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仲秋紀》原文及翻譯

呂氏春秋

原文:

衣,人以其寒也;食,人以其飢也。饑寒,人之大害也。救之,義也。人之困窮,甚如饑寒,故賢主必憐人之困也,必哀人之窮也。如此則名號顯矣,國士得矣。
昔者語秦繆公乘馬而車為敗,右服失而野人取之。繆公自往求之,見野人方將食之於歧山之陽。繆公嘆曰:“食駿馬之肉而不旋飲酒,余恐其傷女脾胃也!”於是遍飲之而去。處一年,□韓原之戰,晉人已環繆公之車矣,晉梁由靡已扣繆公之左驂矣,晉惠公之右路石②奮投而擊繆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野人之嘗食馬肉於歧山之陽者三百有餘人,畢力為繆公疾斗□車下,遂大克晉,反獲惠公以歸。此《詩》之所謂曰“君君子則正,以行其德;君賤人則寬,以盡其力”者也。人主其胡可以無務行德愛人乎?行德愛人ze6*民親其上,民親其上則皆樂為其君死矣。
趙簡子有兩白騾而甚愛之。陽城胥渠③處廣門之官,夜款門而謁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醫教之曰:‘得白騾之肝病則止,不得則死。’”謁者入通。董安於御於側,慍曰:“嘻!胥渠也,期吾君騾,請即刑焉。”簡子曰:“夫sha6*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殺畜以活人,不亦仁乎?”於是召庖人殺白騾,取肝□與陽城胥渠。處無幾何趙興兵而攻狄廣門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獲甲首人主其胡可以不好士?
凡敵人之來也,以求利也。今來而得死,且以走為利。敵皆以走為利,則刃無與接。故敵得生於我,則我得死於敵;敵得死於我,則我得生於敵。夫我得生於敵,與敵得生於我,豈可不察哉?此兵之精者。存亡死生,決於知此而已矣。
(選自《呂氏春秋·仲秋紀》,有刪改)

注釋:

①右服:四匹馬駕車,中間兩匹叫左服,其中右邊的叫右服。
②路石:車夫之名。
③陽城胥渠:姓陽城,名胥渠。

譯文/翻譯:

人穿衣服,是因為寒冷;人吃東西,是因為飢餓。饑寒交迫是人的大難。把人從這種困境中救出,是道義。人在窮困中比饑寒交迫更難受,所以賢能的君主一定會同情人的困厄,一定會憐憫人的窘迫。如果能做到這樣的話,那么該君主的名號就會顯赫,就會得到士兵的擁護。 
過去,秦穆公坐的馬車壞了,右邊的馬失控奔走而被山間的樵夫獵取。秦穆公親自去求取失去的馬,看見樵夫們剛剛在岐山的北邊煮食馬肉。秦穆公嘆氣說:吃駿馬的肉但不立刻飲酒,我怕馬肉會有傷你們的身體!於是賜酒給他們全體再離開。過了一年,韓原大戰。晉國的人已經包圍了秦穆公的馬車,晉國的梁由靡已經抓住了秦穆公左邊的馬,晉惠公的車夫路石奮力把竹器投向秦穆公的盔甲,擊中了六片甲葉。在岐山北邊受賞吃馬肉的樵夫有三百多人,他們出盡全身之力在車下為秦穆公努力戰鬥,於是不久大敗晉國,反而捉獲晉惠公回來。這就是《詩經》里說去做君子的國君就要推行德政,讓他們對你報德;給下人當國君就要寬以待人,讓他們為你盡力。君主怎么能不施行仁愛德政?推行德政,關愛人民,那么人們就親近他們的上司,人們親近他們的上司就都樂於為他們的上司犧牲。 
趙簡子有兩匹白色的騾馬,十分喜愛它們。居住在廣門的小吏陽城胥渠在晚上上門拜訪說:主公,你的臣子胥渠患了病,醫生教我說:‘得到白騾的肝的話,病就可以抑制;否則就會死去。’門官進去通報。董安於在旁邊伺候,惱怒地說:嘿!胥渠是希望謀到我主公的騾子,請讓我殺掉他。趙簡子說:sha6*人來使畜牲存活,不是不人道嗎?殺畜牲來救活人,不也是一種仁義的舉動嗎?於是召來大廚殺掉白騾,挖取肝臟拿給陽城胥渠。過了沒多久,趙簡子舉兵攻打狄族。廣門的官吏,左隊有七百人,右隊有七百人,都率先登上城樓砍獲披甲者的首級。作為君主怎可以不愛惜士兵呢? 
凡是敵人的來犯,是要謀取利益。如今來犯只有送死,那么就應走為上策。敵人都以走為上策,就不用刀劍相見。所以敵人在我的手上得以生還,那么我就得死在敵人手中;敵人能夠死在我的手上,那我就可以在敵人的手中生還。因此,是我在敵陣中生還,還是敵人在我的手中生還,怎么能不明察?這就是用兵的精妙之處。生死存亡就由是否知道這個道理決定了。 
《呂氏春秋·仲秋紀》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呂氏春秋·仲秋紀》原文及翻譯0
《呂氏春秋·仲秋紀》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