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游武夷山記》原文及翻譯

袁枚

原文:

凡人陸行則勞,水行則逸。然山游者,往往多陸而少水。惟武夷兩山夾溪,一小舟橫曳而上,溪河湍激,助作聲響。客或坐或臥,或偃仰,惟意所適,而奇景盡獲,洵游山者之最也。 
余宿武夷宮,下幔亭峰,登舟,語引路者曰:“此山有九曲名,倘過一曲,汝必告。”於是一曲而至玉女峰,三峰比肩,睪如①也。二曲而至鐵城障,長屏遮泄,翰音②難登。三曲而於虹橋岩,穴中庋柱拱百千,橫斜參差,不腐朽,亦不傾落。四五曲而至文公書院。六曲而至曬布崖,崖狀斬絕,如用倚天劍截石為城,壁立戍削,勢逸不可止。竊笑人逞勢,天必夭閼之。惟山則縱其橫行直刺,凌逼莽蒼,而天不怒,何耶?七曲而至天游,山愈高,徑愈仄,竹樹愈密。一樓憑空起,眾山在下,如張周官王會圖,八荒蹲伏;又如禹鑄九鼎③,罔象、夔魈④,軒豁成形。是夕月大明,三更風起,萬怪騰踔,如欲上樓。揭鍊師能詩,與談,燭跋⑤,旋即就眠。一夜魂營營⑤然,猶與煙雲往來。次早至小桃源、伏虎岩,是五夷之八曲也。聞九曲無奇,遂即自崖而返。 
嘻!余學古文者也,以文論山,武夷無直筆,故曲;無平筆,故峭;無復筆,故新;無散筆,故遒緊。不必引靈仙荒渺之事為山稱說,而即其超雋之概,自在兩戒外別豎一幟。余自念老且衰,勢不能他有所往,得到此山,請嘆觀止。而目論老,猶道余康強,勸作崆峒、峨嵋想;則不知王公貴人,不過壘拳石,浚盈畝地,尚不得朝夕遊玩。而余以一匹夫,發種種⑦矣,游遍東南山川,尚何不足於懷者?援筆記之,自幸其游,亦以自止其游也。
【注】:①睪(hào)如:高大的樣子。②翰音:此處或可釋為飛禽難越,或可因山如屏障,高飛的聲音也超越不過。③禹鑄九鼎:傳禹收九州之金,鑄九鼎以象百物。④罔象:傳說中的水怪。夔(kuí):傳說中山林中的精怪。魈:山林之怪。此處當指大鼎的形狀。⑤燭跋:蠟燭點完燃盡。⑥營營:往來盤旋貌。⑦種種:頭髮短少的樣子。喻年老。

譯文/翻譯:

凡是人在陸上行走就容易疲勞,在水上行走就比較安逸。但是對於游山的人來說,往往陸地多而水路少。只有武夷兩山中間夾著一條小溪,一條小舟搖曳著往上走,溪流湍急,發出聲響。遊客有的坐有的臥,有的躺著臉朝上,只要是自己的興致(心情)所適宜(合)的(即可),而且奇妙的景色都能看到,(這)確實是游山的人最好的去處了。
我投宿在武夷宮,走下曼亭峰,登上小舟,對帶路人說:“這座山有“九曲”的稱號,如果每經過一曲,你一定要告訴我。”於是第一曲到了玉女峰,三座山峰一樣高,就像高地。第二曲到了鐵城障,長長的屏障層疊不窮,雄厚的聲音也難傳進去。第三曲到了虹橋岩,洞穴中的木頭支柱、梁架成百上千,橫的、斜的參差不齊,既不腐朽也不掉落。第四、第五曲到了文公書院。第六曲到了曬布崖,懸崖的形狀就像刀切的,就像用倚天劍砍斷石頭作為城牆,聳立著就像刀削一般,氣勢無法抑制。我暗笑人憑藉權勢逞強,上天必定會懲罰他,只有山勢縱橫直刺雲霄,凌駕在莽蒼大地之上,而上天卻不發怒,為什麼?第七曲到了天游山,山更高,路更窄,竹林更密。一座樓閣憑空而起,眾山都在樓閣之下,就像張周官的《王會圖》,八個方位的地勢都蹲伏在它下面;又好像夏禹鑄就的九鼎,呈現出罔象、夔魈,軒豁(三座大鼎)的形狀。這天晚上月光明朗,三更天大風颳起,各種怪音喧囂,就像要上樓來。揭鍊師擅長詩文和談論,蠟燭燃盡,隨即就入睡了。我一夜魂魄不安,仍然想起煙雲景色。第二天早晨到了小桃源、伏虎岩,這是武夷山的第八曲。聽說第九曲沒有什麼出奇的景色,於是從山崖下返回。
啊!我是學古文的人,用文章談論山水:武夷山就像文章沒有直筆,所以曲折;沒有平筆,所以陡峭;沒有重筆,所以新奇;沒有散筆,所以緊湊。不必引用神仙荒渺之類的事,來稱道這座山,它的超逸雋秀的氣概,在兩界(天地)之外獨樹一幟。我想到我年老衰弱了,勢必(就情形看)不能到別的山遊覽了,能夠到達這座山,就嘆為觀止了。但是見到我的人說我依然健康強壯,勸我到崆峒、峨眉等山遊覽。他們不知道王公貴人,不過堆積些拳頭大的石塊,遊玩一畝大的池塘,還不能每天都能夠遊玩;而我作為一個平民,頭髮斑白了,游遍了東南地區的山川,還有什麼不知足的呢?揮筆記下來,慶幸自己能夠出遊,也將要停止以後的出遊。
袁枚《游武夷山記》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袁枚《游武夷山記》原文及翻譯0
袁枚《游武夷山記》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