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倉慈傳》原文及翻譯

三國志

原文:

倉慈字孝仁,淮南人也。始為郡吏。建安中,太祖開募屯田於淮南,以慈為綏集都尉。黃初未,為長安令,清約有方,吏民畏而愛之。太和中,遷敦煌太守。郡在西陲,以喪亂隔絕。曠無太守二十歲,大姓雄張,遂以為俗。前太守尹奉等,循故而已,無所匡革。慈到,抑挫豪右,撫恤貧羸,甚得其理。舊大族田地有餘,而小民無立錐之土,慈皆隨口割賦,稍稍使畢其本直。先是屬誠獄訟,縣不能決,多集治下,慈躬往省閱,料簡輕重,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一歲決刑曾不滿十人。又常日西域雜胡欲來貢獻,而諸豪族多逆斷絕;既與貿遷,欺詐侮易,多不得分明。胡常怨望,皆勞之。欲詣洛者,為封過所,欲從郡還者,官為平取,輒以府見物與共交市,使吏民護送道路,由是民夷翕然稱其德惠。數年卒官,吏民悲感如喪親戚,圖畫其形,思其遺像。及西域諸胡聞慈死,悉共會聚於戊己校尉及長吏治下發哀,或有以刀畫面,以明血誠,又為立祠,遙共祠之。
(選自《三國志》)

譯文/翻譯:

倉慈字孝仁,淮南人氏。起初做郡中小吏。建安年間,太祖在淮南招募士卒屯田,任命倉慈為綏集都尉。黃初末年,任長安縣令,清正簡約{艮有原則,官吏百姓都敬畏、愛戴他。太和年間,升任敦煌太守。敦煌郡在西部邊陲,因為戰亂(與內地)隔絕。空缺太守達二十年,大家豪族稱霸一方,(相沿襲)成為習俗。以前的太守尹奉等,遵循舊法敷衍而已,沒有改革整頓。倉慈到任後,抑制豪族,撫恤貧弱百姓,非常合平民心。以前的大族田地有剩餘,而弱小百姓卻無立錐之地,倉慈就都按口田徵收賦稅,讓賦稅徵收漸漸合乎法令。開始屬城的案件多而雜,懸著沒有解決,都集中到郡城。倉慈親自下去審閱案卷,衡量輕重,只要不是死刑,都只處以鞭杖刑罰就放了,曾經一年之中判處死刑的還不到十人。平時西域各族胡人來進貢禮品,可豪族大都拒絕,不與之往來;即使與他們互相貿易,也是欺詐侮辱,大多得不到公正。胡人常常不滿,倉慈都一一慰勞他們。(胡人)有到洛陽去的,為他們辦好沿路的文書,有要從郡城回家的,官府按公平的價格收取(他們的貨物),用現成的東西同他們交易,讓官吏百姓護送他們上路,從此老百姓都交口稱讚他的德行恩惠。幾年後他死在任上,官吏百姓就像死了親人一樣地悲痛,為他畫像,寄託哀思。西域各族胡人聽到倉慈的死訊後,全都聚集到戊己校尉和郡中官吏的治下致哀,有人用刀劃破自己的臉,以表血誠,又為他建立祠堂,遙遠地祭奠他。 
《三國志·倉慈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三國志·倉慈傳》原文及翻譯0
《三國志·倉慈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