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李化龍傳》原文及翻譯

明史

原文:

李化龍,字于田,長垣人。萬曆二年進士,除嵩縣知縣。年甫二十,胥吏易之。化龍陰察其奸,悉召置之法,縣中大治。二十七年三月,化龍起故官,總督湖廣、川、貴軍務兼巡撫四川,討播州叛臣楊應龍。應龍性猜狠嗜殺數從徵調恃功驕蹇知川兵脆弱陰有據蜀志間出剽州縣化龍至成都徵兵未至亦謬為好語縻之帝聞綦江破,大怒。賜化龍劍,假便宜討賊。諸軍大集,化龍先檄水西兵三萬守貴州,斷招苗路,乃移重慶,大誓文武。明年二月分八道進兵,川師四路,黔師三路,楚師一路分兩翼,化龍自將中軍策應。應龍以勁兵二萬屬其子,比抗諸路兵,皆大敗,應龍頓足嘆日“吾不用時泰計,今死矣!”六月,劉鋌破土、月二城,應龍窘,與二妾俱縊。詔磔應龍屍並子朝棟於市。化龍初聞父喪,以金革起復,至是乞歸終制。三十一年四月,起工部右侍郎,總理河道,與淮、揚巡撫李三才奏開淤河,由直河入洳口抵夏鎮二百六十里,避黃河呂梁之險。再以憂去,未代。敘前平播功,晉兵部尚書,加少保,蔭一子世錦衣指揮使。三十五年夏,起戎政尚書。化龍以京營根本,奏陳十一濫、十二苦、十九宜,皆置不理。兵部自二十七年後,左、右侍郎皆空署。未幾,尚書蕭大亨亦致仕,化龍掌部事。三十七年正月,京師訛言寇至,民爭避匿,邊民逃入都門者亦數萬。輔臣言兵部尚書惟一人,何以應猝變,帝亦不報。遼戰士二萬餘皆老弱,而稅監高淮肆虐,遼人切齒。化龍請停稅課且增兵萬人,又條上兵食款戰之策,帝皆不報。卒官,年七十。謚襄毅,贈少師,加贈太師。 
(節選自《明史•李化龍傳》,有刪改)

譯文/翻譯:

李化龍,字于田,是長垣人。萬曆二年進士,授職嵩縣知縣。年齡剛二十,胥吏很輕視他。李化龍暗中訪察到他們所做的壞事,將他們召來全部法辦,(從此)縣裡治理得非常好。萬曆二十七年三月,李化龍被起用為原官,總督湖廣、川、貴軍務兼巡撫四川,征討播州叛臣楊應龍。楊應龍性格猜忌、兇狠、嗜殺,數次跟從徵集調遣人員物資,憑藉功勞驕恣傲慢。知道川兵力量不足,暗中有占據蜀地的打算,秘密出去剽掠州縣。李化龍到成都,征討的軍隊卻未到,他就假意與楊應龍好言好語,以牽制楊應龍。皇帝聽到綦江被攻破的訊息,大怒。賜給李化龍尚方寶劍,為他征討叛賊提供方便。各軍大規模集結,李化龍先令水西兵三萬守住貴州,截斷楊應龍徵召苗人的道路,之後他移兵重慶,大會文武官兵。第二年二月分兵八路進攻,川兵分四路,貴州兵分三路,湖廣兵一路分為兩翼,李化龍親自率領中軍策應。楊應龍以勁旅二萬交給他的兒子,等到抗擊諸路官軍,都大敗,楊應龍跺腳嘆息說:“我不用孫時泰的計策,今天死定了!”六月,劉鋌攻破土、月二城,楊應龍走投無路,與二妾都上吊自盡。皇上下詔將楊應龍的屍體和他兒子朝棟在市中肢解。李化龍起初聽到父親去世的訊息,準備赴喪,但因軍務需要被起用,到這時乞求回家守喪。萬曆三十一年四月,被任命為工部右侍郎,總管黃河水道,他與淮、揚巡撫李三才奏請開通淤塞的黃河,由直河入洳口抵達夏鎮二百六十里,避開黃河呂梁險峻地帶。因為母親去世再次離職,沒有人代替他。朝廷品評他從前平定播州的功勞,晉升為兵部尚書,加少保官,庇蔭一個兒子世襲錦衣指揮使的職位。萬曆三十五年夏天,被起用為戎政尚書。李化龍認為京營是根本所在,上奏陳述有十一濫、十二苦、十九件宜做之事,都被朝廷置之不理。兵部從萬曆二十七年後,左、右侍郎都是虛設。沒有多久,尚書蕭大亨也退休了,由李化龍掌管部里之事。三十七年正月,京師訛傳盜匪將到,老百姓爭著逃避,邊塞百姓逃入都城的也有數萬人。輔臣說兵部尚書只有一個人,拿什麼應付突然的變化,皇上也沒有回覆。遼地戰士二萬多人都是老弱之人,而稅監高淮can6*暴,遼人恨得咬牙切齒。李化龍請求停止收稅、增加兵士數萬人,又分條上奏兵士糧食、和議、戰鬥之策,皇上都沒有回覆。李化龍死在官任上,終年七十歲。諡號襄毅,贈少師,加贈太師。
《明史·李化龍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明史·李化龍傳》原文及翻譯0
《明史·李化龍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