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誦讀教學的探討
文言文誦讀教學的探討
文言文是語文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並且它在語文教學中的比重在不斷加大,所以要學好語文就必須學好文言文。但是近年來文言文的教學現狀不容樂觀,那么怎樣才能搞好文言文教學呢?韓雪屏老師曾說過:“學習語文最好的方法是生活到那種語言環境中,每天說、每天聽,就很容易學會。說文言的時代已經離我們很久遠了,後世學文言已經找不到那種語言環境了,但是我們可以誦讀古人的文章和古人對晤一堂,在一個小的天地里創作出一個學文言的語言環境。”可是誦讀是學習文言的一種有效方法,那么什麼是誦讀呢?
一、文言文的誦讀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法
誦讀之法古已有之,但“誦”和“讀”在詞源上是有區別的,《說文解字》:“誦,諷也。從言,甬聲。”段玉裁作注時也依據《周禮?大司樂》對二字進行了精闢辨析,他說:“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由此可見“誦”是一種通過聲音傳情的表達方式;“讀”《說》解釋為“籀書也”,段注則解釋為“抽擇其義,蘊至於無窮,是之謂讀。”進解釋:“諷,誦亦可雲讀,而讀之義不止於諷,誦。諷誦止得其文辭,讀乃得其義蘊。”可見“讀”不僅包括“誦”,還側重於內容的理解。
隨著學習實踐的加強,直到宋代朱熹將“誦讀”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記載於教育記述之中。他認為“誦讀”其意義是“真道學第一”;其內容是“熟讀精思”;步驟是“必須成誦”,即“誦數已足,未成誦必欲成誦。遍數未足,雖已成誦,必滿數遍。”“余常謂讀書有三道,謂心到、咽到、口到,心不存此,眼不看仔細,心眼既專一,卻只浪漫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朱子蒙童須知?讀書寫文字》)
到了現代,葉聖陶先生曾指出:“文言文的吟誦就是心、眼、口、耳並用的一種學習方法。”(《〈精讀指導舉隅〉前沿》)從本質上講,葉老的提法與朱子理論沒什麼區別。
可見,文言文的誦讀法就是通過眼觀口誦心惟,熟讀精思成誦,達到對詩文全面深入理解的教學方法。但隨著時代的變更,尤其是五四以後,文言文的學習一再受到人們的摒棄,誦讀法也被認為是“八股文式的教學思想”,所以要搞好文言文的學習,我們必須重新正確認識文言文誦讀教學。
二、文言文的誦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誦讀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改善文言文的教學現狀
當今文言文教學的現狀時耗時低效:一方面老師認為學生不具備自行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往往採用串講加重分析的方法肢解課文,以達到“嚼爛”的目的;另一方面,學生則只能在沒有熟讀文章基礎上被動地聽,記筆記,學句法。這種授課方式很難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主動的直接動力,所以採取措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改善耗時低效的現狀。
誦讀是調動眼、口、耳、心多種器官進行學習的一種方法,其誦讀方式也是多種多樣,我們可以通過誦讀形式的變換,以及不同感官的刺激來調動學生的文言文的學習興趣。
例如可以經常開展一些競賽活動,使學生在精神集中而又興趣盎然的狀態中有側重地誦讀,看誰讀得有感情。其方式也可以多種多樣,如:誦讀接力、男女生小組擂台、抽籤誦讀等等。這項活動開展要經常、生動、有準備、有評比、有表揚、有鼓勵、自然地調動學生於良好的學習氛圍之中。
(二)誦讀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葉聖陶先生在《認真學習語文》一文中也說:“讀文章,寫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還要用嘴念,讀人家的東西,念出來,比光看容易吸收,有感情的文章念幾遍就容易領會。”文言文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而且課本中的文言文篇章包含了許多漢語言知識,表達的思想感情也很微妙,每篇文章從語言的表層意義到深層意義僅靠老師的講解是不行的,尤其是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更加強調自主學習。藉助誦讀讓學生感知、想像、分析、推理、挖掘文章的思想內涵是一條必行而有效之路。我們可以老師範讀,學生誦讀,或者教師範讀與學生誦讀相結合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文章。
例如,魏學伊《核舟記》是一篇說明文,在學習的時候我們可以很好地藉助誦讀的方法,採用齊讀或自讀都可以。一遍下來可以知道全文從“船頭”“船尾”“船背”三方面介紹核舟;讀第二遍學生會注意到“核舟”上的人物造型、提名刻字、布局結構;三遍讀完,學生便會初步體會到“技亦靈怪矣哉!”的味道了。
(三)誦讀有助於培養學習的語感,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
呂叔湘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學習語法與訓練語感》)語言能力是人的文化心理結構表現於語言層面的品位、格局和發展的傾向,其核心因素是語感。語感是一個人對語言的直覺和感知判斷,是人們感知、領悟、把握語言這一對象的一種能力、方式和結構,在所有語言活動中起關鍵作用。語感分輸入和輸出兩大類。輸入型語感與聽、讀的活動對應;輸出型語感與說、寫活動對應。
例如,我在實習時,一位老師上林覺民的《與妻書》一課時,簡要介紹了作者何解釋了“絕命書”一詞後,對課文內容未作任何分析講解,就開始用他沉靜的語調動情地朗讀課文,學生們被深深的感染,都不約而同地低下頭,寂無人聲的教室響起了一片唏噓,竟至“動聲哭泣”,可見校師生情並茂的'范讀,具有強大的語言感染能力,從而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誦讀直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是培養語感的有限方法。
綜上,對於文言文而言,其自身的語言特點及誦讀自身的優點決定了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一個好的方法。但是事物都是相對的,我們在運用誦讀法教學的同時,也要注意一些幾點: 其一,誦讀文言文一個要有數量上的保證,另外一個要有時間上的保證。不反覆讀,認真讀,便不能達到熟讀成誦的要求,而時間上呢,正如任澤先生提到的:“課堂教學畢竟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主陣地。課堂上要加強誦讀訓練,每課必讀,培養語感,不同類型的語文誦讀應有不同具體安排和方法。大多數……課堂上學生讀(或活動)和教師講(或示範)的比例就控制在5比5左右。”所以只有達到數量和時間兩方面的要求誦讀才能具有良好的效果。
其二,教師要做好誦讀方式的指導工作。誦讀的形式多種多樣,有范讀、學生試讀、分組誦讀、齊讀、自由誦讀、分角色誦讀、輪讀、領讀、表情誦讀等;從讀的時間安排來說,有課前預習時讀、課上分析時讀、課後複習鞏固時讀等。可見,誦讀的方式種類多,沒有什麼固定模式可供套用。教師只有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不斷摸索,在充分了解學生情況的基礎上,科學、靈活地運用誦讀法,可以收到預期的效果。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