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活板》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活板
沈括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板本。
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重複者。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就。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
【1】填空
⑴《三峽》“素湍綠潭”一句中“素”是“白色的”的意思,《祖逖》“睿素無北伐之志”一句中“素”是“向來”的意思,文中“有奇字素無備者”中“素”的意思是①。
⑵《陳涉世家》“以激怒其眾”一句中“以”是“用來”的意思,《送東陽馬生序》“以衾擁覆”一句中的“以”是“用”的意思,文中“以備一板內有重複者”中“以”的意思是②。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
⑴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
⑵用訖再火令藥熔
【3】結合文章,用自己的話概括活板印刷的快捷體現在哪些方面。
參考答案
【1】⑴向來 ⑵用來
【2】⑴鐵板上用松脂蠟混和紙灰之類的東西覆蓋著。⑵印完後再用火烤使藥物熔化。
【3】①大量印刷速度快②排板速度快③添補新字速度快④拆板速度快(1)文中“有奇字素無備者”中“素”的意思是向來文中“以備一板內有重複者”中“以”的意思是用來。針對這種類型考生可以根據文意和語境以及自己的積累即可得出答案。平時考生也須特別注意一詞多義通假字和古今異義的詞語以便考試時能夠靈活運用。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2分)
①慶曆中有布衣畢升( ) ②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
③嘗貽余核舟一()④策之不以其道()
2.翻譯下列句子。(6分)
①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
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③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3.簡要概括選文的主要內容。(3分)
參考答案
1.①平民②混合③曾經④驅使(各0.5分)
2.①不用時,就用紙條給它們作標誌,(按照字的韻部分類)每一個韻部都做一個標籤,用木格子把它們貯存起來。②餵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只是把它當作普通馬來餵養。③船尾橫放著一隻船槳,槳的左右兩旁各有一位撐船的人。(各2分)
3.詳細介紹畢升發明的活板印刷術的方法和優越性,讚頌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3分)
注釋
1.板印書籍:用雕版印刷書籍。板印,用雕版印刷。
2.盛為之:大規模地做這種事。之,指“板印書籍”。
3.已後:即“以後”。已,同“以”。
4.五代:指唐以後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五個朝代。始,才。
5.五經:儒學的經典,指《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漢後合稱《五經》。
6.典籍:泛指各種重要(文獻)書籍。
7.板本:板印的本子。
8.慶曆:宋仁宗年號(1041—1048)。
9.布衣:平民。這裡指沒有做官的讀書人。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稱布衣。
10.其:其,代詞。做活板的方法。
11.錢唇:銅錢的邊緣。
12.印:印模、字印。
13.令堅:使……堅硬。
14.和(huò):混合。
15.以:用。
16.冒:蒙、蓋。
17.欲:想。
18.范:框子。
19.持就火煬(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煬,烤。
20.藥:指上文說的松脂、蠟等物。
21.字平如砥(dǐ):字印像磨刀石那樣平。砥:磨刀石。
22.止:同“只”,僅僅。
23.未為簡易:不能算是簡便。
24.數十百千:幾十乃至百、千。
25.自:別自,另外。
26.具:準備好。
27.更(gēng)互:交替、輪流。
28.以:用來。
29.以紙帖(tiě)之:用紙條給它做標記。帖,用標籤標出。
30.每韻為一帖(tiè),木格貯(zhù)之:每一個韻部的字做一個標籤,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來。韻,指韻部。帖,標籤,名詞。唐宋時,人們按照詩歌押韻的規律,把漢字分為206韻,後來又合併為106韻。
31.奇(jī)字:寫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32.旋:旋即。
33.不以木為之者:不用木頭刻活字的原因。
34.文理:紋理,質地。文通“紋”,花紋。
35.兼:又。
36.不可取:拿不下來。
37.燔(fán)土:指火燒過的黏土字印。燔:燒。
38.訖(qì):終了,完畢。
39.拂(fú):擦拭,撣去。
40.殊不:一點也不。
41.予:我。
42.群從(cóng):堂兄弟及侄子輩。
參考譯文
用雕版印書,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地這樣做。五代時才開始用雕版印五經,此後,經典文獻都是版印的本子。
慶曆年間,平民畢昇又創造了活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膠泥來刻字印,薄得跟銅錢的邊緣一樣,每個字一個印,刻好以後,用火燒使它堅硬。先準備好一塊鐵板,把松脂、蠟混合紙灰之類的東西鋪在上面。想印的時候,在鐵板上放一個鐵框子,然後一個緊挨著一個地排上字印,排滿了就算一版,(再)拿到火上去烘烤,等到松脂和蠟漸漸熔化,就用一塊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壓,那字印就平得像磨刀石一樣。如果只印兩三本,還算不得簡便;如果印幾十幾百甚至上千本,那就顯得非常快了。通常準備兩塊鐵板,一塊印刷,一塊同時排字,這一塊剛剛印完,那一塊已經排好版面,兩塊交替使用,在極短的時間裡就可以印完。每一個字都備有幾個字印,像“之”、“也”等字,每一個字都有二十多個字印,以便它們在同一版內重複出現時使用。不用的時候,就拿紙條做標記貼上,按韻分類,分別放在木格里。有些生僻字平時沒有準備出來,那就當時動手刻,用草火烘烤,很快就可以投入使用。字印之所以不用木料來刻,是因為木的紋理疏密不勻,一沾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時)拿不下來;不如用膠泥來燒制,印完後再用火烘烤,使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來,一點也不會弄髒。
畢昇死後,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輩得到了,到現在還保存得十分完好。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沈括《活板》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
沈括《活板》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