。”余
俱如儀。冬至致詞,則易“律應黃鐘,日當長至”。傳令則易“履長之節。”千
秋節致詞則雲“茲遇皇太子殿下壽誕之辰,謹率文武群官,敬祝千歲壽。”不傳
令。凡朔望,百官朝退,詣文華殿門外,東西立。皇太子升殿,樂作。百官行一
拜禮。其謝恩見辭官亦行禮。
洪武元年十二月,帝以東宮師傅皆勛舊大臣,當待以殊禮,命議三師朝賀東
宮儀。禮官議曰:“唐制,群臣朝賀東宮,行四拜禮,皇太子答後二拜。三公朝
賀,前後俱答拜。近代答拜之禮不行,而三師之禮不可不重。今擬凡大朝賀,設
皇太子座於大本堂,設答拜褥位於堂中,設三師、賓客、諭德拜位於堂前。皇太
子常服升座,三師、賓客常服入就位,北向立。皇太子起立,南向。贊四拜,皇
太子答後二拜。”
六年,詔百官朝見太子,朝服去蔽膝及佩。二十九年,詔廷臣議親王見東宮
儀。禮官議,諸王來見,設皇太子位於正殿中,設諸王拜位於殿門外及殿內,設
王府官拜位於庭中道上之東西,設百官侍立位於庭中,東西向。至日,列甲士,
陳儀仗,設樂如常。諸王詣東宮門外幄次,皇太子常服出,樂作。升座,樂止。
引禮導諸王入就殿門外位。初行,樂作,就位,樂止。導詣殿東門入,樂作。內
贊引至位,北向立,樂止。贊跪,王與王府官皆跪,致詞曰:“茲遇某節,恭詣
皇太子殿下。”致詞畢,王與王府官皆俯伏,興,樂作。復位,樂止。贊拜,樂
作,王與王府官皆四拜。興,樂止。禮畢,王及各官以次出。王至後殿,敘家人
禮。東宮及王皆常服,王由文華殿東門入,至後殿。王西向,東宮南向。相見禮
畢,敘坐,東宮正中,南面,諸王列於東西。
嘉靖二十八年,禮部奏,故事,皇太子受朝賀,設座文華殿中,今易黃瓦,
似應避尊。帝曰:“東宮受賀,位當設文華門之左,南向。然侍衛未備,已之。”
隆慶二年冊皇太子,詔於文華殿門東間設座受賀。
○大宴儀
漢大朝會,群臣上殿稱萬歲,舉觴。百官受賜宴饗,大作樂。唐大饗登歌,
或於殿庭設九部伎。宋以春秋仲月及千秋節,大宴群臣,設山樓排場,窮極奢麗。
明制,有大宴、中宴、常宴、小宴。
洪武元年,大宴群臣於奉天殿,三品以上升殿,余列于丹墀,遂定正旦、冬
至聖節宴謹身殿禮。二十六年,重定大宴禮,陳於奉天殿。永樂元年,以郊祀禮
成,大宴。十九年,以北京郊社、宗廟及宮殿成,大宴。宣德、正統間,朝官不
與者,給賜節錢。凡立春、元宵、四月八日、端午、重陽、臘八日,永樂間,俱
於奉天門賜百官宴,用樂。其後皆宴於午門外,不用樂。立春日賜春餅,元宵日
糰子,四月八日不落莢,(嘉靖中,改不落莢為麥餅。)端午日涼糕粽,重陽日
糕,臘八日面,俱設午門外,以官品序坐。宣德五年冬,久未雪,十二月大雪,
帝示群臣《喜雪》詩,復賜賞雪宴。群臣進和章,帝擇其寓警戒者錄之,而為之
序。皇太后聖誕,正統四年賜宴午門。東宮千秋節,永樂間,賜府部堂上、春坊、
科道、近侍錦衣衛及天下進箋官,宴於文華殿。宣德以後,俱宴午門外。凡祀圜
丘、方澤、祈谷、朝日夕月、耕耤、經筵日講、東宮講讀,皆賜飯。親蠶,賜內
外命婦飯。纂修校勘書籍,開館暨書成,皆賜宴。閣臣九年考滿,賜宴於禮部,
九卿侍宴。新進士賜宴曰恩榮。
凡大饗,尚寶司設御座於奉天殿,錦衣衛設黃麾於殿外之東西,金吾等衛設
護衛官二十四人於殿東西。教坊司設九奏樂歌於殿內,設大樂於殿外,立三舞雜
隊於殿下。光祿寺設酒亭於御座下西,膳亭於御座下東,珍羞醯醢亭於酒膳亭之
東西。設御筵於御座東西,設皇太子座於御座東,西向,諸王以次南,東西相向。
群臣四品以上位於殿內,五品以下位於東西廡,司壺、尚酒、尚食各供事。至期,
儀禮司請升座。駕興,大樂作。升座,樂止。鳴鞭,皇太子親王上殿。文武官四
品以上由東西門入,立殿中,五品以下立丹墀,贊拜如儀。光祿寺進御筵,大樂
作。至御前,樂止。內官進花。光祿寺開爵注酒,詣御前,進第一爵。教坊司奏
《炎精之曲》。樂作,內外官皆跪,教坊司跪奏進酒。飲畢,樂止。眾官俯伏,
興,贊拜如儀。各就位坐,序班詣群臣散花。第二爵奏《皇風之曲》。樂作,光
祿寺酌酒御前,序班酌群臣酒。皇帝舉酒,群臣亦舉酒,樂止。進湯,鼓吹響節
前導,至殿外,鼓吹止。殿上樂作,群臣起立,光祿寺官進湯,群臣復坐。序班
供群臣湯。皇帝舉箸,群臣亦舉箸,贊饌成,樂止。武舞入,奏《平定天下之舞》。
第三爵奏《眷皇明之曲》。樂作,進酒如初。樂止,奏《撫安四夷之舞》。第
四爵奏《天道傳之曲》,進酒、進湯如初,奏《車書會同之舞》。第五爵奏《振
皇綱之曲》,進酒如初,奏《百戲承應舞》。第六爵奏《金陵之曲》,進酒、進
湯如初,奏《八蠻獻寶舞》。第七爵奏《長楊之曲》,進酒如初,奏《採蓮隊子
舞》。第八爵奏《芳醴之曲》,進酒、進湯如初,奏《魚躍於淵舞》。第九爵奏
《駕六龍之曲》,進酒如初。光祿寺收御爵,序班收群臣盞。進湯,進大膳,大
樂作,群臣起立,進訖復坐,序班供群臣飯食。訖,贊膳成,樂止。撤膳,奏
《百花隊舞》。贊撤案,光祿寺撤御案,序班撤群臣案。贊宴成,群臣皆出席,
北向立。贊拜如儀,群臣分東西立。儀禮司奏禮畢,駕興,樂止,以次出。其中
宴禮如前,但進七爵。常宴如中宴,但一拜三叩頭,進酒或三或五而止。
凡宴命婦,坤寧宮設儀仗、女樂。皇后常服升座,皇妃、皇太子妃、王妃、
公主亦常服隨出閤,入就位,大小命婦各立於座位後。丞相夫人率諸命婦舉御食
案。丞相夫人捧壽花,二品外命婦各舉食案於皇妃、皇太子妃、王妃、公主前。
大小命婦各就座位,奉御執事人分進壽花於殿內及東西廡。酒七行,上食五次,
酌酒、進湯、樂作止,並如儀。
○上尊號徽號儀
子無爵父之道。漢高帝感家令之言而尊太公,荀悅非之。晉哀帝欲尊崇皇太
妃,江以為宜告顯宗之廟,明事不在己。宋、元志俱載皇太后上尊號儀,而
不行告廟,非禮也。明制,天子登極,奉母后或母妃為皇太后,則上尊號。其後
或以慶典推崇皇太后,則加二字或四字為徽號。世宗時,上兩宮皇太后,增至八
字。上徽號致詞,而上尊號則止進寶冊。
上尊號,自宣宗登極尊皇太后始。先期遣官祭告天地宗社,帝親告太宗皇帝、
大行皇帝几筵。是日,鳴鐘鼓,百官朝服。奉天門設冊寶彩輿香亭。中和韶樂及
大樂,設而不作。內官設皇太后寶座,陳儀仗於宮中。設冊寶案於寶座前,設皇
帝拜位於丹陛正中,親王拜位於丹墀內。女樂設而不作。皇帝冕服御奉天門。奉
冊寶官以冊寶置輿中,內侍舉輿,皇帝隨輿降階升輅。百官於金水橋南,北向立,
輿至皆跪,過興。隨至思善門外橋南,北向立。皇帝至思善門內降輅。皇太后升
座。輿至丹陛。皇帝由左門入,至陛右,北向立。親王冕服各就位。奏四拜,皇
帝及王以下皆四拜。奉冊寶官以冊寶由殿中門入,立於左。皇帝由殿左門入,至
拜位跪,親王百官皆跪。奏搢圭,奏進冊。奉冊官以冊跪進,皇帝受冊獻訖,執
事官跪受,置案左。奏進寶,奉寶官以寶跪進。皇帝受寶,獻訖,執事官跪受,
置案右。奏出圭,奏宣冊,執事官跪宣讀。皇帝俯伏,興,由左門出,至拜位。
奏四拜,傳唱百官同四拜。禮畢,駕興。是日,皇帝奉皇太后謁奉先殿及几筵,
行謁謝禮。禮畢,皇太后還宮,服燕居冠服,升座。皇帝率皇后、皇妃、親王、
公主及六尚等女官行慶賀禮。翌日,外命婦四品以上行進表箋禮。宣德以後,儀
同。正統初,尊太皇太后儀同。天順八年二月,增命婦致詞云:“某夫人妾某氏
等,恭惟皇太后陛下尊居慈極,永膺福壽。”弘治十八年,上兩宮尊號,改皇太
後致詞云:“尊居慈闈,茂隆福壽。”
嘉靖元年二月上尊號,以四宮行禮過勞,分為二日。又以武宗服制未滿,莊
肅皇后免朝賀,命婦賀三宮,亦分日。
上徽號,自天順二年正月奉皇太后始。致詞云:“嗣皇帝臣,伏惟皇太后陛
下,功德兼隆,顯崇徽號,永膺福壽,率土同歡。”命婦進表慶賀致詞云:“某
夫人妾某氏等,恭惟皇太后陛下德同坤厚,允協徽稱,壽福無疆,輿情歡戴。”
餘如常儀。後上徽號及加上徽號,仿此。成化二十三年,禮部具儀上,未及皇太
子妃禮,特命增之。
卷五十三  志第二十九_明史原文_國學 史部0

猜你喜歡

卷五十三  志第二十九_明史原文_國學 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