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眉尖早識愁滋味原文
眉尖早識愁滋味,嬌羞未解論心事。試問憶人不?無言但點頭。嗔人歸不早,故把金杯惱。醉看舞時腰,還如舊日嬌。
詩詞問答
問:菩薩蠻·眉尖早識愁滋味的作者是誰?答:黃公度
問:菩薩蠻·眉尖早識愁滋味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菩薩蠻·眉尖早識愁滋味是什麼體裁?答:詞
黃公度菩薩蠻·眉尖早識愁滋味書法欣賞
詩文賞析
【評解】
這首詞生動地表現了對人的懷念。眉間心上,凝聚著愁情。“無言但點頭”、“還
如舊日嬌”,把相思相憶時的情態,刻畫得細緻入微。全詞含蓄蘊藉,婉麗工巧。
【集評】
《詞林紀事》:洪景盧雲,宛轉清麗,讀者咀嚼於齒頰而不能已。
《詞林紀事》:曾豐雲,清而不激,和而不流。
薛礪若《宋詞通論》:黃公度有兩個女侍,一曰倩倩,一曰盼盼。
在五羊時嘗命出以侑酒。故晚年曾作《菩薩蠻》一闋。其婉麗處頗近永叔、少游矣。
上闋寫侍兒嬌羞多情之態可掬。首句“眉尖早識愁滋味”出語不凡,蘊涵極深:少小年紀應是無憂無慮、天真爛漫不解愁滋味之時,但身為侍兒,完全俯仰主人、依附他人的地位,卻使這過早成熟;也由於她們具有善解人意的聰慧,最能覺察到主人此次歸來的鬱悶心情;這裡只用“眉尖”一詞便勾畫出了侍兒動人的愁態,但到底還是處於“嬌羞未解論心事”的年齡,成熟之中顯著楚楚嬌憨的稚氣。“試問憶人不?無言但點頭”之句頗有風趣:試探著問她是否思念自己的主人,她默然無語,但只輕輕地點頭。在這裡詞人並未正面摹寫人物的肖貌,而是運用白描手法,抓住人物部分形貌、動作,加以淺寫速畫,便使一個多情柔媚、嬌羞靦腆的少女形象活脫脫地躍於紙上了。
下闋繼續刻畫人物及心態。所不同的是著意於人物性格的另一個表象。“嗔人歸不早,故把金杯惱”是說:侍兒內心嗔怪思念之人遲遲歸來,因嬌羞不願啟齒,卻從將珍貴的金杯擲棄一旁的細微動作流露出來。這不僅寫盡了少女含嬌帶嗔的神態,而且“嗔人歸不早”之句,還有更深層的寓意:應該在發現奸佞弄權、忠良不保的徵兆時,便掛冠辭歸,也不致受一再貶斥、直到免官之辱。作者將埋藏心底的憾事,通過侍兒遷怒金杯的嬌嗔、令人愛憐的動作,輕輕鬆鬆地寫了出來,不露痕跡,堪稱詞家中之大手筆。尾句“醉看舞時腰,還如舊日嬌”是寫:離家日久,多時未見倩倩、盼盼的舞姿,今朝一邊暢飲接風美酒,醉眼觀看筵前侍兒翩翩起舞,發現她們輕盈的體態、婀娜的倩影,仍然如離家前一樣的嬌美。這一生活畫面的描寫反映了以酒澆愁的作者,迫使自己從罷官失意的不平衡的心態下解脫出來的願望。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福是互轉、相對的,“還如舊日嬌”的舊日,便是指未入仕 途時家居的寧靜生活。嘗夠了宦海中升降浮沉的苦滋味之後,再回到這寧靜自娛的生活中來,未始不是一種福分。
該詞寫作的最大特點,是整篇以喻體出現,借題發揮,寫的是家中情事,抒發的卻是政治上的失意。此外,極善於捕捉反映人物氣質神態的舉止,在動中寫人,便使人物栩栩傳神。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世之道,人不自害而人害也;人之道,人不恕己而自恕也。來俊臣《羅織經·保身卷第七》
- 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子思《中庸·第十四章》
- 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
- 一簾鳩外雨,幾處閒田,隔水動春鋤。張炎《渡江雲·山陰久客一再逢春回憶西杭渺然愁思》
- 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 水天清話,院靜人銷夏。
-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佚名《易傳·繫辭傳上·第八章》
- 從善如順流,去惡如探湯。房玄齡《晉書·列傳·第五十七章》
- 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
- 迴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菩薩蠻·眉尖早識愁滋味原文_菩薩蠻·眉尖早識愁滋味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