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宣王見顏斶》原文及翻譯

戰國策

原文:

齊宣王見顏斶①,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悅。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對曰:“夫斶前為慕勢,王前為趨士。與使斶為趨勢,不如使王為趨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貴乎?士貴乎?”對曰:“士貴耳,王者不貴。”宣王默然不悅。 
左右皆曰:“大王據千乘之地,天下之士,仁義皆來役處,東西南北,莫敢不服。今夫士之高者,乃稱匹夫,徒步而處農畝。士之賤也,亦甚矣!” 
斶對曰:“不然。斶聞古大禹之時,諸侯萬國。何則?德厚之道,得貴士之 力也。及湯之時,諸侯三千。當今之世,南面稱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觀之,非得失之策歟?是故《易傳》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實,以喜其為名者,必以驕奢為行。倨慢驕奢,則凶從之。是以君王無羞亟問,不愧下學。是故成其道德而揚功名於後世者,堯、舜、禹、湯、周文王是也。夫上見其源,下通其流,至聖明 學,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稱孤、寡,是其賤必本歟!’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賤下位也,侯王以自謂,豈非下人而尊貴士歟?夫堯傳舜,舜傳禹,周成王任周公 旦,而世世稱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貴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聞君子之言。願請受為弟子。”顏斶辭去曰:“夫玉生於山,制則破焉,非弗寶貴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制言者王也,盡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備矣,願得賜歸。”則再拜而辭去也。(取材於《戰國策•齊策四》) 
【注】①斶:讀chù。顏斶,齊國隱士。 

譯文/翻譯:

齊宣王 召見顏斶,說:“顏斶上前來!”顏斶也說:“大王上前來!”宣王很不高興。左右近臣說:“大王是人君,顏斶(你)是人臣。大王說‘顏斶上前來’,(你)也說‘大王上前來’,(這樣)可以嗎?”顏斶回答說:“我上前是趨炎附勢,大王上前是禮賢下士。與其讓我趨炎附勢,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宣王生氣地變了臉色說:“王尊貴,還是士尊貴?”(顏斶)回答說:“士尊貴,王不尊貴。”宣王不說話,很不高興。 
左右近臣說:“大王擁有千乘大國的土地,天下的士人,仁義者都來到齊國,甘心為大王服務,四方諸侯沒有誰敢不服從(大王)。現在士人中那些高尚的人,也就被稱作匹夫,(以)平民(身份)居住在鄉間(而已)。士人這樣xia6*賤呀,也真是夠可以了。” 
顏斶回答說:“不對。我聽說上古大禹之時,諸侯國有上萬個。什麼原因呢?(他們治國)賢能的原因,是得力於重用士人。到了商湯 時代,諸侯(尚存)三千。到了現在,面向南方稱王的,才二十四位(諸侯)。由此看來,(難道)不是(由於)政策的得失(造成的)嗎?因此《易傳》不是說嗎:‘在統治地位,(卻)沒有那種實際的(才德),喜歡(追求)那種虛名的(人),必然用傲慢奢侈(的舉動)行事。傲慢奢侈,那么災禍就會隨之而來。因此君主不以多次向別人請教為羞恥,不以向地位低微的人學習為愧疚。以此成就他的道德,在後世揚名立功的,堯、舜、禹、湯、周文王(都)是這樣的人。(若能)向上看清事物的本源,向下通曉事物的流變,至聖者懂得(該)學些什麼,(那還會)有什麼不吉祥的事情呢?老子說:‘雖然貴,一定以賤為根本;雖然高,一定以下為基礎。因此諸侯君主自稱為孤、寡,這大概是(因為他們懂得)賤一定是(貴的)根本(的道理)吧。’(他們)並不是那種孤寡的人,(孤寡是指)生活困窘、地位卑微,諸侯君主(卻)用(這些稱呼)自稱,難道不是(謙居於)別人之下,把士人看得很尊貴(的做法)嗎?堯傳位給舜,舜傳位給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 ,世世代代稱(他們是)賢明的君主,這是因為(他們)明白士人是可貴的。” 
宣王說:“唉呀!君子怎么能侮慢呢,我是自找不痛快呀!到現在(我才)聽到了君子的高論。希望您收下(我)做學生。”顏斶辭謝,(要)離開,說:“玉生在山中,(一經)雕琢就破壞(本色)了,不是(經過雕琢就)不寶貴了,但是那璞玉(就)不(再有本真的)完美了。士人生在偏僻鄉野,(一經)推舉選拔就享有祿位了,不是(享有祿位就)不尊貴顯達了,但是(他的)身體和精神(就)不(再)完整獨立。發號施令的是大王,竭盡忠心直言進諫的是顏斶。(我)闡述主要的意見已經很詳盡了,希望您能允許我回去。”於是(顏斶)行再拜禮辭謝離去。 
人不用學習而有的能力,是本能;不用思考而知道的事情,是自身的意識。小孩子沒有不知道愛自己的父母的,等到他長大,沒有不知道尊敬自己的兄長的。愛父母,是仁;尊敬兄長,是義。(有了仁義,)無需別的,也能通達天下的道理。
《齊宣王見顏斶》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齊宣王見顏斶》原文及翻譯0
《齊宣王見顏斶》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