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文言文教學效率

改變文言文教學效率

文言文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歷來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相比現代文,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和感悟能力要弱一些。因此,長期以來,老師教學唯恐學生不能理解,往往面面俱到,要么把文言文教成古漢語,將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離破碎,毫無美感,學生成了背誦的機器;要么脫離雙基,大講特講其藝術特色、人物形象,學生雖聽得津津有味,但合上書本,又覺似無所獲。這種“滿堂灌“‘注入式”的教學方法既不符合高中語文新課標的要求,又影響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學習效率的提高。

那么如何在教學中改變文言文教學這種費時低效的現象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認為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1設法激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積極性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使學生以學為樂,就只有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讓他們和作品產生共鳴。高中文言文中有許多故事性很強的課文,如《鴻門宴》,可以讓學生以講故事的形式,激發學生認真閱讀原文的興趣;有些包含有成語的文言文,如《勸學》、《秋水》等,可以讓學生邊閱讀,邊尋找;而有些對話生動,人物形象突出的文言文,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則可以讓學生揣摩人物特點,扮演角色來表演;有些文言文可以通過抄錄詩詞、名句或引入歷史背景而導入課文學習,如《勾踐滅吳》;有些較淺顯的文言文甚至可以讓學生作老師,自己備課、上課、評課等等。教師通過各種形式的激趣,喚醒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激情,使學生對文言文“好之“樂之”,從而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2以誦讀為突破口,培養學生文言語感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文章的要旨。大聲朗讀,口熟成誦是文言文教學的特殊要求。文言文比現代文更講究韻律,古人之所以採用“吟唱”的方式來誦讀詩文,就是因為這樣做有助於對內容的理解。高中文言文課文都是選自名家名篇,這些文章文質兼美,很適合於誦讀,教師必須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加以設計,使之能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讀出感情,從而讀懂文意、領悟技巧,不知不覺間與作者的心意相通,與作品共鳴,實現與作者和文本的對話。如《蘭亭集序》,幽雅的古樂曲中,聲情並茂的朗讀,情與景會,事與心諧。誦讀間,便覺此次聚會之雅,眼前浮現天地之雅:“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人文之雅:“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心境之雅:“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敘幽情”,領略作者“暫得於己,快然自足”的情懷,達到“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的效果。

3授之以漁,引導學生學會總結歸納

由於學生不了解古代文化和特殊的詞法、句法現象,無法自己獨立理解文意,更無法與作者的`意趣共鳴,因此,更需要老師教會他們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展,現代漢語的辭彙、句法和修辭手段都不可割裂的和古代文學語言有著血緣關係。因此教師的講要抓住重點(常用詞法,包括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等;古代文化知識)講透,以促使學生知識類化,積累常用文言辭彙,總結文言詞法、句法的規律,達到觸類旁通;但不可面面俱到,讓學生無所適從。可分散難點,各個擊破。例如:常用文言句式,就可結合某一篇文章具體講清一種類型,通過多篇的學習再進行系統的總結歸納。

有了這些基本的文言知識,一些淺顯的文言文,如果注釋充分,再加上教師有重點地講解和點撥,學生大致疏通文意的要求還是能達到的,不需要教師完全代替學生去“讀懂”。

4拓展延伸,引導學生搞好幾個結合

首先,把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語文讀本和尋找與課文內容相似或相關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材料,通過比較閱讀,把課堂教學向課外擴展延伸,以實現知識的遷移。如學完《鄒忌諷齊王納諫》,就可以讓學生自讀《邵公諫厲王弭謗》,只有這樣,才能開拓學生視野,鞏固所學的文言知識,提高鑑賞水平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其次,把課本學習和生活實際相結合。要善於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去探究發掘課文的現實意義。如學完《勾踐滅吳》之後,讓學生去發掘如何看待成功與失敗、如何看待成才與條件的問題,明白逆境興才、刻苦自勵的道理。此外,要注意讀寫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高中文言文的教學,還可以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讓學生進行“再創造”。如對課文進行續寫、改寫、補充細節和情節、新編故事、編寫課本劇、評說人物等寫作練習。

總之,提高高中文言文課堂教學效率的辦法有很多,不管運用哪一種,教師都要轉變教學觀念,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改革教法,激發興趣,強化主體性教學,才能使文言文教學走出低效的窘境,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改變文言文教學效率0
改變文言文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