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大學堂

歷史字典解釋

清末所設之新式學堂。光緒二十四年(1898)創辦。置管理京師大學堂事務大臣一人,總教習一人。分詩、書、易、禮四堂及春、秋二堂。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占北京後停辦。二十八年復校,增設預備科 (政科、藝科)、速成科 (仕學館、師範館)。二十九年,增設進士館、譯學館、醫學實業館,又改管學大臣為學務大臣,專設京師大學堂總督一人。大學堂分為經學科、政法科、文科、醫科、格致科、農科、工科、商科八個分科大學和通儒院。譯學館、宗室、覺羅、八旗中、國小堂、進士館、醫學館、編譯局改由學務大臣統轄。三十二年,直隸學部。宣統二年 (1910) 改設經、法、文、格致、農、工、商七科。辛亥革命後改稱北京大學。


國家設立的大學名。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邢部侍郎李端棻奏請建立大學堂,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元月御史王鵬運又奏請開辦京師大學堂,得到光緒帝的批准,下諭籌辦。同年五月,總理衙門上報了由梁啓超草擬的《京師大學堂章程》,並派孫家鼐為京師大學堂的管學大臣,工部侍郎許景澄為總教習,於官書局址正式創建京師大學堂,目的在於“廣育人才,講求時務”,為戊戌變法的“新政”之一。《京師大學堂章程》是按日本學規參照本國情形起草的,其主要內容為:第一,中西並重,以西學為學堂之一門,不以西學為學堂之全體;以西文為西學之發凡,不以西文為西學之研究;第二,京師大學堂分普通學科和專門學科兩種,普通學科畢業後,再學習專門學科一門或兩門;第三,京師大學堂既是學校又是中央教育行政機關,兼管全國各省教育行政和學堂;第四,京師大學堂設藏書樓、儀器院,並在上海等處開設編譯局,編輯大、中、國小教科書;第五,京師大學堂內另設一師範齋,以培養教師,附設一國小,使師範生有實習之地;第六,京師大學堂學生來源有兩類:一是翰林院編檢、院員、大門侍、候補候選道府州縣以上及大員子弟八旗世職,各省武職後裔之願入學堂肄業者;二是各省中學堂畢業生。維新運動失敗之後,雖然新政停止實行,但籌辦京師大學堂仍然繼續進行,不過在頑固派統治之下,京師大學堂於此年十一月開學時只有仕學院,令舉人、進士出身的各京曹入院學習,分詩、書、易、禮四堂及春秋二堂,學生不及百人,上午自習經史,午後學自然科學與外文,性質仍同於舊式書院。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秋,學生漸多,將近二百人,乃選拔其優者,別立史學、地理、政治三堂。其餘改名為立本、求志、敦行、約諸堂。仕學院學生分隸於史學、地理、政治三堂,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學校被迫停辦。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元月復校,改定章程,先設預科,分政科、藝科兩門;設速成科,亦分兩門,即為已做官的官員學習新知識而設的仕學館與培養師資的師範館。其譯局由舊官書局籌辦,一設京師,一分設上海。九月,大學堂招生,錄取仕學生五十七名,師範生七十九名。十一月,同文館併入,設英、法、俄、德、日五國語言文字專科。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閏五月,特派湖廣總督張之洞會同商辦京師大學堂,增設進士館(為新進士學習新知識而設)、醫學實業館。六月,又奏請改同文館為譯學館,分授英、俄、德、法、日五國語言文字,兼習各種科學。十一月奏派學生赴外洋留學,派往日本三十一人,西洋十六人,又奏請京師專設總理學務大臣以統轄全國學務,大學堂另設總監督一員,專管大學堂事務。於是詔改管學大臣為學務大臣,以大學士家鼐充任。十二月,以大理寺少卿亨嘉為大學堂總監督。凡譯學館、進士館、醫學館、譯局等均直轄於學務大臣而不隸大學堂。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定大學堂屬於學部,總監督為專官,秩正三品,下設經、法、文、工、商五科監督各一人,教務、庶務、齋務各提調,均聘請通曉學務者充任。至宣統二年(公元1912年),大學堂發展為經、法、文、格致、農、工、商七科。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五月,改為北京大學。

詞語分解

  • 京師的解釋 帝王的都城自京師來。;;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元濟詣京師。;;《資治通鑑;唐紀》赴舉京師。;;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自京師乘風雪。;;清; 姚鼐《登泰山記》詳細解釋.《詩·大雅·公劉》:“ 京
  • 大學堂的解釋 清 末創辦新制學校時稱大學為大學堂。《清史稿·選舉志二》:“初, 世凱 奏陳 東省 開辦大學堂章程,有旨飭下各省仿辦。”

歷史官職推薦:差事

清朝對在非正式官缺內任職的稱呼。凡在額定官署編制以外之機構任職,如總辦、提調等,以及臨時奉差委辦某事之官員,其職務均稱“差事”。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京師大學堂歷史

相關歷史

京師大學堂_京師大學堂介紹_歷史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