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文言文賞析

《出師表》文言文賞析

《出師表》以懇切的言辭,針對當時的局勢,反覆勸勉劉禪要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開張聖聽,賞罰嚴明,親賢遠佞,以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現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蜀漢忠貞不二的品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出師表》文言文賞析,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幫助到你。

《出師表》文言文賞析

本文是諸葛亮在出師北伐前對朝廷內政所提出的建議。文章總結了“親賢臣,遠小人”才能使蜀漢興旺的歷史經驗,表示作者“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表現了諸葛亮憂心國事、鞠躬盡瘁的忠忱。

三國鼎立形勢形成後,中原的曹魏實力最強,蜀漢的實力最弱。諸葛亮輔佐劉備建立了鞏固的統治地區,有了政治鬥爭的立腳點。為了“北定中原”,“興復漢室”,諸葛亮一方面率兵親征中原;另一方面對內政提出積極建議,主張“開張聖聽”、賞罰嚴明、謹慎用人。他的這些主張是針對當時蜀漢統治的時弊而發的。做為一個政治家,能夠分析、認識社會現實,並有針對性地提出醫治方法,表現了他的政治才能。由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諸葛亮輔佐劉備、劉禪,並不完全是出於回報劉備“三顧”的恩遇,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恢復漢室”的政治抱負。他憂心國事,鞠躬盡瘁的忠忱,正是他實現其政治抱負的表現。這是歷史上的政治家諸葛亮的可貴之處。

諸葛亮的政治抱負是有著很大的階級局限的。這首先表現在他的“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上。東漢統治者對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才激起廣大農民階級的反抗和鬥爭,最後形成各地軍閥稱雄割據的鬥爭形勢。諸葛亮不顧這種現實,強調“興復漢室”,這正是他的封建正統思想的表現。在諸葛亮看來,只要最高明統治者是個姓劉的,就可以天下太平,這是歷史唯心主義。

文章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先帝創業未半……可計日而可待也)包括五個自然段。文章分析了“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形勢,並據此提出了改革時弊,勵精圖治的建議。對形勢的分析,是他提出建議的基礎。雖然話不多,卻很重要。接著提出了對內政的建議:第一項建議是“開張聖聽”,作者指出,蜀漢的形勢雖然“危急存亡”,但先帝所遺老臣中,“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只要能“開張聖聽”,就可以發揮這些人的積極作用,鞏固、發展蜀漢政權。第二項建議是賞罰嚴明,“宮中府中,俱為一體”。第三項建議是“親賢臣,遠小人”,因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而“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這條建議,是漢室興衰的歷史經驗的總結。

第二部分(臣本布衣……不知所言)包括四個自然段。文章敘述了作者二十年來以身許國的經過,表露出作者勤於國事,鞠躬盡瘁的一片忠忱;以使後主體念創業的艱難,從而發憤圖強,振興蜀漢天下。在敘述二十年的經歷之後,作者又講到劉備對他的囑託和他自己受託的心情,表示了自己出師北伐的決心,最後再次囑咐後主要“自謀”、要“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表現了作者臨出征時,對後主的無限依戀。

文章特點

這篇文章是議論、敘述與抒情相結合的散文。文中對後主所作的建議是議論,但又兼敘了自己以身許國的經過。在議論和敘述當中,流露出自己的真摯感情。文中反覆稱念“先帝”,目的是激勵劉禪追念祖德、發憤圖強,又深切地表示自己對先帝的思念和忠忱。

文章在結構上富於變化。如第一部分的三項建議,第一項是由分析當時形勢引出的;第二項建議則是直接提出要“宮中府中,俱為一體”,不使“內外異法”的意見;第三項是先推薦一些人才,建議後主任用,並從歷史上總結出“親賢人,遠小人”方能使國家興旺的經驗。從行文結構上,使文章成為富於變化的文學散文,而不是象有的奏書那樣乾癟、條文化。

內容理解

1.《出師表》是諸葛亮出師伐魏臨行前寫給後主劉禪的奏章。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後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臣,遠小人,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2.全文共9段,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作者以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當前形勢,提出了三條建議。這一部分又可以分為三層。

第一層(第1段):分析了不利和有利形勢,提出了廣開言路的建議。

第二層(第2段):提出嚴明賞罰的建議。

第三層(第3-5段):推薦文臣、武將中的賢良,提出親賢臣遠小人的建議(親賢遠佞),這是三條建議的核心。“廣開言路”意在“親賢臣”,“嚴明賞罰”意在“遠小人”。

第二部分(第6-7段):追敘往事,表達了“興漢室”的決心和“報先帝”、“忠陛下”的真摯感情。

第三部分(第8-9段):總結全文,提出要求,對“已”,承“討賊興復之效”;對“賢臣”,揚“興德之言”;對“後主”,行“自謀”之宜。各方面的職責分明,要求明確,此情懇切,表達了誠摯的希望,顯示了作者對自己和對朝廷諸臣的嚴格要求。最後十二個字,再一次流露出出師前複雜的心情和對劉氏父子的深情。

3.諸葛亮為蜀漢基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蜀漢建興五年(227),他率師北上伐魏,在出師前寫下了這篇傳誦千古的表文。陸游曾稱讚它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學習時,要反覆閱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拓展:《出師表》文言文譯文

先帝開創的大業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分為三國,益州地區民力匱乏,這確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期啊。不過宮廷里侍從護衛的官員不懈怠,戰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們奮不顧身,大概是他們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別的知遇之恩(作戰的原因),想要報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實在應該擴大聖明的聽聞,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遠大志向的人的志氣,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說不恰當的話,以致於堵塞人們忠心地進行規勸的言路。

皇宮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該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條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應當交給主管的官,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使宮內和朝廷獎罰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輔佐陛下。我認為(所有的)宮中的事情,無論事情大小,都拿來跟他們商量,這樣以後再去實施,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可以獲得很多的好處。

將軍向寵,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軍事,從前任用時,先帝稱讚說他有才幹,因此大家評議舉薦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隊中的事情,都拿來跟他商討,就一定能使軍隊團結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們的位置。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之所以興隆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逢跟我談論這些事情,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做法感到嘆息痛心遺憾的。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誠實、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么漢朝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來是平民,在南陽務農親耕,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見識短淺,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徵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緒激動,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在危機患難之間奉行使命,那時以來已經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早晚憂愁嘆息,只怕先帝託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實現,以致損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員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率領全軍將士向北方進軍,平定中原,希望用盡我平庸的才能,剷除奸邪兇惡的敵人,恢復漢朝的基業,回到舊日的國都。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並且盡忠陛下的職責本分。至於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誠的建議,那就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能夠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任務託付給我,如果沒有成功,就懲治我的罪過,(從而)用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如果沒有振興聖德的建議,就責罰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自行謀劃,徵求、詢問治國的好道理,採納正確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臨終留下的教誨。我感激不盡。

今天(我)將要告別陛下遠行了,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熱淚縱橫,也不知說了些什麼。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出師表》文言文賞析0
《出師表》文言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