獄中題壁

作者:譚嗣同 朝代:清代

獄中題壁原文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詩詞問答

問:獄中題壁的作者是誰?答:譚嗣同
問:獄中題壁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譚嗣同獄中題壁書法欣賞

譚嗣同獄中題壁書法作品欣賞
獄中題壁書法作品

譯文和注釋

譯文
希望出亡的康有為、梁啓超在逃亡中投宿時能像張儉一樣受到人們的保護。希望戰友們能如杜根一樣忍死待機完成變法維新的大業。
我自仰天大笑,慷慨赴死,因為去者和留者肝膽相照、光明磊落,有如崑崙山一樣的雄偉氣魄。

注釋
望門投止:望門投宿。張儉:東漢末年高平人,因彈劾宦官侯覽,被反誣“結黨”,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納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牽連,樂於接待。事見《後漢書·張儉傳》。
忍死:裝死。須臾:不長的時間。杜根:東漢末年定陵人,漢安帝時鄧太后攝政、宦官專權,其上書要求太后還政,太后大怒,命人以袋裝之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為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宮而釋之。太后疑,派人查之,見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終得以脫。事見《後漢書·杜根傳》。
橫刀:屠刀,意謂就義。
兩崑崙:有兩種說法,其一是指康有為和瀏陽俠客大刀王五;其二為“去”指康有為(按:康有為在戊戌政變前潛逃出京,後逃往日本),“留”指自己。

詩文賞析

首先,趙文的解釋使譚詩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義有所重複,這在絕句中是不大可能的。其次,這樣解使得整首詩尤其詩的後兩句的詩意表達總是不那么暢快淋漓,不僅不甚吻合詩人寫作該詩時的悲壯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異於先對象性描述後自我性抒說的絕句表達方式。再者,趙文似乎文字互有牴觸。他一下子說“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為,一下子又說“去留”是指代出走與留下之行為的行為者,究竟指代什麼,文中含混不定。

翟南明確地認為:其一,“崑崙”不是指人,而是指橫空出世、莽然浩壯的崑崙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詩人的該詩句中,“去留”不是一個字義相對或相反的並列式動詞詞組,而是一個字義相近或相同的並列式動詞詞組;其三,“肝膽”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氣;其四,“去留肝膽兩崑崙”的總體詩義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崑崙一樣的浩然之氣吧!也即是“去留肝膽兩崑崙”的意思。—— 此詩頗近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我為什麼這樣解?因為我認為,解詩不能僅著手於詞字,更要著手於詩的總體寓意,並且要尤其著手於詩人寫作該詩的特定歷史背景和特定心理狀態。特別是對這樣一種反映重大歷史事件,表達正義呼聲和抒說自我胸懷的作品,更要從作者當時所處的背景、環境和心情、心境出發去仔細揣摩。

大家知道,該詩是譚嗣同就義前題在獄中壁上的絕命詩。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發動政變,囚禁光緒皇帝並開始大肆搜捕和 * 維新派人物。譚嗣同當時拒絕了別人請他逃走的勸告(康有為經上海逃往香港,梁啓超經天津逃往日本),決心一死,願以身殉法來喚醒和警策國人。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詩的前兩句,表達的恰恰是:一些人“望門投止”地匆忙避難出走,使人想起高風亮節的張儉;一些人“忍死須臾”地自願留下,並不畏一死,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樣高風亮節的杜根那樣,出來堅貞不屈地效命於朝廷的興亡大業。詩的後兩句,則意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揚;仰笑蒼天,凜然刑場!而留下的,將是那如莽莽崑崙一樣的浩然肝膽之氣!

“去留”的“去”字,這裡是指一種行為趨向,意為“去留下”,“去留得”,沒有很實在的意義。譚嗣同是湖南瀏陽人。據我所知,南方方言和現在的國語一樣,下面這種用法是常有的:用“去”去輔助另一個動詞構成一個動詞詞組或動詞短語,而這個動詞詞組或動詞短語的含義大致就是後一個動詞的含義,如“去想一下”,“去死吧”,“明天去做什麼”等等。這裡的“去”字,並不表示空間上的去這裡去那裡,而是表示時間上的行為、事態之趨勢和傾向。也就是說,“去”可表空間意義上的位移,也可表時間意義上的發生。從整首詩的意思來看,“去留肝膽兩崑崙”中的“去”,應是時間意義上的“去”,而不是空間意義上的“去”。很多人的理解,包括趙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當作空間意義上“去”。而我們所流行的各種解釋,都是這樣思維定勢。我想,那時的官話或北方話也應有這種用法吧?“去”字的這種重要語義,《現代國語詞典》、《辭海》都有記載。

當然,“去留肝膽兩崑崙”這樣寫,是詩句表達的需要——包括平仄,全部的含義在於指代自己如莽莽崑崙一樣的浩然肝膽之氣。實際上,直接從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崑崙一樣的“肝”(一崑崙)和如崑崙一樣的“膽”(一崑崙),這不也一樣表達了詩人的視死如歸、浩氣凜然和慷慨悲壯嗎?正是那種強烈的崇高感和悲壯感,激勵著詩人不畏一死、凜然刑場。而這句所表達的,正是那種震撼人心靈的、自赴一死的強烈崇高感和強烈悲壯感。

標籤:古詩三百首愛國

詩詞推薦

  • 蘇武令·塞上風高

    李綱宋代〕塞上風高,漁陽秋早。惆悵翠華音杳。驛使空馳,征鴻歸盡,不寄雙龍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歸黃閣、未成圖
    獄中題壁原文_獄中題壁的賞析_古詩文
  • 汴京紀事二十首 其三

    劉子翬宋代〕聖君嘗膽憤艱難,雙蹕無因日問安。漢節凋零胡地闊,北州何處是通汗。
  • 水調歌頭 題李季允侍郎鄂州吞雲樓

    戴復古宋代〕輪奐半天上,勝概壓南樓。籌邊獨坐,豈欲登覽快雙眸。浪說胸吞雲夢,直把氣吞殘虜,西北望神州。百載一機會
    獄中題壁原文_獄中題壁的賞析_古詩文
  • 東溪

    梅堯臣宋代〕行到東溪看水時,坐臨孤嶼發船遲。野鳧眠岸有閒意,老樹著花無醜枝。短短蒲耳齊似剪,平平沙石淨於篩。情雖
    獄中題壁原文_獄中題壁的賞析_古詩文
  • 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

    陸游宋代〕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身誰料,心在天山,身
    獄中題壁原文_獄中題壁的賞析_古詩文
  • 估客樂四首

    釋寶月〔南北朝〕郎作十里行,儂作九里送。拔儂頭上釵,與郎資路用。有信數寄書,無信心相憶。莫作瓶落井,一去無訊息。大艑
  • 春望

    杜甫唐代〕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獄中題壁原文_獄中題壁的賞析_古詩文
  • 殘春旅舍

    韓偓唐代〕旅舍殘春宿雨晴,恍然心地憶鹹京。樹頭蜂抱花須落,池面魚吹柳絮行。禪伏詩魔歸淨域,酒沖愁陣出奇兵。兩梁
  • 詠傀儡

    楊億宋代〕鮑老當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當。若教鮑老當筵舞,轉更郎當舞袖長。
    獄中題壁原文_獄中題壁的賞析_古詩文
  • 擊壤歌

    先秦無名先秦〕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獄中題壁原文_獄中題壁的賞析_古詩文
  • 卜運算元·旅雁向南飛

    朱敦儒宋代〕旅雁向南飛,風雨群初失。饑渴辛勤兩翅垂,獨下寒汀立。鷗鷺苦難親,矰繳憂相逼。雲海茫茫無處歸,誰聽哀鳴
    獄中題壁原文_獄中題壁的賞析_古詩文
  • 晚出新亭

    陰鏗南北朝〕大江一浩蕩,離悲足幾重。潮落猶如蓋,雲昏不作峰。遠戍唯聞鼓,寒山但見松。九十方稱半,歸途詎有蹤。
  • 初入淮河四絕句

    楊萬里宋代〕船離洪澤岸頭沙,入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
    獄中題壁原文_獄中題壁的賞析_古詩文
  • 渡易水

    陳子龍明代〕並刀昨夜匣中鳴,燕趙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雲草碧,可憐無處送荊卿!
  • 詠霍將軍北伐

    虞羲〔南北朝〕擁旄為漢將,汗馬出長城。長城地勢險,萬里與雲平。涼秋 * 月,虜騎入幽并。飛狐白日晚,瀚海愁雲生。羽書
  • 憶秦娥·中齋上元客散感舊

    劉辰翁宋代〕中齋上元客散感舊,賦憶秦娥見屬一讀悽然,隨韻寄情不覺悲甚燒燈節。朝京道上風和雪。風和雪。江山如舊,朝
    獄中題壁原文_獄中題壁的賞析_古詩文
  • 院中獨坐

    虞集元代〕何處它年寄此生,山中江上總關情。無端繞屋長松樹,盡把風聲作雨聲。
    獄中題壁原文_獄中題壁的賞析_古詩文
  • 河廣

    佚名先秦〕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 和子由澠池懷舊

    蘇軾宋代〕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
  • 鄉人至夜話

    李昌祺〔明代〕形容不識識鄉音,挑盡寒燈到夜深。故舊憑君休更說,老懷容易便沾襟。
    獄中題壁原文_獄中題壁的賞析_古詩文
獄中題壁原文_獄中題壁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