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十六還蘇州

作者:皇甫冉 朝代:唐代

送魏十六還蘇州原文

秋夜深深北送君,陰蟲切切不堪聞。
歸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蘇是白雲。

詩詞問答

問:送魏十六還蘇州的作者是誰?答:皇甫冉
問:送魏十六還蘇州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送魏十六還蘇州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問:皇甫冉的名句有哪些?答:皇甫冉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秋天沉沉的夜色下送君歸去,蟋蟀鳴聲切切不堪入耳。
明日州將乘船回毗陵,到那時,回首姑蘇,所見將唯有一片白雲。

注釋
蘇州:隋開皇九年(589)改吳州為蘇州,以姑蘇山得名。大業初復為吳州,又改吳郡,唐武德四年(621)又改蘇州。
深深:形容夜色濃重。
陰蟲:秋季鳴蟲,指蟋蟀。
切切:形容蟲的鳴聲淒切。
毗(pí)陵:隋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曾改常州為毗陵郡。
姑蘇:蘇州的別稱。
白云:意為友人去後只剩下一片空虛感覺。

詩文賞析

這首送別短章,寫得明白曉暢而又感情深摯,歷來為人們所傳誦。表達了送別友人時內心的沉重與傷感,也表達了構想別後而流露出的留戀、孤獨和惆悵

“秋夜沉沉此送君,陰蟲切切不堪聞”這兩句寫詩人在秋夜沉沉的晚上,聽著蟋蟀(即“陰蟲”。南朝宋顏延年《夏夜呈從兄散騎車長沙詩》:“夜蟬當夏急,陰蟲先秋聞。”)切切的鳴叫聲,想到自己明天就要與友人分別,心情異常沉重。

在寫法上,這兩句真切地寫出了送別時那種黯然神傷的環境,通過環境的烘染,把即將離別的愁緒表達得婉轉有致。“秋夜”,點出送別的時間。秋天氣氛肅殺,特別是在秋天的晚上,本來就容易勾起對朋友的思念,而偏偏在此時,自己卻要送好友離去。“此送君”三字,字字透出送別時的悽苦之情。“沉沉”二字,一方面從視覺著筆,寫在船上看見四野茫茫,黑夜深深,無邊無際,什麼也看不清;另一方面寫出了作者的心情相當沉重,可謂一箭雙鵰。同時,作者又從聽覺著筆,寫兩岸草叢中蟋蟀的鳴叫,“切切”的叫聲似在相互傾訴,又似在低低飲泣,這悲傷的秋聲,使即將離別的人不忍卒聞。兩句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選取了最能代表秋夜傷懷的景物,交叉描寫,雖沒有明說送別的愁苦,然而經過環境的渲染,這種愁苦具體形象,伸手可觸,真正做到了“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不涉難,已不堪憂”(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歸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蘇是白雲。”這兩句作者以想像中的明天,與此時的秋夜作對比,進一步表達了離情別緒。作者想:今夜,雖然有離別的愁苦,但畢竟還沒有分手,還可以在一起傾心敘談。而送君千里終有一別,到明天,當我再在這隻船中回望你所在的蘇州時,那就見不到你了,唯見到滿天的白雲。到那時,悽然孤獨之情,一定比今晚更深更濃。

這兩句看似在寫明日的白天,其實仍是在寫今晚的秋夜,通過這樣別出心裁的安排,更為深刻地表達出秋夜送別的難分難捨。

全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詩中的“實”是詩人送別友人時秋夜的環境,“虛”是詩人想像別後的明天,自己在歸舟中回望蘇州只見悠悠白雲而不見友人;詩人藉助想像,運用以虛寫實的手法拓展了詩歌意境,深化了送別友人時的感情(留戀、孤寂和感傷)。

全詩結構巧妙,語雖平淡而意味深長。疊字的運用使詩讀來琅琅上口,富於聲情美。

標籤:送別友情惆悵

詩詞推薦

送魏十六還蘇州原文_送魏十六還蘇州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