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李石傳》原文及翻譯

新唐書

原文:

李石,字中玉。元和中,擢進士第,辟李聽幕府,從歷四鎮,有材略,為吏精明。聽每征伐,必留石主後務。大和中為行軍司馬聽以兵北渡河令石入奏點對華敏文宗異之石器雄遠當軸秉權亡所撓。方是時,宦寺氣盛,陵暴朝廷,每對延英,而仇士良等往往斥訓①以折大臣,石徐謂曰:“亂京師者訓、注也,然其進,孰為之先?”士良等恧②縮不得對,氣益奪,晉紳賴以為強。於時大臣新族死,歲苦寒,外情不安。帝曰:“人心未舒何也?”石曰:“刑殺太甚,則致陰診。比鄭注多募鳳翔兵,至今誅索不已,臣恐緣以生變,請下詔尉安之。”帝曰:“善。”帝嘗顧鄭覃曰:“覃老矣,當無妄,試諭我猶漢何等主?”覃曰:“陛下文、宣主也。”帝曰:“渠敢望是!”石欲強帝志使不怠,因曰:“陛下之問而覃之對,臣皆以為非。顏回匹夫耳,自比於舜。陛下有四海,春秋富,當觀得失於前,日引月長,以齊堯、舜,奈何比文、宣而又自以為不及?惟陛下開肆厥志,不以文、宣自安,則大業濟矣。”俄進中書侍郎。石用韓益判度支案,以贓敗。石曰:“臣本以益知財利,不保其貪。”帝曰:“宰相任人,知則用,過則棄,謂之至公。它宰相所用,強蔽其過,此其私也。”三年正月,將朝,騎至親仁里,狙盜發,射石傷,馬逸,盜邀斫之坊門,絕馬尾,乃得脫。天子駭愣,遣使者慰撫,賜良藥。石因臥家固辭位,有詔以中書侍郎平章事為荊南節度使。石起為相,以身徇國,不恤近幸,張權綱,欲強王室,收威柄。而仇士良疾之,將加害,帝知其然,而未為之,遂罷去。遣日,給貴都闕,士人恨憤。石讓中書侍郎,換檢校兵部尚書,它不聽。卒,年六十二,贈尚書右僕射。(摘編自《新唐書·李石傳》)
[注]①訓:即李訓,前宰相,“甘露事件”中被誅。②恧:(nǜ)慚愧。

譯文/翻譯:

李石,字中玉,元和年間,考中進士科,被徵用到李聽幕府中任職,跟隨李聽歷任四鎮,富於才幹謀略,作為屬吏任職精明。李聽每次征伐,總是留下李石掌管留後事務。大和年間,(李石)任行軍司馬。李聽率兵北渡黃河,命李石入朝奏事,李石應答言辭華麗機敏,很受文宗讚賞。李石氣度遠大,對於當政權要無所屈從。當時,宦官氣焰很盛,壓迫朝廷,每當在延英殿皇帝面前奏事答對時,而仇士良等人常常指責李訓之事以此來震懾大臣,李石不緊不慢地對他們說:“禍亂京城的確是李訓、鄭注,然而他們被進用,是誰最先引薦他們的?”仇士良等人慚愧畏縮不能回答,氣焰略有收斂,士大夫因此得以抬頭。當時大臣剛遭族誅,氣候嚴寒,世間人心不安。皇帝問:“人心不安是什麼原因呢?”李石回答說:“刑殺太多,就會導致陰冷不祥之氣。先前鄭注大量招募鳳翔士兵,至今對他們誅殺搜尋不止,臣擔心由此產生變亂,請求下詔安慰他們。”皇帝說:“好。”皇帝曾對鄭覃說:“鄭覃老成持重,自然不會欺妄我,試著比喻我與漢代哪位君主相同?”鄭覃回答說:“陛下是文帝、宣帝那樣的君主。”皇帝說:“(我)怎敢奢望比得上他們!”李石想增強皇帝的信心使他不要懈怠,就趁機說:“陛下的提問及鄭覃的回答,臣認為都不對。顏回不過是一介匹夫,還要自比於帝舜。陛下擁有天下,年富力強,應當考慮前人的得失,日日進步,以追上堯、舜那樣的聖主,為什麼要與文帝、宣帝相比而還自以為不及呢?希望陛下建立遠大志向,不要以能比上文帝、宣帝而心安理得,那么大業就能成功了。”不久升任中書侍郎。李石任用韓益兼管度支事務,(韓益)因貪贓而身敗。李石說:“臣原是因為韓益懂得財物貨利(理財),不能保證他不貪贓。”皇帝說:“宰相任用人,了解他就任用,有過失就罷免,這就叫至公。其他宰相任用人,極力掩蓋被任用者的過失,這是出於私心啊。”三年正月,李石準備上朝,騎馬來到親仁里,刺客突然衝出,射傷李石,馬逃奔,盜賊在坊門處揮刀阻截,砍斷了馬尾,李石才得以脫身。天子震驚,派使者前去慰問安撫,賜給良藥。李石為此躺在家中堅決請求辭官,下詔命他以中書侍郎平章事任荊南節度使。李石被起用任相,他以身報國,不顧念近臣寵幸,伸張朝廷法度,試圖增強王室,收回權力。但仇士良嫉恨他,準備加害,皇帝知道內情,卻無可奈何,於是罷免了他的宰相職務。赴任之時,皇帝宴請賞賜一概沒有,士人們憤恨不平。李石辭讓了中書侍郎,改換成檢校兵部尚書,提出的其他要求皇帝沒有接受。去世,終年六十二歲,追贈尚書右僕射。
《後唐書·李石傳》《新唐書·李石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新唐書·李石傳》原文及翻譯0
《新唐書·李石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