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日禊亭偶成原文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差差。
詩詞問答
問:立春日禊亭偶成的作者是誰?答:張栻
問:立春日禊亭偶成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立春日禊亭偶成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譯文和注釋
譯文
年終時候春回大地,冰霜漸漸減少,春天到來草木是最先知曉。
只覺得眼前已是一片生機盎然,東風吹來水面綠波盪搖。
譯文二
立春了,天氣漸漸轉暖,冰凍霜雪雖然還有,但已很少了。
春天的到來,連草木也都知道。眼前的一派綠色,充滿了春天的生機。
注釋
立春:陽氣回蘇的開頭,也是一年的最後月份。代表著春季的開始。偶成,即偶有所感而成。
律回:即大地回春的意思。黃帝命伶倫斷竹為筒(後人也用金屬管),以定音和候十二月之氣。陽六為律,即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陰六為呂,即大呂、夾鍾、仲呂、林鐘、南呂、應鐘。農曆十二月屬呂,正月屬律,立春往往在十二月與一月之交,所以曰“律回”。從節氣上說,立春即是一年之始,但在歷算上,立春之日可能趕在上一年的臘月下旬,即在上一年未盡之時,新一年的春天就已經來到了。古人認為律屬陽氣,呂屬陰氣,各代表一年的六個月,律回陰往即言立春。
歲(suì)晚:年終。寫這首詩時的立春是在年前,民間稱作內春,所以叫歲晚。
草木:泛指一切能受到季節變化影響的事物,如動植物、水、山等等。
生意:生機、生氣。
滿:遍布,充滿。
參(cēn)差(cī):高低不齊。形容水面波紋起伏的樣子。
詩文賞析
這是一首節令詩。作者描寫了一派生機勃勃的春日圖景,表現出對欣欣向榮之景的渴望。首句寫立春時刻冰雪消融,次句以擬人手法寫樹木感覺到春天的氣息。後兩句是詩人的想像,詩人仿佛看到眼前處處春風明媚,碧波蕩漾。這首詩語句活潑,富有動感。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寫立春節氣到來時的景象:冰霜漸漸融化,暖氣漸漸回生,冬眠的小動物蠢蠢欲動,花草樹木都感覺到了春的信息,萬物仿佛從沉睡中睜開了朦朧的眼睛,看著時令的更新,考慮著迎接新春的到來。“冰霜少”,透露出立春以後天氣逐漸暖和。“草木知”,透露出冬眠的蟄蟲將要甦醒,草木將要萌發抽芽。
詩的首句寫出今年立春的特殊性,在舊歲未盡時已經“律回”,抓住冰霜漸少作為春意萌動的表征,寫冰霜顯得比往年要少。次句寫自然界的變化,以擬人筆法寫草木發綠,以代替具體的描寫,最先告知了春天到來的訊息。
“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寫詩人的悠然遐想:詩人不再有殘冬寒冷瑟縮的感覺,走出室外,滿目清新,似乎看見了萋萋芳草,灼灼紅桃,碧煙輕浮,鶯歌燕舞,鵝鴨戲水,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致。回到眼前,只見寬廣的湖面上,東風輕拂,波紋粼粼,水天一色,遠帆點點。這就使人進入了一個現實的立春境界,嚮往著那萬紫千紅、充滿生意的春天早日到來。“生意滿”,讓讀者從中隱現看到茸茸芳草,碧煙輕浮,千紅孕苞,鵝鴨戲于晴江,好鳥翔於佳木,春意盎然,處處生機勃勃的景致。
詩的三、四句,詩人借立春來闡發自己的人生哲理,啟迪人們要善於發現事物的發展趨勢,注意事物發展的內在聯繫,融情人景,十分形象。末句描繪了春水春風的生動景象,使全詩增色不少,讀來如沐春風,有身臨其境之感。一個“滿”字,把春意寫盡,也進而折射出了詩人欣慰的心態。
此詩形象地描繪了立春時節的所見所感,語言樸質清新,以景句結尾,意味無窮。感情豐富,比喻形象,給讀者以生機盎然的感覺。詩人捕捉大地回春景象,眼光敏銳,詩語生動,表達的是一種欣喜的心情。在寫法上,對仗工整,用詞傳神,而又不露斧鑿痕跡。
全詩以“律回”為契機,律一回,就冰霜少,則春天的溫煦可知,“春到人間草木知”,以擬人化的手法:開春草木最先發芽。頗含韻外之致,與蘇軾“春江水暖鴨先知”的名句,有異曲同工之妙。結句“東風吹水綠參差”,亦是狀物準確生動的好句。以綠波蕩漾,把視野引入水天相接的境界,以景結,面餘味無窮,給人以開朗暢快的感染,激勵人們積極向上,悠然自得而又有無窮遐思。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子思《中庸·第六章》
- 可堪更近乾龍節,眼中淚盡空啼血向子諲《秦樓月·芳菲歇》
-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 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
- 盡道有些堪恨處,無情,任是無情也動人。秦觀《南鄉子·妙手寫徽真》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老子《老子·道經·第二章》
- 東風吹柳日初長,雨余芳草斜陽。秦觀《畫堂春·春情》
- 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
- 不枉東風吹客淚。相思難表,夢魂無據,惟有歸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