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雁冢》文言文翻譯

簡單的《雁冢》文言文翻譯

文言文的翻譯向來是語文考試的重難點,下面是簡單的《雁冢》文言文翻譯,歡迎閱讀。

文言文

無錫縣盪口鎮,有人得一雁,將殺而烹之,有書生見而憫焉,買以歸,畜之以為玩。懼其逸去,以線聯其兩翮,使不能飛。雁雜處雞騖間,亦頗馴擾,惟聞長空雁唳,輒昂首而鳴。一日,有群雁過其上,此雁大鳴。忽有一雁自空而下,集於屋檐,兩雁相顧,引吭奮翮,若相識者,一欲招之下,一欲引之上。書生悟此兩雁必舊偶也,乃斷其線,使飛。而此雁垂翅既久,不能奮飛,屢飛屢墮,竟不得去。屋檐之雁,守之終日,忽自屋飛下,相對哀鳴。越日視之,則俱斃矣。書生感其義,合而瘞之,名曰“雁冢”。

翻譯

無錫縣盪口鎮有一個人得到一隻大雁,準備殺了燒著吃,有一個書生看見覺得很可憐,就買下它回家後養著玩。但是怕它飛走用繩子縛住大雁的兩翅膀,使它不能飛。大雁寄居在雞舍中,忍受著雞的欺負,只聽得空中大雁叫時就抬頭叫喊回應。一天,有一群大雁在上空飛過,這隻大雁大叫,忽然有一隻大雁從空中飛下來棲在屋檐上,兩大雁相互對應鳴叫展翅,象認識的一樣,一隻要請它下來,另一隻請它上去。書生看了後悟出兩大雁必定舊相識,就剪斷了繩子讓它飛走。但是這隻大雁垂下翅膀很久了,不能展翅飛翔了,每次飛起又掉下來,竟然不能飛走。屋檐上的大雁守了一天,忽然從屋檐上飛下來,兩大雁相對悲哀地鳴叫。過了一天,書生來察看,兩隻大雁都死了。書生被大雁的情義所感動,合起來葬了它們,取墓名為“雁冢”。

附:文言文翻譯技巧

一、直譯和意譯

直譯和意譯是古文今譯的兩大類型,也是兩種不同的今譯方法。

1.關於直譯。

所謂直譯,是指緊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詞和句子進行對等翻譯的今譯方法。它要求忠實於原文,一絲不苟,確切表達原意,保持原文的本來面貌。例:“清榮峻茂,良多趣味。”可譯為:“水清,樹茂,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

2.關於意譯。

所謂意譯,是指在透徹理解原文內容的基礎上,為體現原作神韻風貌而進行整體翻譯的今譯方法。特別是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辭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譯的要恰當處理,將其意譯。

(1)、互文不可直譯。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錯而又相互補足,互動見義併合而完整達意。例:“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可譯為:“將軍和壯士身經百戰,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凱旋而歸。”

(2)、比喻。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譯為“金子修築的城”或“金屬修築的城”,可譯為“鋼鐵般的城防”或“堅固的城防”。

(3)、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萬鍾於我何加焉”中的“萬鍾”代高官厚祿等。“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中的“黃髮”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主要是避諱,如把國王的死說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說成“填溝壑”。

二、古文今譯的具體方法

直譯和意譯是對譯文的總體分類,在今譯時還應運用具體的翻譯方法。具體方法大體包括對譯、移位、增補、刪除、保留等項。

1.對譯。

對譯是按原文詞序和句法結構,逐字逐句地進行翻譯。這是古文今譯最基本的方法。古今漢語詞序一致,句法結構相同的句子,今譯時不改變原句詞序的句法,只要對原句中的字詞,從現代漢語中選擇最恰當的有對應意義的詞語來翻譯就可以了。文言文單音節詞較多,要注意儘量譯成準確的雙音節詞。尤其要特別注意:結合語境選擇多義詞的意義;如果不能理解,看有無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和詞類活用詞。

例:“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可譯為:“【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國。莊公將要應戰,曹劌請求接見。”除【 】內是必要的增補外,字詞,古今是一對一的關係;詞序、句法結構,古今相同。這種翻譯方法就是對譯。

對譯的好處是逐字逐句落實,便於準確地表達原文內容。由於古今漢語相同之處頗多,所以對譯也就成了古文今譯的一項基本方法。凡是能夠對譯的地方,應儘量對譯。對譯有困難或對譯後意思表達不清楚的,才可作適當調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漢語某些特殊詞序,今譯時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移動詞語位置。常見的倒裝句有:

(1)謂語前置:甚矣,汝之不惠。

(2)賓語前置:何陋之有!

(3)定語後置:馬之千里者

(4)狀語後置:戰於長勺

3.增補。

增補是指古代漢語省略的地方,今譯時作必要的增添補充。常見的省略句有:

(1)省略主語:【漁人】復前行,欲窮其林

(2)省略謂語:一鼓作氣,再【鼓】而【氣】衰,三【鼓】而【氣】竭

(3)省略賓語:可以【之】為師矣

4.刪減。

與“增補”相反,刪減是指原文中個別詞語可以刪掉不譯。古代漢語中某些表達方式和某些虛詞,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也沒有類似的句法結構和相應的虛詞,遇到這種情況,只要譯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達清楚了,個別詞語可以刪除不譯。

例:“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可譯為:“從那時以來已經二十一年了。”原文中

十位數與個位數之間起連線作用的“有”字,今譯時可刪除不譯。再如“夫戰,勇氣也。”可譯為:“戰鬥,靠的是勇氣。”“夫”為發語詞,今譯時可刪去不譯。又如:“孔子云:何陋之有?”可譯為:“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之”為賓語前置的標誌,今譯時刪去不譯。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詞語可以不譯而徑直保留在譯文中。凡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特別是許多基本辭彙,如人、牛、山、草等,當然可以保留不譯;像一些表示已經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詞語,一些專有名詞,諸如人名、國名、歷史地名、民族名及官號、年號、諡號、特殊稱謂、特殊學術用語以至專業術語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譯。

例:“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可譯為:“慶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到巴陵郡做太守。”“慶曆四年”為年號,“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上述五種具體方法中,對譯是最基本的,其他幾項則是根據具體情況在對譯基礎上的變通調整。我們在今譯時應當靈活運用各種方法,以求既準確信實地譯出原文內容,又行文通暢,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規範和表達習慣。

這裡特別要強調的是,平時練習中,要注意練習“操作程式”,這就是:

第一步,對譯。將古文中詞的現代漢語的意義對應著寫下來,要特別注意結合語境選擇多義詞的意義。如果不能理解,看有無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和詞類活用詞。尤其要注意詞類活用詞。

第二步,看有無需要調整的地方(移位、增補、刪減、保留等)。

如果按部就班,即使有難以理解的句子,一般都可以順利地解決。

三、古文今譯產生錯誤的重要原因

不認真閱讀、分析原文,是產生誤譯的重要原因。如“其一犬坐於前”句,前面已有“一狼徑去”,而根本沒有出現“犬”字,只要細心分析就會清楚:“其一”是指其中一條狼,只不過“狼”字承前省略了。“犬坐於前”的主語既然是“狼”,“犬坐”當然不是“狗蹲坐”,而只能是“像狗那樣蹲坐”的意思。誤譯者沒有發現“犬”字是名詞用作狀語而導致誤譯。文章是個整體,字、詞、句都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簡單的《雁冢》文言文翻譯0
簡單的《雁冢》文言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