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王大寶傳》原文及翻譯

宋史

原文:

王大寶,字元龜,其先由溫陵徙潮州。政和間,貢辟雍。建炎初,廷試第二,授南雄州教授。以祿不逮養,移病而歸。 
趙鼎謫潮,大寶日從講《論語》,鼎嘆曰:“吾居此,平時所薦無一至者,君獨肯從吾游,過人遠矣。”知連州,時張浚亦謫居,命其子栻與講學,時趙、張客貶斥無虛日,人為累息,大寶獨泰然。浚奉不時得,大寶以經制錢給之,浚曰:“如累君何?”大寶不為變。代還,言連、英、循、惠、新、恩六州,居民才數百,非懋遷①之地,月輸免行錢宜蠲減。高宗謂大臣曰守臣上殿令陳民事遂得知田裡疾苦所陳五六得一可行其利亦不細矣乃命廣西諸司具減數聞 知袁州,進《詩》《書》《易解》,上謂執政曰:“大寶留意經術,其書甚可采,可與內除。”執政擬國子司業,上喜曰:“適合朕意。” 時經筵闕官,遂除國子司業兼崇政殿說書。直敷文閣、知溫州、提點福建刑獄。道臨漳,有峻岭曰蔡岡,蕪草蔽翳,山石嶙峋,盜乘間剽劫。大寶以囊金三十萬,募民抉藪甃道②十餘里,行者便之。提點廣東刑獄。孝宗即位,除禮部侍郎。張浚復起為都督,大寶力贊其議,符離③失律,群言洶洶。大寶言:“危疑之際,非果斷持重,何以息橫議?”未幾,湯思退議罷督府,力請講和,大寶奏謂:“今國事莫大於恢復,莫仇於金敵,莫難於攻守,莫審於用人。宰相以財計乏,軍儲虛,符離師潰,名額不除,意在核軍籍,減月給。臣恐不惟邊鄙之憂,而患起蕭牆矣。”章三上,除兵部侍郎。大寶尋請致仕。督府既罷,撤邊防,棄四州,金復犯邊,詔思退都督軍馬,辭不行,上震怒,竄思退,中外以大寶前言不用為恨。尋卒,年七十七。 
【注】①懋遷:貿易。②抉藪甃道:伐林修道。③符離:古地名。 
(選自《宋史》,有刪改) 

譯文/翻譯:

王大寶,字元龜。他的祖先由溫陵遷移到潮州。政和年間,在太學為貢生。建炎初年,殿試為第二名,授任南雄州教授。因為俸祿不夠養家,告病還鄉。
趙鼎被貶謫到潮州,大寶每天跟他研討《論語》,趙鼎嘆息說:“我住在這裡,平時所推薦的人沒有一個來過,唯獨您肯與我交往,超過別人太遠了。”(大寶)任連州知州,張浚也貶謫居住在這裡,他讓他的兒子張栻與王大寶一起研究學習。當時趙鼎、張浚的門客被貶斥,沒有一天間斷,人們都緊張得不敢呼吸,唯有大寶很坦然。張浚的俸祿不能按時得到,大寶拿經制錢供給他,張浚說:“要是連累您怎么辦?”大寶不因此而改變。(大寶)任滿回朝,進 言連、英、雄、惠、新、恩六州,居民才幾百人,不是進行貿易的地方,每月交納的免行錢應當免除或減少。高宗對大臣說:“地方官員到朝廷,要讓他們陳說百姓的情況,就可以知道百姓的疾苦,所說的五六件事,有一件可以實行的,那好處也就不小了。”於是命令廣西各部門準備好減免的數目上報。(他)任袁州知州,進獻《詩》《書》《易解》,皇上對執政說:“大寶留意經書學問,他的著作很多值得採納,可以授予他內官。”執政打算讓他做國子司業,皇上高興地說:“恰好符合我的心意。”當時經書講席缺少講官,於是授任為國子司業兼崇政殿說書。(大寶)任直敷文閣、溫州知州、提點福建刑獄。途經臨漳,有座高山名叫蔡岡,林木叢生,遮天蔽日,山石崢嶸交錯,強盜乘機在這裡搶劫。大寶拿出攜帶的三十萬錢,招募民工伐去林木修砌道路十多里,行人感到方便。(他)擔任提點廣東刑獄。孝宗即位,授任禮部侍郎。張浚重新被起用為都督,大寶極力支持他的意見,符離之戰失敗,眾人議論紛紛。大寶說:“危難猜疑的關頭 ,不是果斷持重的人,怎么能平息眾人恣意的議論?”不久,湯思退建議撤銷都督府,極力請求講和,大寶上奏說:“現在國事沒有比恢復更重要的,沒有比同金國敵人仇恨更深的,沒有比進攻防守更難的,沒有比任用人才更謹慎的。宰相因為財政睏乏,軍儲空虛,符離兵敗,名額不減,想要核實軍隊名籍,減少每月供給。我擔心不僅有邊境上的憂患而且憂患要發生在國家內部了。”奏章呈上三次,授任兵部侍郎。大寶不久請求退休。都督府撤銷以後,撤除邊防,放棄四州,金人又來侵犯邊疆,(皇上)下詔讓湯思退都督軍馬,他推辭不去。皇上非常憤怒,流放了湯思退,朝廷內外認為大寶先前進言沒被採納是個遺憾。不久王大寶去世,時年77歲。 
《宋史·王大寶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宋史·王大寶傳》原文及翻譯0
《宋史·王大寶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