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李峴傳》原文及翻譯

舊唐書

原文:

李峴,樂善下士,少有吏乾。以門蔭入仕,累遷高陵令,政術知名。改京兆府尹,所在皆著聲績。天寶十三載連雨六十餘日宰臣楊國忠惡其不附己以雨災歸咎京兆尹乃出為長沙郡太守且京師米麥踴貴百姓謠日欲得米粟賤無過追李峴其為政得人心如此。乾元二年,與呂袒、李揆、第五琦同拜相。峴位望稍高,軍國大事,諸公莫敢言,皆獨決於峴。初,李輔國判行軍司馬,每日於銀台門決天下事,須處分,便稱制敕。禁中符印,悉佩之出入。及峴為相,叩頭論輔國專權亂國,上悟,賞峴正直,事並變革。
代宗即位,征峴為荊南節度。屬鑾輿幸陝,峴由商山路赴行在。既還京師,拜峴為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故事,宰臣不於政事堂邀客,時海內多務,宰相元載等見中官傳詔命至中書者,引之升政事堂,仍置榻待之;峴為宰相,令去其榻。奏請常參官各舉堪任諫官、憲官者,不限人數。
初收東京,受偽官陳希烈已下數百人,崔器希旨深刻,奏皆處死;上意亦欲懲勸天下,欲從器議。時峴為三司使,執之曰:“夫事有首從,情有輕重,若一概處死,恐非陛下含弘之義,又失國家惟新之典。昔者明王用刑,殲厥渠魁,脅從罔理。況河北殘寇未平,官吏多陷,苟容漏網,適開自新之路。若盡行誅,是堅叛逆之黨,誰人更圖效順?困獸猶鬥,況數萬人乎!”崔器、呂袒,皆守文之吏,不識大體,殊無變通。廷議數日,方從峴奏,全活甚眾。競為中官所擠,罷知政事。永泰二年七月以疾終,時年五十八。(節選自《舊唐書·李峴傳》)

譯文/翻譯:

李峴,樂於交結地位低下的賢士,年少時就有治理才幹。依靠祖上功勳入仕,多次升任高陵令,以處理政務有方而知名。改任京兆尹,所任各職政績顯著。天寶十三年,陰雨連綿六十餘天,宰相楊國忠憎恨他不肯依附自己,把大雨造成的災害歸咎於京兆尹,因此出任長沙郡太守。當時京師米麥價格昂貴,百姓唱民謠道:“想使米粟賤,莫過追李峴。”他理政時就是如此深得人心。乾元二年,與呂諲、李揆、第五琦同時拜任宰相。李峴的地位聲望頗高,軍國大事,諸公不敢表態,全由李峴獨自裁決。起初,李輔國判行軍司馬,每天在銀台門處理天下政事,需要決定時,就稱是皇上頒下的詔令。宮中的符印,進出都佩帶在身上。等到李峴任宰相,叩頭上論李輔國專權亂國,皇上感悟,賞識李峴的正直,這些事情都被革除。
代宗即位,徵用李峴任荊南節度使。時逢皇上前往陝州,李峴路經商山奔赴皇帝外出停駐的地方。回到京師後,拜任李峴為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按照先例,宰相不在政事堂接待賓客,當時天下多事,宰相元載等見宦官傳達詔命來到中書省,就領他們進入政事堂,並設定榻床接待;李峴任宰相後,命令撤去榻床。上奏請求常參官分別舉薦能夠勝任諫官、憲官的人才,人數不限。
剛收復京師時,討論如何處置接受叛賊官職的陳希烈以下數百人,崔器逢迎旨意嚴峻苛刻,上奏全部處死;皇上也打算以此懲戒天下,想要聽從崔器的建議。當時李峴任三司使,堅持說:“凡事有首惡有脅從,罪行有輕有重,如果不加區分全都處死,恐怕有違陛下寬宏大量的深義,也不符合國家允許改過自新的法典。古時賢明的君王施用刑法,只是殺掉他們首惡,脅從不問。何況現在黃河以北地區的殘敵尚未平定,許多官吏身陷賊中,如果寬大處理免除死罪,正如開啟悔過自新的道路。如果全部處死,就是堅定叛逆黨羽的決心,誰還會改過自新來歸順國家呢?困獸猶鬥,何況數萬人呢!”崔器、呂諲,都是死守條文的官吏,不明大體,一點都不知變通。朝廷爭議了數天,才聽從了李峴的奏請,保全了許多人的性命。最後因受到宦官的排擠,免去知政事。永泰二年七月因病去世,時年五十八歲。
《舊唐書·李峴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舊唐書·李峴傳》原文及翻譯0
《舊唐書·李峴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