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邁《容齋隨筆·黨錮牽連之賢》原文及翻譯
洪邁《容齋隨筆》
原文:
漢黨錮之禍③,知名賢士死者以百數,海內塗炭,其名跡章章者,並載於史。而一時牽連獲罪,甘心以受刑誅,皆節義之士,而位行不顯,僅能附見者甚多。李膺死,門生故吏並被禁錮。侍御史景毅之子,為膺門徒,未有錄牒,不及於譴。毅慨然曰:“本謂膺賢,遣子師之,豈可以漏籍苟安!”遂自表免歸。高城人巴肅被收,自載詣縣,縣令欲解印綬與俱去,肅不可。范滂在征羌,詔下急捕。督郵吳導至縣,抱詔書,閉傳舍,伏床而泣。滂自詣獄,縣令郭揖大驚,出解印綬,引與俱亡。滂曰:“滂死則禍塞,何敢以罪累君!”張儉亡命,困迫遁走,所至,破家相容。其所經歷,伏重誅者以十數。複流轉東萊,上李篤家。外黃令毛欽操兵到門,篤謂曰:“張儉亡非其罪,縱儉可得,寧忍執之乎?”欽撫篤曰:“蘧伯玉恥獨為君子,足下如何自專仁義?”嘆息而去。儉得免。後數年,上祿長和海上言:“黨人錮及五族,非經常之法。”由是自祖以下皆得解釋。此數君子之賢如是,東漢尚名節,斯其驗歟?
(選自洪邁《容齋隨筆·黨錮牽連之賢》,有刪改)
譯文/翻譯:
東漢黨錮之禍中,被處死的知名賢士數以百計,當時天下生靈塗炭,那些名聲和事跡事跡昭著的人士,全都載入史冊。可是一時間因牽連而獲罪、甘心地受刑被殺的,都是有節操的忠義之士,但由於他們的地位與事跡不明顯,所以只能見於正傳的附傳中的人很多。李膺被處死以後,他的學生和下屬一起被囚禁。侍御史景毅的兒子,也是李膺的弟子,因為沒有登記在冊,所以未被牽連進罪案。景毅慨嘆道,“我原本就認為李膺是個品德學問高尚的人,所以才送兒子去拜他為師,(如今)我怎么能因為兒子漏登記在冊而苟且偷生呢?”於是就自己上表要求免官回家。高城人巴肅被捉拿,他便自己坐車到縣府,縣令想要放下官印跟他一起逃跑,巴肅不允許。范滂在汝南征羌,朝廷下令馬上逮捕他。傳旨的督郵吳導到了縣府後,抱著詔書,關閉了客館的房門,伏在座椅上流淚。(不曾想)范滂自己來到監獄,縣令郭揖大吃一驚,連忙出迎,然後取下官印,拉著他,想跟他一起逃亡。范滂說:“我范滂死了那么禍亂就停息了,怎么敢因我自己的罪連累您呢!”張儉逃命時,艱難窘迫,東逃西跑,所到之地,人們都冒著家破人亡的危險來收容他。凡是他所經過的地方,後來被處以死刑的就有十幾家。後來他又輾轉逃命來到東萊,進入李篤家。外黃縣令毛欽率兵到李篤家搜捕,李篤對他說:“張儉逃亡,並非因為他有罪。即使張儉可以抓到,難道你就忍心拘捕他嗎?”毛欽拍拍李篤說:“蘧伯玉以獨自當君子為可恥,您怎能獨自享有仁義的美德呢?”說罷,嘆息著離開了。張儉得以免去一死。幾年之後,上祿縣長和海在朝中進言:“搜捕禁錮黨人而牽連五族,不該是一種長久不變的法令。”因此,朝廷才把黨人們自祖父以下的親屬都釋放了出來。這幾個君子的品德都是如此的高尚,東漢那時的人崇尚名聲和節操,這大概就是一個很好的明證吧?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