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古城門稱謂之典故
作者:楊銑 (字數:1300字作文)
初秋,天氣漸涼,偕友登臨岡埠,俯視故城,舊物已為陳跡。唯隔江之五虎、城內鼎峙之三山、靜默之安泰河,可為今日參照物耳。回望市井中軸線(貫穿南北之八一七路),諸友興致盎然,論及福州古城門之往事,獨服膺克家。宋代梁克家《三山志》載:“自南台渡江十里沙合門、次寧越門、此利涉門、次還珠門……計七門。”凡城門之稱謂概經精心而定名。據考,城門稱謂均有典故。
寧越門,原名登庸。宋大中祥符年間,郡守嚴辟疆將其改名為寧越門。該城門位於今南門兜附近。據漢劉向《說苑·建本》載,寧越是戰國時期中牟(今河南省中牟市)人氏。他年輕時勤奮好學,刻苦攻讀15年,因品學兼優,周成公聘他為師。寧越終成夙願。回顧寧越一生,他有“三罪說”,這或許是他最閃光的執政觀了吧。他說,率軍出征作戰,不能得勝,這是罪一;只準百姓出征,不準百姓返國,這是罪二;不肯接納戰死在沙場百姓的屍首,這是罪三。他還認為,有了這“三罪”,百姓就會怨恨君主,無心盡忠君主,君主也無法驅使百姓為其效力。
寧越是個文武雙全的人,他用武,能以力取勝;用文,能以德取勝。古代福州先賢將城門命名為“寧越”,有其深意,或許是以此為楷模;或學其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還珠門,原址位於現東街口與楊橋路東的交叉處。還珠門上為樓台,下有雙門,號為鎮閩台,又名龜頭門,“龜頭”取“歸投”之義,俗稱此作雙門。宋大中祥符年間,嚴辟疆改名為還珠。
還珠的典故出自孟嘗的故事。據《後漢書·孟嘗傳》:孟嘗,字伯周,會稽上虞(屬今浙江省)人。先後任會稽郡戶曹吏、合浦郡太守。東漢時,孟嘗任合浦郡太守,其地盛產蚌珠。由於前任官員過度捕撈和貪索蚌珠,致使蚌珠移徙,資源枯竭,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孟嘗到任後,改革前弊。他為政清廉,結果去珠復還,百姓恢復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後以“還珠守”指清廉的地方官。再後來,孟嘗這一事跡演化為“珠還合浦”的成語。歷代以來,孟嘗故事的素材經常被文人寫詩作賦時引用。如唐王勃《滕王閣序》中:“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之句。可見,當時古人“還珠門”之命名用心良苦,他們期盼當政者效仿孟嘗,在此為官者當能清政廉潔,為百姓謀福祉。
利涉門,五代時期羅城,城南關有利涉門,利涉門外有城濠,濠上架橋,橋稱利涉門橋(今安泰橋)。利涉,順利渡河之義。語出《周易·需卦》第五卦辭。辭曰:“……貞吉,利涉大川。”需,上為水象紀風險,下為天象紀強健,所以說利涉大川。大川為大河。古時把這個城門稱為利涉門,應當說是十分貼切。這裡水路活絡,是東、西水道的樞紐,由此帶動了各行業的發展。生意人、商人、遊人熙熙攘攘。得天獨厚的河流怎不能“利涉”?《福建通志》對此地曾這樣描述:“人煙繡錯,兩岸酒市歌樓,笙歌從柳蔭榕葉出。”此情景與漿聲燈影的秦淮河是何等相似!
由此聯想到,古代遺留下來的地名,無不滲透著文化的氣息。命名的名稱有雅俗之別。通俗的大多來源於民間傳說;雅致的基本出自文人墨客之手,素材來自經、史、子、集中的佳句或典故或各自的情趣。不過,雅與俗之名同樣具有很強的歷史生命力,它歷經千年而不衰,至今依然保留在現代人的口頭上。不少古地名極具價值,它往往會幫助當今或今後的人去發現重大的秘密和財富。如今,我們在命名有關地名和其他建築物時,是否能汲取些前人的智慧和他們審慎的態度?尤其是當前重視傳統文化的背景下,當給後代留下些值得追懷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