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英才》原文及翻譯
曾國藩
原文:
雖有良藥,苟不當於病,不逮下品;雖有賢才,苟不適於用,不逮庸流。梁麗可以沖城,而不可以窒穴。嫠牛不可以逮鼠;騏驥不可以守閭。千金之劍,以之析薪,則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墾田,則不如耜。當其時,當其事,則凡材亦奏神奇之效。否則釒且鋙而終無所成。
故世不患無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適用也。魏無知論陳平曰:“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無益勝負之數,陛下何暇用之乎?”當戰爭之世,苟無益勝負之數,雖盛德亦無所用之。餘生平好用忠實者流,今老矣,始知藥之多不當與病也。
無兵不足深慮,無餉不足痛哭,獨舉目斯世,求以攘利不先、赴義恐後、忠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鬱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貪饕出縮者,果驤首而上騰,而富貴、而名譽、而老健不死,此其可為浩嘆者也。默觀天下大局,萬難挽回,侍與公之力所能勉者,引用一班正人,培養幾個好官,以為種子。
天下無現成之人才,亦無生知之卓識,大抵皆由勉強磨鍊而出耳。《淮南子》曰:“功可強成,名可強立。”董子曰:“強勉學問,則聞見博;強勉行道,則德日進。”《中庸》所謂“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即勉勵功夫也。今世人皆思見用於世,而乏才用之具。誠能考信於載籍,問途於已經,苦思以求其通,躬行以試其效,勉之又勉,則識可漸通,才亦漸立。才識足以濟世,何患世莫己知哉?
(選自曾國藩《挺經》,有刪改)
譯文/翻譯:
雖然有良藥,如果不對病症,那效果還不如一般的藥物;雖然有賢才,但所做之事不適合他的專長,那么還不如去找平凡的人來做。質地堅韌的木樑可以撞開牢固的城門,卻不能用來堵住老鼠洞。強壯的水牛不會捕捉老鼠;日行千里的駿馬也不能守住家門。價值千金的寶劍用來砍柴,還不如斧頭(好用)。傳世數代的寶鼎,用來開墾荒田,還不如普通的木犁。只要是符合當時的情況,普通的事物也會產生神奇的效果。否則認不清鋤頭、寶劍的特性,最終做什麼都無所成。
所以世人不用擔心沒有人才,而應擔心使用人才的人不知量才適用。魏無知在議論陳平的時候說:“現在有具備尾生、孝己那樣的孝德之行,卻沒有能幫助戰爭取勝有謀略的人,陛下打算什麼時候用他呢?”當國家處於戰爭時期,如果一個人不懂戰爭勝負謀略,即使有高深的德行也沒有地方套用。我生平喜歡用忠實可靠的人,如今衰老了,才知道藥物(雖然)很多,卻也有治不了的病。
沒有軍隊,尚不足以焦慮,沒有糧餉,也不足以痛哭,只有放眼這個世界,想求得一個爭利益不搶先、做義事擔心落後、忠實耿直的人,不能夠立即找到;或者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卻又因為地位低下,往往因此抑鬱不展,受盡挫折,終至罷官或者死亡。而那些暴虐貪婪、善於鑽營的人,卻因占據高位而享盡富貴、受人尊重、健康長壽,直到衰老,這是真正令我慨嘆無奈的事啊。靜觀天下大局,(這種不平的事情)實在是難以挽回,而我們能夠勉力去做的,就是儘量重用一些正人君子,培養幾個好官,作為變革時事的種子力量。
天下沒有現成的人才,也沒有生來就具有遠見卓識的人,(人才)大多都是由於努力磨鍊出來的。《淮南子》說:“功勞可強迫威逼而使之有所成就,聲名也可在強迫威逼的環境中建立起來。”董仲舒說:“努力做學問,那么所見所聞就會廣博;頑強地尋求真理,那么道德修養就會日益進步。”《中庸》里所說的“別人一次能學好的,我就學一百次;別人十次能學好的,我就學一千次”,就是要勉勵自己多下功夫。現在人們都期盼能夠為世所用,但自身卻缺乏社會需要的才能謀略。如果真正能從古代典籍中得到驗證,再向那些事業有成就的人學習,苦苦思索能通用於當世的途徑方法,並親身去實踐,檢驗它的成效,努力又努力,那么就可以通達見識,才能也就逐漸培養起來了。才能見識足以有益社會,還用擔心世上不知道自己嗎?
曾國藩《英才》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