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少教多學的方法初探

高中文言文少教多學的方法初探

文言文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教師逐句翻譯,講得辛苦;學生逐字記錄,學得厭煩。因此,如何能將“少教多學”套用於文言文的教學之中,就成為了亟待思考的問題。就此,我做了如下幾點嘗試,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採用多種策略,促進提前預習

課前預習能夠掃清字詞障礙、熟悉課文內容,將已經掌握的舊知識和需要攻克的新知識區分開來,上課聽講時便能有的放矢。因此,我採取了以下兩點做法促進預習。

1、以解釋文言加點字幫助學生梳理新舊知識。將導學案發給學生,讓其解釋文中的實詞、虛詞,並要求按照會與不會進行分類標註。如此操作,可幫助不知該從何處著手進行預習的學生學會如何去做,將原本不易檢查的預習有形化,能促使其養成預習的習慣,為課堂學習打下基礎

2、以課本劇、講故事、配插圖等方式激發學生的預習興趣。不會預習的學生確實存在,而不願預習的學生卻占了更大部分。直接要求預習,容易引起學生反感。但如果變換形式,讓其根據課文內容演課本劇、故事接龍、給文段配圖,他們往往興趣盎然。要完成這些活動,前提就是理解文章內容;而且,這種再創作也有利於體悟作者的感情。

具體來說,演課本劇適合篇幅較短的記敘文,較為簡單的場景、情節和人物關係,既不至於給學生帶來額外的排練負擔,也比較適合當堂呈現,如《燭之武退秦師》;故事接龍則適合篇幅較長的記敘文,如《蘇武傳》;給文段配圖適合寫景類散文,如《赤壁賦》。

二、抓住新奇之處,提高學習興趣

德國戲劇家、美學家萊辛說過,“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東西更多”。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學習內容有興趣,就會投入更多的精力,也會更有動力開展自主探究的學習。但文言文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枯燥,如何挖掘興趣點?我的經驗是,要抓住一切能抓住的新奇之處。

1、讓學生自己查找寫作背景、作者生平等,並當堂介紹。“少教多學”的理論認為“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新課標則提出“要學會靈活使用常用語文工具書,能利用多種媒體蒐集和處理信息”。寫作背景、作者介紹等,就是學生能通過查資料學習的知識。全由教師講授,易使學生產生依賴心理,喪失自主探究的能力。況且,這類內容往往有著極強的故事性,讀來易使學生對課文產生興趣。

2、巧借課文細節,補充課外知識。我認為,在文言文教學中適當地補充課外知識對於增長學生的見聞、激發學習的興趣、調整課堂的節奏,都是有利的。如《荊軻刺秦王》文中“則雖欲長侍足下”一句里有“足下”一詞,上課時不應僅限於告訴學生它是“對對方的敬稱,相當於‘您”’,而應適當拓展晉公子重耳和介子推的故事。又如《蘇武傳》“鑿地為坎,置熅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一句,可簡單講解其醫理的奇妙之處。

三、學生講解課文,教師糾錯強調

美國學者愛德加·戴爾的學習金字塔理論認為“通過聽講,兩周之後學生學到的內容只能留下5%;通過閱讀,可以保留10%;通過聲音、圖片等方式,可以達到20%;通過示範,可以記住30%;通過小組討淪,可以記住50%;通過在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可以達到75%”。

因此,在課前已進行過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我會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解決文中的部分疑難問題,然後讓其進行展示講解。而我負責糾錯、補充和強調。

四、譯讀誦讀品讀,讀出文言韻味

文言文教學存在一個弊端,容易把文章作為古代漢語的材料,著力於講解文言辭彙。錢夢龍先生曾指出“目前文言文教學最大的弊端是什麼?一言蔽之,有‘言’而無‘文”’。如此授課,不僅枯燥乏味,難以調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割裂了語文教學的“語文昧”;更重要的是,一節課下來僅僅完成了三維目標中的第一個維度“知識與技能”,學生的收穫單一扁平,也不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因此,在完成了譯讀之後,誦讀和品讀,也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有的文言文中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或處世之道,如《游褒禪山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武傳》,等等。這類文章適合細細品讀,品味語言、評價人物、總結道理。這樣的深層次教學,既豐富了課堂內容,也豐富了學生的情感世界。

五、課後及時整理,舉一反三

新課程標準要求“了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在課堂學習結束之後,對重點內容進行歸納總結,既對所學的知識進行了及時地複習與鞏固,又為日後讀懂同類文言文打下了基礎。

綜上所述,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採用多種方法貫徹落實“少教多學”的理念,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現並解決問題,應當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而適當的幫助,而非局限於包辦式、灌輸式的講授。這樣才能促使學生的文言文學習更有趣味、更有方法、更有效率,從而真正進入語文學習的良性循環之中。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高中文言文少教多學的方法初探0
高中文言文少教多學的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