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武字君公》原文及翻譯

漢書

原文:

何武字君公,蜀郡郫縣人也。武兄弟五人,皆為郡吏,郡縣敬憚之。武弟顯家有市籍,租常不入,縣數負其課。市嗇夫求商①捕辱顯家,顯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賦徭役不為眾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為卒吏,州里聞之皆服焉。
久之,太僕王音舉武賢良方正,遷揚州刺史。九江太守戴聖,《禮經》號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優容之。及武為刺史,行部②錄囚徒,有所舉以屬郡。聖曰:“後進生何知,乃欲亂人治!”皆無所決。武使從事廉得其罪,聖懼,自免。後為博士,毀武於朝廷。武聞之,終不揚其惡。而聖子賓客為群盜,得,系廬江。聖自以子必死,武平心決之,卒得不死。自是後,聖慚服。武每奏事至京師,聖未嘗不造門謝恩。
武為刺史,行部必先即學官③見諸生,試其誦論,問以得失,然後入傳舍,出記問墾田頃畝,五穀美惡,已乃見二千石④,以為常。
初,武為郡吏時,事太守何壽。壽知武有宰相器,以其同姓故厚之。後壽為大司農,其兄子為廬江長史。時武奏事在邸,壽兄子適在長安,壽為具召武弟顯及故人楊覆眾等,酒酣,見其兄子,曰:“此子揚州長史,材能駑下,未嘗省見。”顯等甚慚,退以謂武,武曰:“刺史古之方伯⑤,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職在進善退惡。吏治行有茂異,民有隱逸,乃當召見,不可有所私問。”顯、覆眾強之,不得已召見,賜卮酒。歲中,廬江太守舉之。其守法見憚如此。
武為人仁厚,好進士,獎稱人之善。為楚內史厚龔勝、龔舍,在沛郡厚唐林、唐尊,及為公卿,薦之朝廷。然疾朋黨,問文吏必於儒者,問儒者必於文吏,以相參檢。欲除吏,先為科例以防請託。其所居亦無赫赫名,去後常見思。
【注】①嗇夫求商,名叫求商的鄉官。②行部,漢制,刺史常於八月巡視部屬,考察刑政,稱為行部。③學官,學舍,學校。④二千石,郎將或太守的另稱。⑤方伯,一方諸侯之長,泛指地方長官。

譯文/翻譯:

何武字君公,是蜀郡郫縣人。何武兄弟五人,都是郡中官吏,郡縣的人很敬畏他們。何武的弟弟何顯家有商人戶籍,經常不交納賦稅,縣裹多次負擔他的賦稅。集市上負責收稅的人求商抓住這點侮辱何顯家,何顯大怒,想要藉官吏職事中傷求商。何武說:“因為我們家交租賦服徭役不在眾人之前,以公事為重,不徇私情的官吏難道不應該這樣嗎!”何武最終報告太守,招納求商做了卒吏,州里的人聽說了這件事都很敬佩他。
遇了很久,太僕王音推舉何武賢良方正,升任揚州刺史。九江太守戴聖,是《禮經》中號稱小戴的那個人,實行懲處多不遵守法令,前刺史因為他是大儒者,寬容了他。等到何武做刺史,巡行部臘審查記錄囚犯的罪狀,有檢舉出來交給郡治罪的。戴聖說:“後進生知道什麼,竟想擾亂別人的管理!”都沒有裁決。何武派從事查訪到他的罪行,戴聖害怕,自己辭了官。後來他做了博士,在朝廷上誹謗何武。何武聽說了這件事,自始至終不宣揚他的惡行。後來,戴聖的兒子的賓客聚為群盜,被官吏捕獲,拘囚在廬江,戴聖自以為兒子一定會死。何武用心公平地裁決追件事,其子最後得以不判死罪。從這以後,戴聖羞愧心服。何武每次奏事到京師,戴聖未曾不到他門下謝恩。
何武作刺史,巡行部屬一定要先到學官接見諸生,考查他們的誦讀和論辯,詢問他們政事的得失,然後進入傳舍,拿出記錄詢問耕種田地的數量,五穀的好壞,之後才會見郡守,把造作為慣常的次序。
當初,何武做郡中官吏的時候,奉事太守何壽。何壽知道何武有宰相的才能,因為他與自己同姓,所以厚待他。後來何壽做了大司農,他哥哥的兒子做廬江長史。當時何武在官邸奏事,何壽哥哥的兒子恰好在長安,何壽備酒席請來何武的弟弟何顯和老朋友楊覆眾等人,酒喝得正暢快,讓他哥哥的兒子出來見面,說:“這孩子是揚州長史,才能低下,不曾問候拜見過何武。”何顯等人很羞愧,回來把這件事告訴了何武,何武說:“刺史如同古代的方伯,是皇上所委任,一州的表率呀,職責在於推薦善人罷除惡人,官吏治理政務的成績有卓越之處,百姓有隱居的,才應當召見,不能有什麼私下的詢問。”何顯、楊覆眾勉強他,不得已召見,賜給一卮酒。年中,廬江太守舉拔了何壽哥哥的兒子。何武就是這樣遵守法令害怕失職。
何武為人仁愛厚道,喜歡舉薦士人,勸勉稱頌別人的好處。他做楚內史時厚待龔勝、龔舍二人,在沛郡時厚待唐林、唐尊二人,等到做了公卿,就向朝廷推薦他們。然而他憎惡朋黨,一定向儒者詢問考察文官,一定向文官詢問考察儒者,用來相互參考檢驗。要任命官吏,先制定科目條例來防止私相囑託。他做官也沒什麼顯赫的名聲,離任後常被人懷念。
《何武字君公》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何武字君公》原文及翻譯0
《何武字君公》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