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高中文言文審美體悟途徑
淺析高中文言文審美體悟途徑
一、文言文審美教育原則
中國古代文學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常見類型有散文、小說、詩歌、小品文等等,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是指通過藝術與美的形態,展示審美價值意蘊。就如陳善《捫虱新語》中所說的“知入知出”。
對學生進行文言文審美教育,作用獨特,可使學生的人格和精神更富張力,同時汲取古文化精髓,有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在高中文言文審美教育中,為了提高審美教育的有效性,應堅持幾方面原則:一是形象性原則,對於枯燥乏味的知識,教師可以從語言著手,如“通假字”教學,教師介紹字的來龍去脈,通過詳細解釋,讓學生擺脫純粹的機械記憶,從而增加漢字的形象性。此外,教師可以借用多媒體手段創新教學方法,打破時空的局限性,讓文言文更貼近學生的生活。二是情感性原則,作為積累的語言精粹,教師在應注意引導學生感悟文字蘊含的品質精神,進行情感的滲透。三是體驗性原則,讓學生作為主體,進行課前自學,注意文字語音,點名學生朗讀課文給同學聽,然後用自己的話概述文章內容,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主動參入到這種學習中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高中文言文審美體悟的途徑
中國古代文化大都以文言為載體傳承下來,而入選教材的課文可謂篇篇經典,學生認為文言文艱澀,閱讀理解有難度,甚至“望文言便生畏”,但是教師可以尋找演繹每一篇經典的亮點,充分利用美育資源,挖掘其中美的因素,凸顯美,從而讓我們的學生領略體悟。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去審美體悟:
(一)感受人格之美
當前,人格問題日漸突出,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普遍感覺限制越來越多,自由越來越少,物質越來越豐富,可精神越來越空虛。讓學生多多感受前人的人格之美吧,讓我們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儘自己的力量薰陶感染我們的孩子吧!《廉頗藺相如列傳》從情節來看,講述了三個故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但在學習本文時,可凸顯藺相如的人格之美,感受藺相如的人格之美。城入趙國以後而璧留在了秦國;城不入,則臣請完璧歸趙。這幾句鏗鏘有力的肺腑之言,表現出藺相如視死如歸的精神。當涉及到國家危亡和尊嚴時,藺相如一副大義凜然的姿態;在秦國大廷中,面對秦王及其驕傲的屬下,藺相如依然保持鎮靜,與秦王及其屬下據理相抗,和秦王周旋,迫使秦王答應齋戒五日而為完璧歸趙爭取了時間;在澠池之會上,對於秦御史的肆意挑逗,藺相如毫無懼色,早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因此在與秦御史的抗爭中,毫無懼色,正是藺相如高尚人格所散發出來的無窮魅力成就了一段後世佳話。
(二)感悟意境之美
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作家在進行文學創造時所採用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不拘泥於傳統,想像聯想,旨在追求藝術的最高境界。追求的這種藝術境界,總是能夠給讀者種種啟發。以李白名作《夢遊天姥吟留別》為例,本文體現了詩人的豪放情懷,而且還給人們營造出瑰麗奇偉的藝術境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當引導學生去體悟該意境。“天姥連天向天橫”,寫到這裡,意興方生,筆欲飛,墨將舞,所以下面“勢拔五嶽掩赤城”,再逞一筆,一筆開來以後,“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是又逞一筆,三次用筆,營造出一種瑰麗之境。緊接著“我欲因之夢吳越”四句如天馬行空,詩人仿佛衣袂飄舉,飄逸著掠過湖中,影子像是在畫中一般,月中、湖中之影相互成像,給人一種神妙之感,顯得非常離奇、獨特。從“洞天石扉,訇然中開”起筆,然後到“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收筆,李白似乎看到了清明世界,日月、金銀輝映在高台之上,營造出一副美妙畫卷,就讓學生在詩人所創設的瑰麗奇偉的藝術境界中流連、讚嘆吧。
(三)體驗情感之美
文言文中的很多篇章情感豐富,是作者情感的集中爆發,對於學生有很好的教育和薰陶作用。比如有感於“死生之大”的我國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其中會稽山陰之蘭亭感嘆“知一死生為虛誕”,范仲淹也有“先天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絕唱,飽含作者衷情,學生讀之自會心有所感,感受其中的情感之美,特別是文言中的散文,李密的《陳情表》便是一篇以情動人的名篇,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寫道“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在教學中通過各種形色的誦讀,走進文本,走進李密內心,感受李密苦衷,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為李密所動。
(四)體味思想之美
毫無疑問,古代先哲的睿智,即便今天讀來,亦使人拜服。許多文言文,閃爍著古代文人思想的光芒。司馬遷的`心血著作《報任安書》中,有“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高尚認識,其間閃爍著唯物主義思想的光芒;再如,孟子力作《寡人之於國也》,體現的則是仁政思想,對當時的政治統治以及當今的治國、修身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價值。正如孟子所言,王道之成在於“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也就是說百姓一定要有自己固定的產業,即百姓應當有五畝之宅和百畝之田,而且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在土地上生產,解決基本的生計和溫飽問題;再者倡導教育,對老百姓教化,使他們知書達禮。由此看出作品不僅涵蓋了生產生活和教育發展,而且整篇始終貫穿著一條主線,即民本主義,這也是孟子“以民為本”的“仁政”核心思想的體現,教學中,教師應使學生深入體驗的基礎上,體味文章的思想精髓。
此外,在高中文言文審美教育中,還可以讓學生品味文言文的語言之美,在此所言之美,指呈現出來的表達美、形式美。根據老一輩教育家們的經驗和囑咐,比如夏丏尊和葉聖陶先生,就曾有過這樣的論述,即不論國文還是英文,但凡學習者不論形式如何,只在內容上去尋求,結果是勞力多而收穫少。文言文,其所講究的押韻、對仗等,從一個層面上來說就是用一種語言之美來詮釋內容和表達作者情感。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諸如此類的名言警句不勝枚舉,而且給後人留下了想像的空間,從中也領略了文言文所獨有的語言魅力。基於此,在高中文言文審美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應當積極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內容以及語言之美妙,而且還要切身感受文言文的語言之美,以此來增強學生學習先聖情懷的熱情和積極主動性。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