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官職>> 侍郎

侍郎

官名。①皇帝侍從官。西漢武帝以後置,為郎官之一,隸光祿勛,宿衛宮禁,侍奉皇帝。亦供尚書、黃門等官署差遣。東漢五官、左、右中郎將署皆置,名義上備宿衛,實為後備官員。秩比四百石。魏、晉省。北魏初亦置于禁中,掌侍衛,隸屬不詳。②尚書台 (省) 郎曹長官。西漢武帝以後或以侍郎供尚書署差遣,東漢設為固定官職,尚書台六曹各置六員,分隸列曹尚書。初入台稱郎 (郎中),任職滿三年(一說滿一年) 者始得稱此。亦統稱為“尚書郎”。魏晉南北朝資深勤能之尚書郎得轉侍郎,參見“尚書郎”。③六部次官。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始於尚書省吏、民、禮、兵、刑、工諸部置,正四品。唐朝因之,改民部為戶部,吏部正四品上,諸部正四品下。歷朝沿置。高宗龍朔二年 (662) 改名少常伯,鹹亨元年 (670)復舊。中唐以後,六部尚書多為外官帶職,部務實由侍郎主持。五代因之。北宋前期為四品寄祿官,神宗元豐 (1078—1085) 改制後成為職事官,從三品。遼朝為南面朝官,無實際職掌。西夏、金皆置,金正四品。元朝罷尚書省,改隸中書省,正四品。明初因之,後罷中書省,與尚書並為六部堂官,直隸皇帝,權任更重,分置左、右,正三品。清初六部、理藩院次官稱參政,順治元年 (1644) 復改此名,左、右侍郎各有滿、漢員,初定滿、漢軍員正二品,漢員正三品,順治十六年改皆正三品,康熙六年 (1677) 復舊制,九年復改皆正三品,雍正八年 (1730) 皆升正二品。清末新設各部亦置。宣統三年 (1911)改名副大臣。詳見各條。④“黃門侍郎”、“中書侍郎”、“散騎侍郎”等官的省稱。⑤漢朝置為諸侯王國屬官,掌侍從左右,隸郎中令。魏晉南北朝亦置,掌贊威儀,通傳教令。魏、西晉王、公、侯等國皆置,八品,位在典書令下。東晉改在常侍下,侯國以下不置。南朝或分置左、右,宋八品,梁一班至流外二班不等,陳九品至流外不等。北魏、北齊略同,九品至流外不等。隋初因之,王、公、侯、伯、子、男國多置,自視正九品至流外不等。煬帝廢伯、子、男,改國官為府官。唐朝王府置四員,與師(傅)、常侍皆掌表啟書疏、贊相禮儀,玄宗開元 (713—741) 中廢。⑥十六國西秦高級執政官員,置中、左、右各一員。參見 “中侍郎”。⑦ 麴氏高昌國官名。位次八部司馬,在校書郎上。與司馬相監檢校諸城,名為城令。⑧唐高宗時置”蘭台侍郎”,為秘書少監改稱。參見“秘書少監”。⑨五代後梁太祖開平二年(908) 改尚書左、右丞為左、右司侍郎,後唐莊宗同光元年(923)復舊。參見“尚書左丞”。


官名。秦漢時郎中令的屬官有侍郎,掌侍從,為宮廷近侍。見《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東漢尚書令的屬官有侍郎,掌起草文書。見《後漢書·百官三·尚書令》。魏晉尚書的屬官皆有侍郎,還有散騎侍郎,與侍中、黃門侍郎共平尚書奏事。見《晉書·職官志》。其後各朝多相沿。隋唐中書省門下省及尚書省所屬各部都有侍郎,為其長官的副職。見《新唐書·百官一、二》,參看《隋書·百官下》。其後歷代多相沿。明代侍郎分左右。見《明史·職官一》。清沿明制,見《清史稿·職官一》。

侍郎字典分解

侍郎的解釋 [assistant minister] 中國古代官名,明清時代是政府各部的副部長,地位次於尚書兵部侍郎

侍的解釋 侍 shì 伺候,在旁邊陪著:服侍。侍立。侍者(侍奉左右的人)。侍從。侍讀(給帝王講學的人)。侍坐。侍役(僕人)。 筆畫數:8; 部首:亻; 筆順編號:321

郎的解釋 郎 láng 對年輕男子的稱呼:大郎。郎才女貌。 對某種人的稱呼:貨郎。女郎。 舊時妻稱夫或情人:郎君。 封建時代的官名:郎中(a.古官名;b.中醫醫生)。侍郎

看一看: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歷史官職】

官名。五代始置,為侍衛親軍馬軍統兵長官。宋朝沿置,一員,掌禁軍馬軍諸指揮名籍,凡統制、訓練、番衛、戍守、遷補、賞罰,皆總其政令,為三衙長官之一,地位頗重,俗稱馬帥。徽宗政和四年(1114)定其品序在正任觀察使之上,正五品; 南宋置主管後,常為虛銜。遼朝南面軍官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置,南京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南面大蕃府黃龍府皆置,地位較前為低。參見“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 武官名。見“侍

侍郎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