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士
官名。魏晉南北朝皆置,以文學之士充任,掌典禮、編纂、撰述、修史之事,為文學侍從之臣。唐朝弘文館、崇文館、集賢院置,由官員中選文人學者兼任,五品以上官為學士,六品以下官為直學士,掌整理經籍圖書。弘文館、崇文館學士兼教授本館學生。又弘文館有詳正學士,掌校理圖籍; 集賢院有侍講學士、侍讀直學士,掌解釋史籍疑義。後相繼置大學士,率以宰相兼領。玄宗開元(713—741)以後又置翰林學士,掌內廷制詔。五代增置金鑾殿大學士、端明殿學士,護鑾書制學士。宋朝置翰林學士、諸殿學士、諸閣學士、樞密直學士及侍讀、侍講學士,諸學士皆為侍從,備顧問應對。每月於本俸之外領取添支錢,並享受超遷官階的優待。遼朝有翰林學士、宣政殿學士、觀書殿學士、昭文館直學士、崇文館大學士、崇文館學士、崇文館直學士及乾文閣學士。西夏有翰林學士、徽猷閣學士、觀文殿大學士,又有番學士、漢學士之別。金朝翰林院有學士承旨、學士、侍讀學士、侍講學士,直學士,掌草撰詞命。元朝翰林兼國史院、蒙古翰林院置學士承旨、學士、侍讀學士、侍講學士、直學士、集賢院置大學士、學士、侍讀學士、侍講學士、直學士。明朝翰林院設學士一人,掌制誥、史冊、文翰之事,兼考議制度、詳正文書,備天子顧問。明、清兩朝又有內閣學士。
1、學校的士人。《漢書·儒林列傳序》:“公孫弘以治《春秋》為丞相封侯,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
2、有學問的士大夫。《莊子·盜跖》:“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髮上指冠,曰……為我告之,爾作言造語妄稱文武,冠技術之冠,帶死牛之脅,多辭繆說,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學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儌倖於封侯富貴者也。”
3、官名。魏晉六朝時,徵文學人士,掌典禮、編輯、撰述等事,通稱學士,王和節帥也置學士,以師友相待,無定員,無品秩。北齊文林館學士,北周麟趾殿學士,皆掌撰述。唐代學士,本以文學言語被顧問,出入侍從,參謀議、納諫諍,其禮尤崇。玄宗開元二十六年,改翰林供奉為學士,置學士院,專掌內命;凡拜免將相,號令征伐,皆由其起草;其後禮遇益親,號為“內相”,以為天子私人。弘文館也置學士,為該館長官,掌詳正圖籍,教授生徒;朝廷制度沿革,禮儀輕重,皆參議。集賢殿書院也置學士,為該院長官,掌刊輯經籍;凡圖書遺逸,賢才隱滯,則承旨以求。宋代學士多備顧問、論議、典校,得之為榮;中興後,“學士率以授中司、列曹尚書、翰林學士之補外者。”置學士的有觀文殿、端明殿、龍圖閣、天章閣、寶文閣、顯謨閣、寶章閣、顯文閣等。清代內閣有學士,掌敷奏;大學士,掌均國政,贊詔命,議大禮大政。見《新唐書·百官一、二》、《宋史·職官二》、《清史稿·職官一、二》、《歷代職官表·翰林院》、《文獻通考·職官八·學士》、清代趙翼《陔余叢考·學士》。
學士字典分解
學士的解釋 (1) [bachelor]∶學位的一種,通常是初級或最低級學位文學士(2) [scholar]∶古代在國學讀書的學生
學的解釋 學 (學) xué 效法,鑽研知識,獲得知識,讀書:學生。學徒。學習。學業。學友。學者。學閥。學制。學歷。學步邯鄲(譏諷人只知模仿,不善於學而無成就,亦作“邯鄲
士的解釋 士 shì 古代統治階級中次於卿大夫的一個階層:士族。士大夫。 舊時指讀書人:士子。士民。學士。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士女。 對人的美稱:志士。烈士。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