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王舉正傳》原文及翻譯

宋史

原文:

王舉正,字伯仲,幼嗜學,厚重寡言。以蔭補秘書省校書郎。進士及第,授知伊闕,歷官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真宗實錄》院檢討、國史編修官。三遷尚書度支員外郎、直集賢院,修《三朝寶訓》,同修起居注,擢知制誥。拜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既入謝,仁宗曰:“卿恬於進取,未嘗乾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遷給事中。御史台舉李徽之為御史,舉正友婿也,格不行。徽之訟曰:“舉正妻悍不能制,如謀國何?”歐陽修等亦論舉正懦默不任事,舉正亦自求去,遂以資政殿學士、尚書禮部侍郎知許州。光化軍叛卒轉寇傍境,而州兵有謀起為應者,舉正潛捕首惡者斬之。徙知應天府,累遷左丞。皇佑初,拜御史中丞,乃奏張堯佐庸人緣妃家一日領四使使賢士大夫無所勸不報舉正因留班廷諍乃奪宣徽景靈二使又曰:“先朝用人,雖守邊累年者,官止遙郡刺史。今所用未盡得人,而剋期待遷,使後有功者何所勸耶?且轉運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賴焉。命甫下而數更,不終歲而再易,恩澤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職此故也。”御史唐介坐言事貶春州,舉正力言之,介得徙英州。居半歲,堯佐復為宣徽使。家居凡七上疏。及狄青為樞密使,又言青出兵伍不可為執政,力爭不能奪,因請解言職。帝稱其得風憲體,遣賜就第,賜白金三百兩,除觀文殿學士、禮部尚書、知河南府,入兼翰林侍讀學士。每進讀及前代治亂之際,必再三諷諭。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贈太子太保,謚安簡,賜黃金百兩。文章雅厚如其為人,有《平山集》、《中書制集》、《內制集》五十卷。

譯文/翻譯:

王舉正字伯仲,自幼酷愛學習,敦厚穩重而沉默寡言。因父親的恩蔭補為秘書校書郎。考中進士後,授予伊闕知縣之職,歷任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真宗實錄》院檢討、國史編修官。三次升職為尚書度支員外郎、在集賢院當值,編修《三朝寶訓》,同時編修起居注,被提拔為知制誥。授為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王舉正)入宮謝恩以後,仁宗說:“你不在意升官,從未因私事向朝廷請求,因此破格任用你。”升為給事中,御史台推薦李徽之為御史,(李徽之)是王舉正的連襟,(王舉正)認為他不適合而不予通過。李徽之爭辯說:“王舉正妻子蠻橫,他不能約束,如何謀劃國事?”歐陽修等也議論他懦弱寡言,不能擔任大事,王舉正也自行請求離京,於是以資政殿學士、尚書禮部侍郎的身份任許州知州。光化軍叛亂士兵到處侵擾鄰近州境,而本州士兵有陰謀起事回響的,王舉正暗中逮捕罪魁禍首並斬殺。(王舉正)調任應天府知府,逐漸升遷為左丞。皇祐初年,任御史中丞,上奏說:“張堯佐是平庸的人,因為皇妃的關係,一天之內被任命為四個地方的轉運使,使賢士大無法獲得鼓勵。”沒有得到回覆,王舉正於是留在班列當廷諫諍。於是削奪張董堯佐宣徽、景靈二使的職務。又說:“先朝用人,即使是鎮守邊境多年的,官職只到偏遠州的知州。現在所任用的並不都是得力的人,然而限期等待升遷,那么,以後對有功的人用什麼鼓勵呢?而且轉運使考察官吏是否有能力,百姓的喜樂憂慮都依賴他。任命剛剛下達,就多次更改,不到一年就兩次改變,恩澤之所以未能宣揚,民生疾苦之所以未能消除,主要是這個原因。”御史唐介因為上書進諫被貶官到春州,王舉正竭力為他進言,唐介才能夠調任到英州。過了半年,張堯佐重新擔任宣徽轉運使。(王舉正)閒居在家裡總共七次上了奏疏。等到狄青為樞密使時,(王舉正)又上說狄青出身軍隊不能擔任宰相,極力爭辯而未能改變,因而請求解除諫官職責。皇帝稱讚他得到了諫爭之職的根本,派人到他府第賞賜授觀文殿學士、禮部尚書、河南府知府,入朝兼翰林侍讀學士。每次進宮侍讀涉及前朝治亂之時,必定再三委婉勸說。以太子少傅退休。去世,贈官太子太保,諡號安簡,賞賜黃金百兩。(王舉正)文章典雅純厚如同他的為人,有《平山集》《中書制集》《內制集》五十卷。
《宋史·王舉正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宋史·王舉正傳》原文及翻譯0
《宋史·王舉正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