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有“芄蘭”

《詩經·衛風》,有一首詩,題曰《芄蘭》,是描述一位女子,嘲笑一剛剛成人的少年,裝模作樣、故作情態的樣子。其中,最喜歡“芄蘭”二字,口中念著,即覺吐氣如蘭,仿佛讓人嗅到了芝蘭之香。“芄蘭”是什麼呢?

後來,讀書漸多,方知這種記載於“詩”的“風雅”植物,竟是如此普通,普通到在農村,隨處可見。鄉下人,俗稱“水嘎啦瓢”、“老瓜瓢”,或者“老婆婆針線包”等;學名,則謂之“蘿藦”。

在這些眾多的名字中,我極喜歡“水嘎啦瓢”一名,因為它,最能昭示此種植物的特性:生長於水邊;果實兩頭尖尖,肚兒圓圓,形如紡錘,熟透後,中間炸裂,即成“瓢”形。而且,“水嘎啦瓢”這四個字,讀之,有音樂感、形象感,情味婉約,好似一少婦,羅佩叮噹,正手持一水瓢,舀水做飯呢。

芄蘭,通常是夏日開,秋日結果。夏日的花,多為“謊花”,花而不實;秋花,方能結出硬硬實實的果。

芄蘭的花,是一團團、一簇簇的。開在葉芽間,呈嫩白色,白中透著淡淡的紅。乍一看,毫無特色,卑微、庸俗得不得了;但如果你認真去端詳一朵花,特別是在放大鏡下觀看,就會發現,芄蘭的花其實是有著驚人的魅力的:花分五瓣,花瓣微微下卷,像一朵花,或者像一隻靜臥的白色“海星”。而且,每一瓣花瓣都相對“厚實”,仰面向天,更像是落到地面上萎縮了的星星。那么多的白花簇在一起,繁星點點,很是壯觀。

芄蘭,結出的紡錘形的果,表面是粗糙的青色的皮;內里卻是嫩白的瓤,嫩時,可食。小時候,田野相遇,我們常常摘食:咬一口,甜甜的、軟軟的,溢著潔白如乳的液汁;液汁沾到手上,黏黏的,想來,是含了相當多的糖分的。

芄蘭的果實,一旦變老,內里的“嫩白的瓤”,就變成了一根根的“針絮”,其實就是芄蘭的種子。老到一定程度,芄蘭的果實會自動爆裂,外殼變成兩隻“瓢”;內里的“針絮”則隨風散去,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散落天地間,隨遇而安,去繁殖自己的生命。這,大概也是芄蘭被稱之為“老婆婆針線包”的緣故。

鄉間孩童最是喜歡玩“吹水嘎啦瓢”的遊戲。秋末,尋尋覓覓,一旦尋得,就口吹起,一邊看著芄蘭的“針絮”隨風飄飛,一邊蹦跳呼喊:“水嘎啦瓢,水嘎啦瓢,外長骨頭裡長毛。趁著風兒吹上天,掉在地上摔不著。”那種雀躍、嬌憨的情態,至今歷歷在目。思之,生命蒼茫之感,令人潸然。

今年因上游堵塞,小城西邊的丹河一直乾涸著;意外的是,河床上,竟然生長出了大量的芄蘭,藤蔓纏繞在其它草木上,鬱鬱蔥蔥。進入秋天後,果實瓔珞。

早晨,我沿丹河散步,好幾次,都碰到一位老人,手中提一塑膠袋,袋中裝滿芄蘭果。看到我在看他,他就打開塑膠袋,說:“拿一顆,嘗嘗,挺甜的。”

我沒有拿,但每次走過,聽了老人的話語,那甜的滋味,卻總在口中回味著。

禁不住,思緒綿綿,思緒綿綿……

來源:福州日報 2015-10-19 10:34:46
野有“芄蘭”_野有“芄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