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柄》高中文言文閱讀及題目

《二柄》高中文言文閱讀及題目

二柄

明主之所導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為人臣者畏誅罰而利慶賞,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則群臣畏其威而歸其利矣。故世之奸臣則不然,所惡,則能得之其主而罪之;所愛,則能得之其主而賞之。今人主非使賞罰之威利出於己也,聽其臣而行其賞罰,則一國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歸其臣而去其君矣。夫虎之所以能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釋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則虎反服於狗矣。故劫殺擁蔽之主,兼失刑德而使臣用之,而不危亡者,則未嘗有也。

人主將欲禁奸,則審合刑名;刑名者,言與事也。為人臣者陳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專以其事責其功。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則罰。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則罰,非罰小功也,罰功不當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罰,非不說於大功也,以為不當名也害甚於有大功,故罰。昔者韓昭侯醉而寢,典冠者見君之寒也,故加衣於君之上。覺寢而說,問左右曰:“誰加衣者?”左右對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與典冠。其罪典衣,以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為越其職也。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陳言而不當。越官則死,不當則罪。守業其官,所言者貞也,則群臣不得朋黨相為矣。

人主有二患任賢則臣將乘於賢以劫其君妄舉則事沮不勝。故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要君欲,則是群臣之情不效;群臣之情不效,則人主無以異其臣矣。故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人主欲見,則群臣之情態得其資矣。今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緣以侵其主,則群臣為子之①、田常②不難矣。故曰:“去好去惡,群臣見素。”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 (節選自《韓非子·二柄》,有刪減)

註:

①子之:春秋戰國時燕國的相國,他慫恿燕王效法堯舜將王位讓給他,後來燕國差不多名存實亡了。

②田常:春秋時期齊國大臣。齊簡公四年田常殺死簡公,擁立齊平公,任相國。從此,齊國的政權完全由田氏控制。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畏其臣而易其君 易:輕視

B、故明主之畜臣 蓄:蓄養

C、無以異其臣矣 異:分辨

D、飾行以要君欲 要:約束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所愛,則能得之其主而賞之 / 則虎反服於狗矣

B、某所,而母立於茲 / 於人為可譏

C、以為不當名也害甚於有大功 / 越官則死,不當則罪

D、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3、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入主有二患/任賢則臣/將乘於賢/以劫其君/妄舉則事沮不勝

B、入主有二患/任賢/則臣將乘於賢以劫其君/妄舉/則事沮不勝

C、人主有二患/任賢則臣/將乘於賢以劫/其君妄舉/則事沮不勝

D、入主有二患/任賢/則臣將乘於賢以劫/其君妄舉則事沮/不勝

4、下列各句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中韓非提出了君主治國要“白用其刑德”的主張,用刑罰與獎賞來控制臣下。

B、作者用比喻論證說明“爪牙”一旦被君王棄用而為臣下竊用,就會導致國危身亡。

C、第二段中要求臣子只做自己職權範圍之內的事,言與行要相符,否則要加以懲罰

D、第三段用子之、田常的例子告誡君主,不要輕易把大權讓給臣子,以免國破家亡。

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明主之所導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4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罪典衣,以為失其事也。(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二柄》高中文言文閱讀及題目0
《二柄》高中文言文閱讀及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