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知識

文言文句式知識

[固定結構]

在文言文中,有許多詞語經常搭配在一塊使用,形成基本固定的格式,表達基本固定的意思,現總結部分如下:

1、無以、無從。譯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例如: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送東陽馬生序》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鴻門宴》

2、有以。譯為“有用來……的辦法”。例如:

袁人大憤,然未有以報也。《書博雞者事》

3、有所。譯為“有……的”(人、物、事)

故患有所不避也。《魚我所欲也》

4、無所。譯為“沒有……的”(人、物、事)

幾無所逃死。《<指南錄>後序》

5、如何、若何、奈何。譯為“怎么、怎么樣、怎么辦”。

例如: 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

為之奈何?《鴻門宴》 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6、所以。譯為“用來……的”,“……的原因”,“……的方法”。

例如: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師說》

吾知所以拒子矣。

7、何……為。譯為“還要……乾什麼”。例如:

何以伐為?《論語》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8、得無……乎,得無……耶,無乃……乎,譯為“恐怕……吧”?

例如: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

9、孰與,與……孰。譯為“跟……比較,哪一個……”

例如: 吾孰與徐公美?吾與徐公孰美

以上所歸納的只是常見到的一些固定句式,像這樣的固定句式還有很多,平時注意積累、歸納,這對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會有極大的幫助作用。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詞語或某種成分的現象,是古今共有的。不過,文言裡這種現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現代漢語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經常被省略。

最常見的省略句有以下幾種:

(一)省略主語

主語的省略,在文言文中很常見。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不獨立作句子的主語。句子若是重複前邊的名詞又羅嗦,這樣省略主語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據上下文的意思或整個語言環境去推斷。翻譯時,要根據具體情況

把省略成分補出來。主語的省略,可分為“承前省”、“承後省”、“對話省”等形式。如:

1、承前省 (1)廉頗為趙將,(廉頗)伐齊,大破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2)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異蛇)觸草木,(草木)盡死。(柳宗元《捕蛇者說》)

2、承後省 (1)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入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2)(爾)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左傳·殽之戰》)

3、對話省 (1)(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獨樂樂)不若與

人。”(《孟子》二章)

(2)樊噲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鴻門宴》)

(二)省略謂語

謂語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省略謂語的情況是比較少的'。不過在文言文中,省略謂語也不是非常個別的現象,尤其是並列的句子,如果其中一句用了某個動詞,另一句同樣的動詞就可以省略。有時省略的謂語要根據上下文補出,才能不影響句子的表達。

1、承上文謂語而省略。

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為樂)。(《鴻門宴》)

2、承下文謂語而省略。 (1)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追之),又請楊子之堅追之。(《列子·歧路亡

羊》)

3、共喻省略,即根據上下文一看便會明白省略的是什麼。

(1)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俟)獄門外。(《左忠毅公逸事》)

(2)後公攻(任)兩廣,太監泣別,贈大珠四枚。(《記王忠肅公翱事》)

(三)省略賓語

文言文中省略動詞和介詞後的賓語是比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詞“之”。

1、省略動詞後的賓語,如: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和良,具告(之)以事。(《鴻門宴》)

2、省略介詞後的賓語,如:

成視,龐然修偉,自增慚怍,不敢與(之)較。(《促織》)

(四)省略兼語 “使、命、令”之類動詞的賓語常兼作後邊一個主謂詞組的主語,這個詞就稱作兼語。現代漢語的兼語一般不能省略,文言文里的兼語卻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詞“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歸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五)省略介詞 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詞“於”,還有介詞“以”、“自”等,這些介詞與後面的賓語組成介詞結構,當這個介詞結構作補語時,這個介詞常常被省掉。

1、省介詞“於”,如: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於)兵勢耳。(《赤壁之戰》) 2、省介詞“以“,如:

試與他蟲斗,蟲尺靡;又試之(以)雞,果如成言。(《促織》)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文言文句式知識0
文言文句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