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范喬傳》原文及翻譯

晉書

原文:

范喬字伯孫。年二歲時,祖馨臨終,撫喬首曰:“恨不見汝成人!”因以所用硯與之。至五歲,祖母以告喬,喬便執硯涕泣。九歲請學,在同輩之中,言無媒辭。弱冠,受業于樂安蔣國明。濟陰劉公榮有知人之鑑,見喬,深相器重。友人劉彥秋夙有聲譽,嘗謂人曰:“范伯孫體應純和,理思周密,吾每欲錯其一事而終不能。” 
光祿大夫李銓嘗論揚雄才學優於劉向,喬以為向定一代之書,正群籍之篇,使雄當之,故非所長,遂著《劉楊優劣論》,文多不載。喬好學不倦。父粲陽狂不言喬與二弟並棄單業絕人事侍疾家庭至粲沒足不出邑里。司隸校尉劉毅嘗抗論於朝廷曰:“使范武威疾若不罵,是為伯夷、叔齊復存於今。如其信篤,益是聖主所宜衷衿。其子久侍父疾,名德著茂,不加敘用,深為朝廷惜遣賢之譏也。 
元康中,詔求廉讓沖退覆道寒素者,不計資,以參選敘。尚書郎王琨乃薦喬曰:“喬稟德真粹,立操高潔,儒學精深,含章內奧,安貧樂道,棲志窮巷,簞瓢詠業,長而彌堅,誠當今之寒素,著厲俗之清彥。”時張華領司徒,天下所舉凡十七人,於喬特發優論。又吏部郎郗隆亦思求海內幽通之士,喬供養衡門,至於白首,於是除樂安令。辭疾不拜。 
喬凡一舉孝廉,八薦公府,再舉清白異行,又舉寒素,一無所就。初,喬邑人臘夕盜斫其樹,人有告者,喬陽不聞,邑人愧而歸之。喬往喻曰:“卿節日取柴,欲與父母相歡娛耳,何以愧為!”其通物善導,皆此類也。外黃令高頑嘆曰:“諸士大夫未有不及私者,而范伯孫恂恂率道,名諱未嘗經於官曹,士之貴異,於今而見。大道廢而有仁義,信矣!”其行身不穢,為物所嘆服如此。以元康八年卒,年七十八。 
(節選自《晉書·范喬列傳》) 

譯文/翻譯:

范喬字伯孫。兩歲時,祖父范馨臨終,撫摸著范喬的頭說:“遺憾不能看到你長大成人了!”就把自己用的硯台給了范喬。到范喬五歲時,(他的)祖母把這件事告訴他,范喬就拿著硯台哭泣。九歲時請人教學,在同輩人中,說話沒有輕慢、玩笑的言辭。二十歲時,跟隨樂安蔣國明受業。濟陰人劉公榮有洞察人的明鑑,見到范喬,非常器重他。范喬的友人劉彥秋早年就有聲譽,曾經對別人說:“范伯孫稟性純正寬和,思維很周密,我經常想讓他做錯一件事但卻始終做不到。” 
光祿大夫李銓曾經論述楊雄的才學優於劉向,范喬認為劉向編定一個時代的書籍,訂正了典籍篇章,假使讓楊雄來擔當,不是他所擅長的,於是著述了《劉楊優劣論》,文章太長沒有被載錄。范喬好學不倦。他父親范粲佯裝癲狂不說話後,范喬和兩位弟弟一起捨棄學業,斷絕與人交往,在家裡侍奉父親,直到范粲去世,范喬從沒有走出鄉外。司隸校尉劉毅曾經在朝廷直言陳詞說:“假使范武威病情不嚴重,就是伯夷、叔齊又重現於今天。如果病情確實嚴重,更是聖明的君主應該哀憐的。他的兒子長久侍奉父親治病,名聲顯著徳行優秀,竟然不加以錄用,我深為朝廷被譏笑為遺棄賢人而嘆惜。” 
元康年間,皇帝下詔訪求清廉謙虛遵循道義生活貧寒的人,不計較聲望地位,用以參酌選拔進用。尚書郎王琨就舉薦范喬說:“范喬德行純真,操行髙潔,儒學精深,美質深沉,安貧樂道,在陋巷裡堅持志節,在簡樸的生活中倡言學業,意志越來越堅定,實在是當今的寒素,不同世俗的清明賢士。”當時張華兼司徒,全國舉薦上來的共有十七人,惟獨對范喬評價很高。又吏部郎郗隆也想訪求海內隱居人士,范喬在簡陋的房屋裡生活,一直到了年老,於是任他為樂安令。范喬用有病來推辭。 
范喬總共有一次被舉薦為孝廉,八次受公府舉薦,兩次被推舉為清白異行,又推舉為寒素,范喬全都沒有接受。當初,范喬的同邑人在除夕偷砍了他的樹,有人告訴范喬,范喬假裝沒聽見,同邑人很羞愧,歸還了樹木。范喬曉諭他說:“你在節日取一些柴,是想和父母一起歡度節日而已,為什麼要羞愧呢!”范喬理解別人和善於誘導,都是像這類的事。外黃令高頭感嘆說:“士大夫沒有不想到自己私利的,但是范伯孫恭謹地遵行正道,卻始終未為官,士的貴重,現在可以見到了。大道衰廢但是仁義還在,確實是這樣。”范喬出污泥而不染,如此被人所嘆服。范喬於元康八年去世,享年七十八歲。
《晉書·范喬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晉書·范喬傳》原文及翻譯0
《晉書·范喬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