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崔浩傳》原文及翻譯

魏書

原文:

崔浩,字伯淵,清河人也。少好文學,玄象陰陽,百家之言,無不關綜,時人莫及。太祖以其工書,常置左右。太祖季年威嚴頗峻宮省左右多以微過得罪莫不逃隱造獨恭勤不怠或終目不歸。不為窮通改節,皆此類也。 
太宗初,拜博士祭酒,賜爵武城子。太宗好陰陽術數,聞浩說《易》及《洪範》五行,善之,因命浩參觀天文,考定疑惑。 
神瑞二年,秋谷不登,太史令王亮、蘇垣因華陰公主等言讖書國家當治鄴,勸太宗遷都。浩與特進周澹言於太宗曰:“今國家遷都於鄴,可救今年之飢,非長久之策也。東州之人,常謂國家居廣漠之地,民畜無算,號稱牛毛之眾。今留守舊部,分家南徙,恐不滿諸州之地。蠕蠕①必提挈而來,雲中、平城則有危殆之慮。今居北方,假令山東有變,輕騎南出,耀威桑梓之中,誰知多少?百姓見之,望塵震服。此是國家威制諸夏之長策也。至春草生,乳酪將出,兼有菜果,足接來秋。若得中熟,事則濟矣。”太宗深然之,曰:“唯此二人,與朕意同。” 
劉裕死,太宗欲取洛陽。浩曰:“陛下不以劉裕③起,納其使貢,裕亦敬事陛下。不幸今死,乘喪伐之,雖得之不令。《春秋》:晉士丐帥師侵齊,聞齊侯卒,乃還。君子大其不伐喪,以為恩足以感孝子,義足以動諸侯。今宜遣人弔祭,存其孤弱,恤其凶災,令德之事也。”不從浩言。 
世祖即位,左右忌浩正直,共排毀之。真君十一年六月誅浩。 
(選自《魏書》有刪節) 
[注]①讖書:預言吉凶的帶有隱語性質的書。②蠕蠕:即柔然,公元四世紀後期至六世紀中葉,在蒙古草原上繼匈奴、鮮卑等之後崛起的部落。③欻:突然。 

譯文/翻譯:

崔浩字伯淵,清河人。從小愛好文學,對於天文、陰陽和諸子百家的著作,也無不涉獵,當時沒人能和他相比。太祖因為他擅長書法,常把他安排在自己的身邊。太祖晚年,用法嚴峻,內廷許多親近的人,因細小的過失而受到懲處,沒有人不逃避躲藏,只有崔浩恭謹勤勉不懈怠,有時整日不回家。崔浩就是這樣,不因仕途的阻滯或順利而改變自己。 
太宗初年,被授官博士祭酒,賜爵武城子。太宗喜歡天文地理及八卦,聽說崔浩講解易經以及洪範五行學說,就對他很好,於是命崔浩觀察星相,考查推定疑難異象。 
神瑞二年,秋糧歉收,太史令王亮、蘇垣通過華陰公主等進言說依據讖書國家應當建都鄴城,勸太宗遷都。崔浩與特進周澹對太宗說:“現在國家遷都到鄴城,可救今年的饑荒,不是長久之計。東部州郡的人,常以為國家處於遼闊大漠之地,人畜不計其數,多如牛毛。現在留守舊都,又分部分人畜南遷,恐怕不能遍布各州的土地。屈丐、蠕蠕必定相約來犯,雲中、平城就有危險。現在處於北方,假使太行山以東有變亂,輕騎南下出擊,在他們的家鄉展現武威,誰知道有多少兵馬?百姓望塵而服。這是國家以威力制服中原的良策。到春天草長,乳酪產出,加上蔬菜果類,足以接濟到來年秋天,假如獲得中等收成,問題就解決了。”太宗認為他們說的非常正確,說:“只有這二人與我意見相同。” 
劉裕死後,太宗想奪取洛陽。崔浩說:“陛下不因為劉裕突然發跡,接受他的使臣帶來的貢品,劉裕也恭敬地侍奉陛下。現在劉裕不幸去世,我們趁人家遭遇喪事而攻打他們,即使得手了也是不好的。《春秋》上說:晉國的士丐率領軍隊攻打齊國,聽說齊侯去世,就班師回國了。君子重視的是,不乘敵國喪亂的機會去進攻,認為恩德足以使孝子心服,道義足以使諸侯感動。現在應該派人前去弔唁祭奠,保全他孤苦羸弱的兒女,體恤他的不幸災難,這是展示美德的作為呀。”太宗沒有聽從。 
世祖即位以後,世祖身邊的人都嫉妒崔浩正直,一起排擠詆毀他。真君十一年六月終於誅殺了崔浩。
《魏書·崔浩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魏書·崔浩傳》原文及翻譯0
《魏書·崔浩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