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曲歌辭渡遼水原文
渡遼水,此去鹹陽五千里。來時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歸鹹陽,營家各與題本鄉。
身在應無回渡日,駐馬相看遼水傍。
詩詞問答
問:雜曲歌辭渡遼水的作者是誰?答:王建
問:雜曲歌辭渡遼水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雜曲歌辭渡遼水是什麼體裁?答:樂府
問:王建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建名句大全
王建雜曲歌辭渡遼水書法欣賞
譯文和注釋
譯文
渡過遼水,此時離開鹹陽足有五千來里。
出征的時候父母就已知道今生很難再次相聚,便讓我重新穿好衣裳,好像是傷悼我去送死一般。
打仗時還有士兵戰死後屍骨被送回鹹陽的,這些墳墓的碑石上都刻出了各人的家鄉。
活著的戰士知道應該不會有渡河歸家的那一天了,只能在遼水邊駐馬回望遠在天邊的家鄉。
注釋
⑴遼水:指大小遼河,源出吉林和內蒙古,流經遼寧入海。
⑵鹹陽:古都邑名,在今陝西鹹陽東北二十里。
⑶如:動詞,去。重:一作“里”,一作“裹”。
⑷營家:軍中的長官。一作“塋冢”,即墳墓。
⑸題:上奏呈請。
⑹回渡:一作“渡遼”。
⑺駐馬:停住了馬。傍:同“旁”。
詩文賞析
王建在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5)年間曾在幽燕一帶度過了十多年的戎馬生涯,對邊疆戰士的生活極為熟悉,十分同情他們的痛苦,這首詩便揭露了唐王朝遠征高麗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渡遼水,此去鹹陽五千里。”這兩句寫出征的戰士背井離鄉,長途征戰。
“來時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隔生”之感、“送死”之別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對外戰爭給廣大勞動人民帶來的嚴重災難。父母與兒子、妻子與丈夫、小孩與父親的生離死別,正是源於統治者的這些對外侵略戰爭。
“亦有白骨歸鹹陽,營家(一作‘塋冢’)各與題本鄉。”這兩句體現了遠征之人的思鄉之情,即使死了也不忘家鄉,希望落葉歸根。句中的“白骨”與“塋冢”都是戰爭留下的淒涼的遺物,是殘酷戰爭的見證。淒涼的遺物與思鄉之情融匯在一起,讓人傷感莫名,表達了詩人對統治階級窮兵黷武的控訴與憤慨。
“身在應無回渡日,駐馬相看遼水傍。”死的尚有“白骨”“歸鹹陽”,活著的只能隔著遼水空望家鄉。他們只能期望有一天戰死沙場後,自己的遺骸能夠被幸運地送回長安。遠征戰士的悲哀,在這字裡行間表現得很濃烈。
此詩筆力遒勁,意境蒼涼,讀來令人心摧骨折、肝腸欲絕。
標籤:戰爭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高駢《山亭夏日》
- 八陣圖名成臥龍,六韜書功在飛熊。查德卿《蟾宮曲·懷古》
- 一物失稱,亂之端也。夫德不稱位,能不稱官,賞不當功,罰不當罪,不祥莫大焉。荀子《荀子·正論》
- 卻恨悲風時起,冉冉雲間新雁,邊馬怨胡笳。
-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隨意穿簾幕。王旭《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 如何同枝葉,各自有枯榮
- 獨行獨坐,獨唱獨酬還獨臥。朱淑真《減字木蘭花·春怨》
-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孔子弟子《論語·泰伯篇》
- 孤燈寒照雨,濕竹暗浮煙。
- 秋色雁聲愁幾許,都在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