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山歌原文
閬州城東靈山白,閬州城北玉台碧。鬆浮欲盡不盡雲,江動將崩未崩石。
那知根無鬼神會,已覺氣與嵩華敵。
中原格鬥且未歸,應結茅齋看青壁。
詩詞問答
問:閬山歌的作者是誰?答:杜甫
問:閬山歌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閬山歌是什麼體裁?答:樂府
問:杜甫的名句有哪些?答:杜甫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閬州城東的靈山呈現一片白色,而閬州城北的玉台山則一片碧綠。
松樹上浮著欲盡不盡的雲彩,江浪搖動著將崩未崩的石頭。
雖然這裡人也祭拜祖先,可當地的子孫後代卻從來沒有與祖先靈魂或相會。雖然世界上沒有鬼神與人能真正相會,但這裡的祭拜盛況可與嵩山、華山的清明活動相匹敵。
中原地區的戰爭尚未結束,應建個茅屋來把青紗幔掛於屋址的牆壁上。
注釋
“閬州”二句:點出閬州名山及其方位。靈山在閬州城東北十里,傳說蜀王鱉靈登此山,因名靈山。玉台山在閬州城北七里,上有玉台觀,唐滕王(李元嬰)所造。杜甫另有《玉台觀》詩。靈山:一作“雪山”。玉台:一作“玉壺”。
鬆浮,指松枝在搖動。
江動,指江水在涌動。未:一作“已”。
根,石根,亦即山根。江流洶湧而石根不崩,安知不是有鬼神呵護。所以浦起龍說:“那知其無,正見其有。”氣,氣象。嵩華,中嶽嵩山與西嶽華山。敵,匹敵,即“草敵虛嵐翠”之“敵”。是說靈山、玉台可與嵩華並高。見閬山而聯想嵩華,已逗下“中原未歸”意。
中原:地區名。廣義指整個黃河流域,狹義指今河南一帶。此指前者。格鬥:指安史之亂。
“應結”句:一作“應著茅齋向青壁”。茅齋:即曾由閬中後人建存於古城內的“杜甫草堂”。著:一作“看”。青壁:即石崖。青表其色,壁狀其峭。
詩文賞析
廣德元載(763年)秋天,寓居在梓州(今四川三台)的杜甫突然得到摯友房琯客死在閬中古城的噩耗,便星夜兼程趕赴閬中,弔唁並料理朋友的後事,並就此迷戀上了閬中的山光水色。廣德二載(764年)春,杜甫在第二次攀登城南錦屏山時,天高心遠,寫下了這首《閬山歌》。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喜遇重陽,更佳釀今朝新熟。
- 梅子青,梅子黃,菜肥麥熟養蠶忙。祝允明《首夏山中行吟》
- 法之不行,自於貴戚。司馬遷《史記·秦本紀》
- 比不應事,未可謂喻;文不稱實,未可謂是也。王充《論衡·卷三·物勢篇》
- 目送征鴻飛杳杳,思隨流水去茫茫。
- 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杜甫《游龍門奉先寺》
-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 得不為喜,去不為恨。司馬遷《史記·日者列傳》
- 醉舞梁園夜,行歌泗水春
- 秋風吹到江村,正黃昏,寂寞梧桐夜雨不開門。顧彩《相見歡·秋風吹到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