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侍郎
官名。隋初為工部頭司長官,員二人,正六品上,開皇三年(583)升從五品,相當於後來的郎中。大業三年(607)協掌部務,為工部次官。唐初沿置,武德七年(624)罷。貞觀二年(628)復置,設一人,正四品下。唐中葉以後,尚書漸成虛銜,侍郎成為實際長官,主持部務。高宗後隨機構名稱變化而更名不常,至神龍元年(705)始成定製。五代因之。遼為南面官,職掌不詳。宋初雖承唐、五代之制,但已無職掌,成為四品寄祿官。元豐改制,協助尚書處理部務,從三品。南宋初,尚書、侍郎僅置其一。隆興時復各置一人。金沿宋制,設官一人,正四品。元代位在尚書下,協掌部務。明初沿置,員一人,正四品。洪武六年(1373)增一人。十三年改為一人,正三品。後再增一人,分左、右。永樂後有南、北兩工部,侍郎亦分設,而南京僅置一人,品秩與北京同。清順治元年(1644),改原工部左、右參政為左、右侍郎,均滿、漢各一人,初時滿官正二品,漢官正三品。其後幾經變動,雍正八年(1730)均定為正二品,右侍郎兼理錢法。光緒三十二年(1906)罷工部,遂廢。
工部侍郎字典分解
工部的解釋 古代官署名。 漢 代有民曹, 魏 晉 有左民、起部, 隋 唐 因 北周 工部舊名總設工部,為六部之一,掌管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長官為工部
侍郎的解釋 [assistant minister] 中國古代官名,明清時代是政府各部的副部長,地位次於尚書兵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