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鄭亨》原文及翻譯
明史
原文:
鄭亨,合肥人。父用,請老,亨嗣職。洪武二十五年,應募持檄諭韃靼,至斡難河。
燕師起,以所部降。戰真定,先登,進指揮使。襲大寧,至劉家口,諸將將攻關,成祖慮守關卒走報大寧,得為備,乃令亨將勁騎數百卷旆登山,潛出關後,斷其歸路。急攻之,悉縛守關者,遂奄至大寧。夜帥眾破鄭村壩兵,西破紫荊關,掠廣昌,取蔚州,直抵大同。攻滄州,軍北門,扼餉道東昌。戰敗,收散卒,還軍深州。明年從破東平、汶上,軍小河。戰敗,王真死。諸將皆欲北還,惟亨與朱能不可。
永樂元年,充總兵官,帥武成侯王聰、安平侯李遠備宣府。亨至邊,度宣府、萬全、懷來形便,每數堡相距,中擇一堡可容數堡士馬者,為高城深池,浚井蓄水,謹望。寇至,夜舉火,晝鳴砲,並力堅守。規畫周詳,後莫能易。三年二月召還,旋遣之鎮。七年秋,備邊開平。
明年,帝北征,命亨督運。十二年復從北征,領中軍。戰忽失溫,追敵中流矢卻,復與大軍合破之。二十年復從出塞,將左哨,帥卒萬人,治龍門道過軍,破兀良哈於屈裂河。將輜重還,擊破寇之追躡者,仍守開平。成祖凡五出塞,亨皆在行。
仁宗即位,鎮大同。洪熙元年二月,頒制諭及將軍印於各邊總兵官。亨佩征西前將軍印。在鎮墾田積穀,邊備完固,自是大同希寇患。宣德元年召掌行後府事。已,仍鎮大同,轉餉宣府。招隆迤北部長四十九人,請於朝,厚撫之,歸附者相屬。九年二月卒於鎮。
亨嚴肅重厚,善撫士卒,恥掊克。在大同時,鎮守中官撓軍政,亨裁之以理,其人不悅,然其卒也,深悼惜之。贈漳國公,謚忠毅。妾張氏,自經以殉,贈淑人。
譯文/翻譯:
鄭亨,合肥人。父親鄭用,請求退休養老,鄭亨承襲其職。洪武二十五年(1392),鄭亨應募攜帶檄文去諭示韃靼,到達斡難河。燕王起兵後,鄭亨率所部投降。真定之戰,鄭亨率先登城,晉升為指揮使。襲擊大寧時,至劉家口,諸將準備攻關。成祖擔心守關官兵逃往大寧報 告,增加防備,於是命鄭亨率勁騎數百,卷旗登山,暗至關後,斷其歸路。然後強打猛攻,將守關者全部捆綁起來,然後突至大寧,鄭亨進升為北平都指揮僉事。他趁夜率軍擊敗鄭村壩守軍,西破紫荊關,攻取廣昌、蔚州,直抵大同。鄭亨進攻滄州,駐軍,在東昌扼住陸運道路。戰敗,收集散兵,回軍深州。第二年,他隨軍攻破東立、汶上,駐紮小河。戰敗,王真戰死,諸將都想北還,唯獨鄭亨與朱能不能同意。
永樂元年(1403),鄭亨充任總兵官,率武成侯王聰、安平侯李遠防守宣府。鄭亨到達邊境後,估計宣府、萬全、懷來有利的地形後,每隔數堡,選擇一座可以容納數堡兵馬的堡壘,修築高城深溝,挖井蓄水,小心嘹望。一旦寇賊來到,便夜舉火,晝鳴炮,合力堅守,規劃周詳,後莫能改。三年鄭亨應詔回京,隨即又奉命前往鎮守。七年(1409)秋,鄭亨防守開平邊境。第二年,皇上北征,命鄭亨監督運輸。十二年,鄭亨又隨軍北征,率領中軍。忽失溫之戰,鄭亨追擊敵軍時中飛箭而退,又與大軍破敵軍。二十年,鄭亨又隨軍出塞,統領左哨,他率領一萬士兵,修築龍門之路,讓大軍能過,在屈裂擊敗兀良哈。鄭亨率軍運送輜重返回,再敗追蹤的敵寇,仍駐守開平。成祖共五次出塞,鄭亨都在軍中隨行。
仁宗即位後,鄭亨鎮守大同。洪熙元年(1425)二月,仁宗向各邊地總兵官發制諭及將軍印。鄭亨佩征西前將軍印。他鎮守邊地時,墾田積穀,使邊備完固,從此大同很少有寇賊之患。宣德元年(1426),鄭亨應詔掌管後府事務。不久,仍鎮守大同,運餉給宣府。他招降了迤北部長四十九人,並向朝廷請求厚撫,因而歸附者接踵而至。九年(1434),鄭亨死於大同。
鄭亨嚴肅厚道,善撫士卒,恥於用苛捐重稅盤剝百姓。在大同時,鎮守中官擾亂軍紀,鄭亨便以理裁處,那個人很不高興,但他死後,他們都深深悲悼痛惜。鄭亨被贈為漳國公,諡號忠毅。他的小妾張氏,自盡殉夫,被贈為淑人。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