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心術》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心術》是北宋文學家蘇洵所作《權書》中的一篇。這篇文章逐節論述用兵的方法,分治心、尚義、養士、智愚、料敵、審勢、出奇、守備等八個方面,而以治心為核心,所以標題為“心術”。其中包含著一些樸素的辯證法觀點,但也有諸如“懷其欲而不盡”、“士欲愚”之類的封建權術。全篇段落分明,井井有條。
蘇洵《心術》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非一動之為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
凡戰之道,未戰養其財,將戰養其力,既戰養其氣,既勝養其心。謹烽燧,嚴斥堠(hòu),使耕者無所顧忌,所以養其財;豐犒而優遊之,所以養其力;小勝益急,小挫益厲,所以養其氣;用人不盡其所欲為,所以養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懷其欲而不盡。怒不盡則有餘勇,欲不盡則有餘貪。故雖並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不養其心,一戰而勝,不可用矣。
凡將欲智而嚴,凡士欲愚。智則不可測,嚴則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聽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後可與之皆死。
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而後可以動於險。鄧艾縋(zhuì)兵於蜀中,非劉禪之庸,則百萬之師可以坐縛,彼固有所侮而動也。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嘗敵,而又以敵自嘗,故去就可以決。
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後可以舉兵,知勢而後可以加兵,知節而後可以用兵。知理而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後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養技而自愛者,無敵於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兵有長短,敵我一也。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我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曰:“吾之長短,吾抗而暴(pú)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而墮其中。此用長短之術也。”
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於必敗。尺箠當猛虎,憤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將矣。袒裼而案劍,則烏獲不敢逼;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餘矣。
注:本文是《權書》(蘇洵的一組策論,共十篇)中的一篇,逐節論述用兵的方法,分治心、尚義、養士、智愚、料敵、審勢、出奇、守備等八個方面,而以治心(即將帥的思想與軍事素養)為核心,所以標題叫“心術”。其中包含著一些樸素的辯證法觀點。烏獲:古代大力士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謹烽燧,嚴斥堠 斥責堠吏B.使之狎而墮其中 輕慢
C.故一忍可以支百勇 抵禦 D.袒裼而案劍脫去上衣,露出上身
10.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士以義怒,可與百戰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B.能以兵嘗敵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C.奮呼而操擊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D.則童子彎弓殺之矣 險以遠,則至者少
11.下列各項中沒有運用對比手法一組是( )
A.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
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然後有以支大利大患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
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而墮其中
C.尺棰當猛虎,奮呼而操擊
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
D.袒裼而案劍,則烏獲不敢逼
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
12.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為將領的原則,應當首先修養心性。必須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邊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後才能夠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對付敵人。
B.當戰爭尚未發生的時候,要積蓄財力;當戰爭即將發生的時候,要培養戰鬥力;當戰爭已經打起來的時候,要培養士氣;當戰爭已經取得勝利的時候,就要修養心性。
C.魏將鄧艾率兵伐蜀漢,從陰平小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用繩子拴著士兵從山上墜下深谷,如果不是蜀漢後主劉禪昏庸無能,那么百萬大軍也可以坐而捆綁擒獲。
D.善於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戰士們無所顧忌,無所依仗。無所顧忌,就知道犧牲了也不值得可惜;無所依靠,就知道不至於一定失敗。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⑴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3分)
⑵故雖並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3分)
⑶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3分)
答案:
9.A(斥堠:偵察巡視)
10.D(則:那么、就A與:參與/結交、親附 B以:介詞用/因為C 而:連詞表修飾/連詞錶轉折)
11.A
12.D無所依靠應為有所依靠
13. (1)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邊奔突而不眨眼睛。(3分)
色:面色(1分),不瞬:不眨眼睛(1分)語句通順1分
(2) 所以即使吞併了天下,戰士也不厭惡打仗。這就是黃帝的軍隊經歷了七十次戰鬥也不懈怠的原因。(3分)
兵:打仗(1分) 所以:……的原因(1分) 判斷句 (1分)
(3) 我方的短處,我隱蔽起來不用,敵人卻竭力與我對抗,怎么辦呢?(3分)
蔽:隱蔽(1分) 強:竭力(1分) 角:對抗(1分) 
【譯文】
作為將領的原則,應當首先修養心性。必須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邊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後才能夠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對付敵人。
軍事崇尚正義。如果不合乎正義,即使有利可圖也不要行動。並非一動就有危害,而是因為後來將有不能應付的事情發生。只有正義能夠激憤士氣,用正義激憤士氣,就可以投入一切戰鬥。
作戰的措施大致是:當戰爭尚未發生的時候,要積蓄財力;當戰爭即將發生的時候,要培養戰鬥力;當戰爭已經打起來的時候,要培養士氣;當戰爭已經取得勝利的時候,就要修養心性。小心謹慎地設定報警的烽火,嚴格認真地在邊境巡邏放哨,使農民無所顧忌,安心耕種,這就是積蓄財力的做法。用豐盛的酒食等物慰勞戰士,讓他們悠閒自在,養精蓄銳,這就是培養戰鬥力的做法。取得小的勝利,要使戰士感到更加緊迫;受到小的挫折,要讓戰士得到更大的激勵,這就是培養士氣的做法。使用戰士要注意不讓他們完全實現自己的欲望,這就是修養心性的做法。所以戰士們常常積蓄著怒氣,心中懷有欲望卻不能完全實現。怒氣沒有消除乾淨就有餘勇可賈,欲望沒有完全實現就將繼續追求,所以即使吞併了天下,戰士也不厭惡打仗。這就是黃帝的軍隊經歷了七十次戰鬥也不懈怠的原因。如果不修養心性,戰士們打了一次勝仗後就不能繼續作戰了。
將領要聰明而嚴厲,戰士要愚昧。聰明就不可預測,嚴厲就不可冒犯,所以戰士們都把自身完全交出來聽從命令,怎么能不愚昧呢?惟其戰士愚昧,然後才能跟他們一道捨生忘死。
大凡出動軍隊,要了解敵方的君主,了解敵方的將領,然後才能夠出兵於危險的地方。魏將鄧艾率兵伐蜀漢,從陰平小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用繩子拴著士兵從山上墜下深谷,如果不是蜀漢後主劉禪昏庸無能,那么百萬大軍也可以坐而捆綁擒獲。鄧艾本來就對劉禪輕慢,所以才出兵於危險之地。因此,古代的良將,能用大軍去試探敵人的強弱、虛實,同時也用敵人的反應來衡量自己,這樣就可以決定行動方針了。
作為主將的原則是:明白道理然後可以出兵,了解形勢然後可以增兵,懂得節制然後可以用兵。明白道理就不會屈服,了解形勢就不會喪氣,懂得節制就不會困窘。見了小利益不動心,遇上小禍難不迴避。小利益、小禍難不值得辱沒我的本領,然後才能夠應付大利益、大禍難。只有善於培養本領又自愛的人,才無敵於天下。所以一忍可以抵禦百勇,一靜可以控制百動。
軍隊自有長處和短處,無論敵我都如此。請問:我方的長處,我拿出來運用,敵人卻不與我較量;我方的短處,我隱蔽起來,敵人卻竭力與我對抗,怎么辦呢?回答道:我方的短處,我故意顯露出來,使敵人心生疑慮而退卻;我方的長處,我暗中隱蔽起來,使敵人輕慢而陷人圈套。這就是靈活運用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的方法。
善於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戰士們沒有什麼顧忌但有所依靠。戰士們沒有什麼顧忌,就知道犧牲了也不值得可惜;有所依靠,就知道不至於一定失敗。手握一尺長的鞭子,面對著猛虎,敢於奮力吶喊而揮鞭打擊;空著手遇上了蜥蜴,也會嚇得面容變色連連後退,這是人之常情。懂得這個道理,就可以帶兵了。假如赤身露臂但手握著劍,那大力士烏獲也不敢逼近;要是頭戴著盔,身穿鎧甲,靠著武器而睡覺,那小童也敢彎弓射殺了。所以善於用兵打仗的人,利用各種條件來鞏固自己;能夠利用各種條件來鞏固自己,那就威力無窮了。
【賞析】
宋王朝在同遼和西夏的關係上,一直軟弱無能,苟且偷安,因此蘇洵的憂國之心,甚於憂民。他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古今兵法和戰例,《權書》十篇就是他系統研究戰略戰術問題的軍事專著,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這篇文章的結構,初看頗為特別,茅坤就指出它“一段段自為支節……非通篇起伏開合之文也”(《蘇文公文鈔》卷七)。的確,文章的每一段都獨立談一個問題,彼此之間似乎並無多大聯繫。但僅作如是觀是不夠的。蘇洵的文章往往轉折極多,左縈右拂,一節未了,又生一枝。初讀似覺各節互不相連,枝葉橫生,意多詞雜;多讀幾遍,便會覺得它首尾相應,全篇有一條主線相貫,每節各有妙用,如引線穿珠一般。本文首段論治心,二、三、四段論養士,五、六兩段論審勢,七段論陰長暴短,出奇制勝,最後一段論守備,要“無所顧,有所恃”,而全文都是圍繞著為將的心術發揮,故題作《心術》。正如吳楚材、吳調侯所指出的,本文“先後不紊。由治心而養士,由養士而審勢,由審勢而出奇,由出奇而守備,段落鮮明,井井有序,文之善變化也”(《古文觀止》卷十)。
這篇文章涉及戰爭中諸多重要問題,以其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光輝,給人以深刻的啟示。首先是戰爭中“義”與“利”的關係。“凡兵上(尚)義”,戰爭的正義性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不義的戰爭,逐“利”的戰爭,即使一時不為所害,但從長遠看是不利的,會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只有正義的戰爭,才能激發士氣;只有士氣旺盛,才能百戰不殆。其次是戰爭與財、力、心、氣的關係,即戰爭與充分的物質準備、旺盛的戰鬥意志之間的關係。“凡戰之道,未戰養其財,將戰養其力,既戰養其氣,既勝養其心”。前兩條講要做好充分的物質準備,後兩條講要始終保持旺盛的士氣。“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於必敗。”所謂“無所顧”,就是戰爭的正義性激發起來的為國犧牲的精神;所謂“有所恃”,就是作好了戰爭的充分的物質準備。二者缺一不可,而且只有做好充分的物質準備,才能始終保持旺盛的鬥志。蘇洵還以生動的比喻說明了物質準備的重要性:手中有武器,遇到猛虎也敢斗;手中無武器,見了壁虎之類的小蟲,也會嚇得臉青眼黑,唯恐避之不及。但武器本身並不能決定戰爭的勝負:赤臂握劍,大力士也不敢逼近;身穿鎧甲睡大覺,小孩子也敢彎弓而射之。武器只有與具有旺盛鬥志的人結合,才能發揮它的威力。再次是戰爭中的陰長、暴短的關係。“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而墮其中。”具體來說,暴短就是“當敵之沖,人莫不守,我以疑兵,彼愕不進。雖告之日‘此無人’,彼不信也”。陰長就是“偃旗仆鼓,寂若無氣,嚴戢兵士,敢嘩者斬。時令老弱,登埤示怯。乘懈突擊,其眾可走”(蘇洵《法制》)。暴短是有意顯露自己的短處,使敵人疑懼而不敢攻;陰長是有意隱匿自己的長處,使敵人麻痹大意而落入圈套。文章還闡述智和愚、理和勢、忍和勇、靜和動、嘗(試)知和自嘗等眾多對立因素的關係。不難看出,對戰爭中的問題,作者總是從矛盾雙方著眼去思索,並尋求解決的方法。這使得文章所表述的戰略戰術思想,具有深邃而又切合實用的特點。
讀此文,給人以排宕頓挫之感,這得力於文中大量排偶句的純熟運用。在散文中運排偶句,“高下相須,自然成對”,不僅吸收了駢文音調鏗鏘,形式優美的特點;而且排偶句和長短句交替互用,又有連類引發、一氣貫注的效果。這篇不足一千字的文章,排偶句卻有十餘處之多。像“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瞬”,“怒不盡則有餘勇,欲不盡則有餘貪”,“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這樣的排偶句,不僅音韻鏗鏘,氣勢不凡,又是極富哲理的警句。茅坤說“此文中多名言”(《蘇文公文鈔》卷七),就是針對文中大量的排偶句而言的。這些句子語言精練,內涵豐富,為文章增色不少。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蘇洵《心術》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
蘇洵《心術》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