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黃瓊傳》原文及翻譯
後漢書
原文:
黃瓊字世英,江夏安陸人。瓊初以父任為太子舍人,辭病不就。遭父憂,服闋,五府俱辟,連年不應。永建中,公卿多薦瓊者,於是與會稽賀純、廣漢楊厚俱公車征。瓊至綸氏,稱疾不進。有司劾不敬,詔下縣以禮慰遣,遂不得已。先是,徵聘處士多不稱望,李固素慕於瓊,乃以書逆遺之曰:“聞已度伊、洛,近在萬歲亭,將順王命乎?蓋君子謂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傳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間’。蓋聖賢居身之所珍也。誠遂欲枕山棲谷,擬亦巢、由,斯則可矣;若當輔政濟民,今其時也。自生民以來,善政少而亂俗多,必待堯舜之君,此為志士終無時矣。自頃徵聘之士,其功業皆無所采,是故俗論皆言處士純盜虛聲。願先生弘此遠謨,令眾人嘆服,一雪此言耳。”瓊至,即拜議郎,稍遷尚書僕射。
初,瓊隨父在台閣,習見故事。及後居職,達練官曹,爭議朝堂,莫能抗奪。時連有災異,瓊上疏順帝曰:“陛下宜開石室,案《河》、《洛》,外命史官,悉條上永建以前至漢初災異,與永建以後訖於今日,孰為多少。又使近臣儒者參考政事,數見公卿,察問得失。諸無功德者,宜皆斥黜。伏見處士巴郡黃錯、漢陽任棠,年皆耆耋,有作者七人之志①。宜更見引致,助崇大化。”於是有詔公車征錯等。
三年,大旱。瓊復上疏曰:“昔魯僖遇旱,以六事自讓,躬節儉,閉女謁,放讒佞者十三人,誅稅民受貨者九人,退舍南郊,天立大雨。今亦宜顧省政事,有所損闕,務存質儉,以易民聽。尚方御府,息除煩費。明敕近臣,使遵法度,如有不移,示以好惡。數見公卿,引納儒士,訪以政化,使陳得失。若改敝從善,擇用嘉謀,則災消福至矣。”書奏,引見德陽殿,使中常侍以瓊奏書屬主者施行。
(節選自《後漢書》,有刪改)
【注】①作者七人:語出《論語》,指七位避世的隱者。
譯文/翻譯:
黃瓊字世英,江夏郡安陸縣人。黃瓊最初因父親的關係而任太子舍人,他以有病為由沒有就任。父親去世,他守孝期滿,五官署連年召請他為官,他都沒有答應。永建年間,公卿都向朝廷推薦他,於是他和會稽郡的賀純、廣漢郡的楊厚一起都以公車徵召進京。黃瓊走到綸氏,又稱病不再前進。有有官吏彈劾他對朝廷不敬,又有詔書到縣裡要求按禮節寬慰他並將他遣送至京城(或予以遣送),這才沒有停止(上路)。這以前,朝廷召請的處士多名不符實,李固平日對黃瓊就很欽佩,這時便寫信迎接他說:“聽說你已經渡過伊水和洛水,接近萬歲亭,是不是很快就能任官服從王命呢?君子有言:伯夷太偏執,柳下惠太不恭敬,所以傳書中說‘不做伯夷也不學柳下惠,折中而不偏激’。這可是聖賢處世立身所珍視的。如果確實想一輩子睡在深山住在深谷,追蹤巢父、許由,這也就罷了;如果還有心參政救助百姓的話,現在正是時候。自古以來,清明的政治少而壞風俗多,一定要等到堯、舜出世,那這對於志士來說恐怕根本就沒有機會了。從近來國家召請的人士看,他們的功業都沒有什麼可稱道的,所以一般人就認為所謂處士純粹是一幫欺世盜名之徒。希望先生能有深遠的謀略,作出令眾人嘆服的成績,為處士洗雪惡名。”黃瓊到京,當即被任命為議郎,稍後又改任尚書僕射。
當初,黃瓊跟隨父親在官府,了解官府辦公的準則與慣例。等到他居位任職,便對官府運作駕輕就熟,在朝堂上議政爭論時,沒有人能夠駁倒改變他的觀點。當時連著出現災異,黃瓊便上書順帝說:“皇上應該打開石室,研讀《河》和《洛》,同時命令史官整理史料,將皇上登位以前直至漢初所有災異,與登位以來直到現在的災異情況,一一登錄上報,看看各個時期災異發生的多少。並讓近臣和儒生結合時政提出意見,經常引見公卿共議,檢查政務得失。那些沒有功績德行的官僚應一律罷免。我看巴郡的黃錯、漢陽的任棠,年歲在ba6*九十歲,都是有名的隱逸高士。宜於引薦招納,從而使其輔助陛下,實現大治理想。”於是下詔書徵召黃錯等人。
永建三年,大旱。黃瓊又上書條陳政見,說:“當年魯僖公遇到了大旱災,就從六個方面自我檢查,躬行節儉,禁止女子乾求請託,流放讒侫小人十三名,嚴懲搜刮百姓、貪污受賄的九個人,自己宿於南郊,老天立刻降下大雨。而今也應當檢查政事,關注不足的地方,務必追求節儉樸實,讓世人耳目一新。宮中所有地方,一律停止那些耗費巨大之事。明令近臣,必須遵守法紀,如有不肯改悔,就給以應得的處罰。常常會見公卿,招攬接納儒學之士,詢問政事,讓他們陳述得失利弊。另外,獄中囚滿為患,很多人死於獄中,這也觸犯和氣,招致災旱。如能革除弊端從善如流,擇用好的建議,那么就會災消而福至了”奏章呈上後,皇帝在德陽殿接見了他,讓中常侍責成掌管的人按黃瓊奏章所列事項切實施行。
《後漢書·黃瓊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