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寧鎮

永寧鎮怎么寫好看

永寧鎮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北宋熙寧四年(1071)廢永寧縣置,屬荔浦縣。在今廣西荔浦縣西北五十里。

②北宋置,屬汝陰縣。在今安徽潁上縣西北。《資治通鑑》:五代周顯德三年(956)春正月,“壬子,帝(指周世宗)至永寧鎮”。即此。

③北宋置,屬平泉縣。在今四川簡陽市南六十里永寧鄉。

④金置,屬河間縣。在今河北河間市境。

⑤在今浙江東陽市東北巍山鎮茶場。《方輿紀要》卷93東陽縣:永寧鎮在“縣東五十里。本宋之茶場,紹興十年改為永寧巡。元及明朝因之。今亦曰茶場市”。


(1)古鎮名。在今浙江省東陽市東巍山鎮茶場。北宋置茶場。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起置巡檢司,清廢。明清時亦名茶場市。(2)今鎮名。(1)在北京市延慶縣中部、燕羽山北麓。面積158.7平方千米。人口2.7萬。鎮人民政府駐永寧,人口1.3。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設永寧衛,永樂十二年(1414年)置永寧縣,取“其寧為永”之義。宣德五年(1430年)於今址築城,清康熙年間劃歸延慶州。民國時屬延慶縣。1949年置永寧鎮。1958年為東風公社,1963年分設永寧、南莊兩公社,1966年改設永寧公社。1983年設鄉,1990年置鎮。為縣商品糧、菜生產基地。產玉米、高粱、穀子、蔬菜等。特產虹鱒魚。有鑄造、五金工具、蓄電池、釀酒等廠。延四、昌赤公路會此。古蹟有天主教堂和古樹12株。(2)在遼寧省瓦房店市北部。面積136.4平方千米。人口3.6萬。鎮人民政府駐永寧澗,人口 2410。明永樂七年修永寧監城,後改稱永寧澗。1949年設永寧區公所,1955年改區,1958年改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85年置鎮。產玉米、稻、蘋果。有機械、鑄造等廠。202國道經此。(3)在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西北部、滁河兩岸,西鄰安徽省。面積116平方千米。人口4.8萬。鎮人民政府駐永寧,人口 3500。南宋末年漸成集鎮,取“永遠安寧”之意為名。因驛道經此,有茶棚客店,又名小店。俗稱永寧街。1949年為永寧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86年置鎮。2000年大橋鄉併入。有紅砂礦。主產稻、小麥、油菜籽。有冶金、機械等廠及採礦場。津浦鐵路104國道等公路經此。古蹟有明建茅塘橋。(4)在福建省石獅市東南部、深滬灣東北岸。面積29平方千米。人口4.5萬。鎮人民政府駐永寧,人口 9120。南宋時建寨禦寇,希冀“永久安寧”,名永寧寨,沿為今名。1958年設公社,1984年置鎮,屬晉江市。1987年屬石獅市。產薯、花生。有灘涂養殖業。礦產有花崗石。有製衣廠和採石、製鹽場。有公路接圍禾公路。古蹟有姑嫂塔、永寧衛城遺址。(5)在江西省銅鼓縣南部、定江河畔。縣人民政府駐地。面積126平方千米。人口3.5萬。鎮人民政府駐永寧,人口2.1萬。以永寧橋得名。1912年起為縣治。名石下鋪。1942年設永寧鎮,1946年改名定江鎮,1950年復名永寧鎮。主產蔬菜。有五金、化工、膠合板、造紙、製藥、火柴、木器、服裝等廠。上鐵、銅幽公路經此。紀念地有秋收起義部隊第一師第三團團部舊址家祠、秋收起義銅鼓紀念館等。(6)在廣東省陽春市中西部。面積361平方千米。人口5.4萬。鎮人民政府駐永寧,人口 1950。鎮區原在南岸村河旁,瑤民稱那寧山。明嘉靖年間漢人遷入建圩,取“永遠安寧”意,改稱永寧圩。明萬曆五年(1577年)前屬陽春縣,後劃歸東安縣(雲浮縣前身)。1950年復歸陽春縣,為七區;1952年為八區。1958年置永寧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地處雲霧山東南麓山地。主產稻,並產砂仁、茶。林產松、杉、竹。有鐵、金、錳、螢石等礦。有生粉、農具、制磚等廠和採鐵場。春城—信宜公路經此。(7)在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東部。面積23平方千米。人口1.9萬。鎮人民政府駐永寧,人口 1800。以有永寧古橋得名。1949年為隆興鄉,1958年為永寧公社,1984年改鄉,1995年改置鎮。盛產大蒜。有消防機械、農機、塑膠等廠及漁場。特產癩巴石。隆文公路經此。紀念地有川康邊人民游擊隊總部舊址等。(8)在四川省蒼溪縣西北部。面積53平方千米。人口1.2萬。鎮人民政府駐永寧,人口 4900。因地勢險要易難攻,可永固安寧,故名。1950年為永寧鄉,1958年為永寧公社,1984年社改鄉,1992年撤鄉置鎮。有水泥預製件、木材加工等廠。212國道橫穿過境。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曾在境內設區蘇維埃政權。(9)在貴州省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中部偏西、高宗觀山北麓山塢。面積111.9平方千米。人口2.5萬。鎮人民政府駐永寧村,人口 4940。清代為永寧州治所,因名。古名鼎(頂)站。明洪武年間設查城驛。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永寧州治遷此,即稱永寧州。1913年廢州置縣,為永寧縣治。1916年縣治遷花江(募役),募役分縣遷此。1932年置永寧鎮。1936年裁分縣。1958年建永寧公社。1984年復置鎮。1991年撤銷康寨、安隆二鄉劃歸永寧鎮。產玉米、稻、馬鈴薯、油菜籽、烤菸。富煤藏。為縣內大牲畜集市320國道經此。(10)在雲南省瀘西縣西南部。面積206.8平方千米。人口2.2萬。鎮人民政府駐永寧,人口約 3000。舊名沙人寨,為壯族居住。1918年後改永寧,寓“永遠安寧”之意。清末屬廣西直隸州南鄉。1932年分設瀘西縣三區、七區。1953年大部分山區劃歸彌勒縣,余為本縣第三區。1958年為永寧公社。1962年為永寧區。1970年復稱永寧公社。1984年為永寧區,1987年為鄉,2001年設鎮。產稻、玉米、小麥、蠶豆、烤菸、辣椒、油菜籽及油桐、油茶,為縣林木主產區。有運輸業及電站。瀘中公路經此。鎮區東北曾出土古生物化石。(11)在陝西省志丹縣東南部。面積810平方千米。人口1.1萬。鎮人民政府駐家河,人口470。1949年設永寧鄉,1961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98年設鎮。主產玉米、小麥,盛產杏仁、甘草、蕎麥。天然草場面積達1.23萬公頃,畜牧業發達。富石油資源。有花炮廠。有公路通縣城。(12)在新疆 * 爾自治區焉耆縣城西南部,北靠開都河與縣城隔河相望。面積64平方千米。人口1.7萬。鎮人民政府駐富回莊,人口750。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青海湟中縣等地回民起義,起義失敗後西走敦煌,北進冒馬兒山。二十三年輾轉到新疆羅布淖爾附近,在紅柳峽又遭清軍截追,全軍覆滅,首被殺,幾千人流離失所,後被清政府安置在尉犁昌一帶,再轉鐵乾里克開拓生息,因乾旱風沙,災害嚴重,年年歉收,生活艱苦無法生存,大部分逃走。二十九年部分人流落到焉耆地區被安置在開都河南岸一帶,且命名為“撫回莊”。民國時期設永寧鄉。解放初被劃為五、六鄉。1958年成立永寧公社,1984年改鄉。1999年置鎮。地處開都河沖積平原,地下水儲藏量豐富。主要植被有蘆葦、冰草、苦苦草、甘草、止血馬唐、灰藜和鹼蓬、胖姑娘等。產小麥、玉米、稻、油葵、油菜籽、甜菜,為優質大白菜主要產地之一。314國道、南疆鐵路經此。(3)集鎮名。在甘肅省徽縣城東北部、永寧河西岸。永寧鎮鄉人民政府駐地。人口800,回族占40%。原名汝泥河,唐初以“永遠安寧”之意改為永寧河,元初曾置永寧縣,後形成集鎮得今名。產小麥、胡麻、油菜籽及核桃、柿子。為附近鄉鎮農貿集市。有釀酒廠、水文站。316國道經此。

詞語分解

  • 永寧的解釋 永久安寧。《逸周書·五權解》:“嗚呼,敬之哉!汝慎和稱,五權維中,是以以長小子於位,實維永寧。”《史記·封禪書》:“ 祖己 曰:‘修德。’ 武丁 從之,位以永寧。” 漢 司馬相如 《難蜀父老》:“乃
  • 鎮的字典解釋 鎮 (鎮) è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鎮反。鎮服。鎮懾。鎮守。 安定:鎮靜。鎮定

歷史地名推薦:椑木鎮

北宋置,屬內江縣。即今四川內江市南椑木鎮。明代亦稱椑木關。《方輿紀要》 卷內江縣:椑木鎮在 “縣南三十里。亦曰椑木關。接重慶府榮昌縣界,有巡司戍守”。 在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西南部。面積平方千米,人口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永寧鎮歷史

相關歷史

永寧鎮_永寧鎮在哪裡_歷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